文:河崎眞澄
【來自蔣宋美齡的政治壓力「Listen To Me」】
戰後,在台灣以掌握絕對權力的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為首,大陸出身的外省人長期充斥統治階層。由於蔣經國去世,台灣出身的本省人李登輝,在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繼任總統,完全是偶然。
「即使從我口中說出『我是總統』,也不會有人理會,大家只是表面上服從,實際上根本就不當一回事。我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總統。」李登輝回憶。
李登輝從被提拔擔任政務委員起,到那時已經超過十五年,他一直都在近距離默默觀察蔣經國,學習蔣經國的中國式政治手法,以及掌握人心的技巧。這是當時李登輝手上唯一的資產。
從就任的第二天開始,他就一直告訴自己:「如果是蔣經國,他會怎麼處理?現在是忍耐的時候。在真正能以總統身分做事的時機來臨前,只能保持低姿態。」他開始拜訪所有具影響力的大老。
國民黨政權是以黨為主軸,加上政府、軍隊、特務機關,由這四個組織作為權力結構的基礎,但大老們也會隨時明示暗示地出聲表示意見。
李登輝更每天前往放置蔣經國遺體的忠烈祠低頭膜拜。這些姿態都是為讓大家看到:「李登輝沒有自己的路線,只是遵循蔣經國鋪好的路線。」他要讓對台灣人總統的反彈降到最低,這是李登輝內心最大的想法。
這時,主張「李登輝成為總統既已無法改變,絕對不可再將實權交給台灣人」的重量級政治人物返台,那就是蔣介石的夫人蔣宋美齡。
蔣經國不是蔣宋美齡的親生兒子,兩人的關係並不好。蔣宋美齡長年定居美國紐約,關於她的出生年齡有許多說法,如以官方登記的一八九八年為準,當李登輝繼任總統時,她大約九十歲。李登輝收到蔣宋美齡傳來的訊息:「國民黨主席人選延後決定!」李登輝相信,蔣宋美齡是覬覦著國民黨黨主席的大位。
與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權力結構非常類似,國民黨政權在台灣也是把黨置於政府之上,黨的決定高於一切。因此,國民黨黨主席掌握有操控總統的絕對權力。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去世後,副總統嚴家淦繼任,但是直到卸任的一九七八年,實際政治權力都掌握在由蔣介石手中接下黨主席的蔣經國身上,軍隊也是完全被黨掌控。
然而就任總統又接下代理黨主席的李登輝,一方面用年輕外省人當親信,另一方面也低姿態取得大老支持,終於在一九八八年七月正式取得國民黨黨主席的位子。
「當時仗著是蔣介石夫人的蔣宋美齡那種旁若無人的態度,讓許多大老非常反感,反而成為支持李登輝的力量。」國民黨相關人士做出上述說明。
不過,蔣宋美齡後來也曾試圖扳回一城。李登輝在一九八九年底將參謀總長郝柏村(一九一九—二○二○)升任為國防部長,藉以切斷其對軍隊的影響力。看起來是更上一層樓,但是基於文人治理原則,郝柏村必須卸下軍職,對軍隊的影響勢必受到限制。
聽到郝柏村的人事案,蔣宋美齡召見李登輝,要求「讓郝柏村繼續擔任參謀總長」。蔣宋美齡是想透過自己親信的郝柏村維持對軍隊的影響力。蔣宋美齡以英語說道:「Listen To Me(聽我的)」。李登輝表示說:「那應該是命令的口氣吧!」
李登輝以聽不明白蔣宋美齡夾雜著上海口音的華語為由,要求「請將內容寫成書面給我」,想要留下她施壓的證據。
蔣宋美齡的書面雖然送達總統府,李登輝最後還是完全無視蔣宋美齡的「命令」。蔣宋美齡後來悻悻然離開台灣,於二○○三年在美國去世。
拂曉政變「拉下李登輝」
蔣經國一九八八年一月去世,所留下的總統任期約兩年四個月。在這段期間,李登輝實質上只是代理總統。
至於是否應該從代理總統經由選舉成為正式的總統?李登輝清楚說道:「當時其實非常猶豫不決。」李登輝只是農經學學者,完全沒有政治野心。更何況,國民黨內部保守勢力因為蔣經國重用李登輝所起的嫉妒心態,以及同仇敵愾的情緒,不斷利用報紙發布中傷報導等,藉此對李登輝形成壓力。
關於當時狀況的嚴重程度,李登輝甚至說:「某天回到家裡,妻子流著淚懇求:『不要再當總統了!』」報紙的中傷報導也指向曾文惠,連其家族都遭無妄之災波及。
另一方面,一九八九年世界各地都掀起追求民主化的浪潮。以象徵東西冷戰的「柏林圍牆」崩解為契機,東歐的共產黨獨裁政權相繼垮台。此外,雖然最後以失敗收場,但北京的「天安門事件」也具體展現中國學生渴望民主化的行動。
台灣也無可避免地捲入這波世界性的時代洪流。將政治帝王學傳授給李登輝的蔣經國,生前承認在野黨、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等,遺留民主化的基礎給李登輝。
李登輝提到:「那時心裡想的是:絕對不能讓台灣追求民主化的浪潮被截斷。不管有多麼辛苦艱難,考慮到台灣的未來,此時絕對不能放手拋棄使命。」
接著,他以流利日語吟唱吉田松陰的和歌:「かくすればかくなるものと知りながら、止むに止まれぬ大和魂(明知不可為,卻不得不為之的大和魂)。」這個「不得不為之」的心情,讓李登輝決定奮力一搏。
接下來的總統選舉在一九九○年三月舉行,當時仍採行「國民大會」間接選舉總統的制度。
李登輝提名總統府秘書長的外省人李元簇(一九二三—二○一七)作為副總統候選人。為了不挑起黨內保守派人士的「省籍矛盾」,他考慮搭配中國大陸出身的人士當副總統。但保守派還是認為李元簇不夠格,仍然不願意妥協買單。
根據鄒景雯所著的《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描述,李登輝在一九八九年所提拔的國防部長郝柏村,與行政院長李煥(一九一七—二○一○),兩人正在策劃「拉下李登輝」的計謀。
一九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國民黨中常會決定李登輝成為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二月十一日,黨中央召開臨時中央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這是為了確定副總統人選的程序。
但是,郝柏村等人策劃的計謀是,於二月十一日清晨突然變更副總統提名的投票方式,要從原來的「起立」更改為「無記名投票」。他們認為起立會讓反對者留下紀錄,而投票結果更可能成為秋後算賬的對象。
郝柏村等人事先拜訪超過半數以上的保守派中央委員,要求於當日變更選舉方式來否決副總統人選,甚至也對中央常務委員會於一月決定的李登輝候選人資格進行翻盤的準備工作。
但在前一天深夜,獲悉郝柏村等人計謀的李登輝在與親信幕僚商議後,於黎明前刻意將郝柏村等人的計畫洩露給報紙與廣電媒體,讓他們大幅報導此事。這時,在國民黨內部協助李登輝的是中國湖南省出身的宋楚瑜(一九四二—)。宋楚瑜在這之後有相當期間與李登輝保持極為密切的關係,不過兩人最後卻漸行漸遠並分道揚鑣。
二月十一日清晨,約一百七十位中央委員的多數都看到報導,他們發現如果贊成採取無記名投票,勢必引起社會輿論反彈,所以最後仍決定採取過去的起立方式,從而確定李登輝與李元簇的正副總統候選人資格。
保守派並不如郝柏村等人所想像的團結,李登輝回顧說:「那次真的是拂曉的政變。」
一九九○年二月十一日,策畫李登輝下台、出席國民黨臨時中常會的國防部長郝柏村(前排左二)。(李登輝基金會提供)
從「代理總統」蛻變
一九九○年二月十一日,國防部長郝柏村等人策劃發動「拂曉政變」,要將李登輝拉下總統大位,但最後以失敗收場。不過,郝柏村等人並未就此死心。
雖然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決定提名李登輝與李元簇為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但要正式成為台灣的總統、副總統,還是必須等到三月二十一日召開「國民大會」投票選舉。
郝柏村等人認為只要能獲得全體七百一十四名代表的過半數支持,就可以改變結果,顛覆原先黨大會的決定。
他們推出來的另一組候選人是林洋港(一九二七—二○一三)。本省人林洋港比李登輝更早在國民黨內嶄露頭角,李登輝所經歷的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等,林洋港都是李登輝的前任。
然而,蔣經國在一九八四年卻提拔李登輝為副總統,讓他在仕途上超越林洋港。
李登輝表示:「林洋港的政治野心太過強烈,使蔣經國有所警戒。」
在幾乎都由外省人組成的保守派,特別考慮選擇同為本省人的林洋港作為李登輝的競爭對手。關於這事的背景,二松學舍大學的伊藤潔教授用「李登輝情結」來說明。
戰後四十多年來,台灣完全由外省人盤據統治階層,本省人已對政治半絕望,但這個氣氛在一九八八年李登輝擔任總統之後徹底改觀,台灣人開始提升參與政治的關心度。人口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本省人,開始有主體性意識的這種變革,使得台灣進入連保守派也無法忽視的轉換期。
郝柏村等人請出蔣介石養子、軍人出身的蔣緯國(一九一六—一九九七)擔任林洋港的副手,這是企圖以蔣家成員的參與來增加權威的戰術。
李登輝認為:「究其實,在檯面下動作不斷的郝柏村等人眼裡,林洋港和蔣緯國兩人也不過只是手上操控的人偶。」同時他也表示:「當時已經固好選票,我有絕對的勝算。」
從就任總統以來,不單是國民黨的有力大老,連那些高齡的國民大會代表,李登輝都馬不停蹄地以低姿態逐一拜訪請益。
李登輝直言:當初如履薄冰接任總統時,確實希望能盡量爭取更多願意理解他的人,他用這種心情逐一探訪,結果沒想到卻與總統選舉時的固票連結起來。
根據李登輝的說法,林洋港與蔣緯國這組在選前得到的支持不會超過一百八十人。後來透過大老出面說服,林洋港最後在三月九日放棄參選。三月二十一日國民大會選舉,李登輝和李元簇獲得六百四十一票,順利當選為正副總統。
針對當時的情況,郝柏村在二○一九年八月百歲誕辰時出版《郝柏村回憶錄》(遠見天下文化出版)一書,批評道:「當初李登輝答應只做一任(當時任期是六年),約定下任總統要讓給林洋港,以此說服林洋港放棄參選,但之後卻食言繼續擔任總統。」
郝柏村也提到「我並沒有介入(一九九○年的總統選舉)」,主張這事與他無關,但在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充滿懊惱與不甘心。
事實上,在林洋港放棄參選之前,李登輝已獲得大多數國代的支持,選票早就綁樁固好,根本沒必要和林洋港做任何約定。
最令人跌破眼鏡的是,經過國民大會選舉從代理總統蛻變為正式總統的李登輝,竟然在同年六月任命政敵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
——TheNewsLens 关键评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