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會從阿富汗撤軍,主要是考量到龐大的軍費支出,與不斷上升的傷亡人數,在民意的反對下,所不得不為的決定。但如果放大到長期的全球戰略上來看,美國退出中東、中亞等產油區是必然的趨勢,因為綠色能源與電動車的興起,讓石油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同時石油開採技術的快速發展,讓一些原本不具商業開採價值的油田鹹魚翻身,越來越多國家成為產油國,美國甚至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歐盟正計畫在2035年全面停售汽、柴油車,這無疑將帶動北美、亞洲等地的先進國家跟進。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系統將成為未來的主流,而這需要數量龐大的運算晶片,也讓晶片荒衝擊全球汽車產業。晶片已快速取代石油,成為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再加上資訊時代的成熟,讓手機、電腦與網路深入生活中的每個層面,已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這讓代工生產晶圓的南韓與台灣,提供上游原料與技術的日本,成為了新的戰略熱點。
阿富汗前總統阿什拉夫加尼(左)與美國總統喬拜登(右)先前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的拜會。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撤退是為了新圍堵
這是美國從敘利亞與阿富汗撤軍,並削減在中東的駐軍,將戰略重心轉移到西太平洋的遠因。而與中國的競爭,肇因於中國的崛起與快速發展,大舉掠奪並嘗試控制這些新型戰略物資,在幾個未來領域甚至已領先全球,威脅到美國的地位。拜登政府與美國國會,之前相繼提出反制中國的政策與法案,都大幅著墨於投資基礎科學研究、培育技術人材、鼓勵將生產線移回美國、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著眼於此。
美國一方面積極強化自己的科技實力,另一方面則全力圍堵中國。由第一島鏈國家、南韓與澳洲所構成的圍堵網,不止是地緣戰略上的軍事圍堵,亦是科學技術上的知識圍堵。美國近來不斷阻撓中國取得晶片這種新型戰略物資,嚴審中國學生的赴美簽證,就已說明了一切。美國維持全球霸主地位的戰爭,已從窮山惡水的阿富汗戰地,轉移到了無煙硝的國力競爭。
美國從冷戰開始,就以圍堵的方式來對付一樣擁有核武的敵人,嚴格來說阿富汗戰爭亦是過去圍堵戰略的一部分。美軍在反恐戰爭中先佔領在伊朗東邊的阿富汗,隨後又佔領在伊朗西邊的伊拉克,伊朗南邊則緊臨波斯灣、荷姆茲海峽與阿曼灣,美國強大的海上艦隊隨時在這片海域巡弋,讓伊朗三面受敵,陷入被包圍的困境。再加上海空禁運與經濟制裁,快速消耗伊朗的國力,這樣的方式也被用於對付北韓、古巴等國,是美國最厲害的武器。不是窮國特別愛與美國對抗,而是與美國對抗後慘遭圍堵,才慢慢變的一窮二白。
但圍堵戰略需要耐心,因為這不會立刻擊敗敵人。當圍堵的代價過高,或圍堵的目標已不再有那麼高的價值時,美國就會被迫改變圍堵的戰線。越戰與阿富汗戰爭的失敗,就是兩個最好的例子。越戰的損失太大,圍堵共產勢力的目標又看不到盡頭,反戰的聲浪,讓美國必須尋求成本更低的圍堵線。產油區的重要性下降,讓阿富汗的駐軍成本突然變得太過高昂,只好選擇自己撤退。拜登政府所犯下的錯誤,只是沒有擬定一個完善的撤軍計畫。
從戰略模糊到清晰
拜登總統在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與盟邦動搖的信心時,除了選擇重申美國的安全保證不容質疑外,也一併將台灣提升到與北約、日本與南韓的地位,以避免中國誤判情勢,卻打破長期以來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雖然拜登此舉很明顯是為了化解目前的政治危機,美國國務院的資深官員也立刻表示,對於台灣的政策沒有改變,但已引起不少學者與前任官員的批評,因為他們長期支持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
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是要保留介入台海戰爭的彈性,在過去是要避免國民黨政府反攻大陸,現在則是要避免民進黨政府片面宣布法理獨立,讓美國被捲入台海戰爭中。不過在美國重返亞太,積極籌組新的圍堵網時,對於是否應該繼續維持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曾引發不少討論。然而一向友台的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卻也公開宣稱,改變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將會非常不利。
從圍堵戰略的觀點來看,美國希望避免在台海發生戰爭,是想要以最低的成本來維持圍堵線。如果真的不幸爆發戰爭,美國不是被迫投入大批部隊,就是要退守到第二島鏈,這都會讓圍堵中國的成本大幅增高。對美國而言,最有利的情況,是擁有一個安定、繁榮、親美的第一島鏈,再加上南韓與澳洲,逐步封鎖中國,並利用科技戰與貿易戰來削弱中國,最後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
所以美國一方面出售各種先進武器給台灣,卻又不承諾一定會協防台灣,只是這個如意算盤,被阿富汗的狼狽撤軍給全盤打亂了。不過拜登是在美國政壇打滾多年的政治人物,雖然多次強調他當年投票支持《台灣關係法》,充分瞭解台海問題,卻也曾投書媒體,批評過去的小布希總統打破戰略模糊政策。所以不能排除在渡過危機後,會以不同的方式,退回到戰略模糊政策。比如為美國出兵設下限制,若台灣片面宣布獨立而招來戰事,將不在承諾的範圍內。
對台灣來說,美國提出明確的安全保障承諾,當然對於維繫民心士氣有正面的意義,也更能抵抗中國的心理戰。因此有必要思考,要如何避免美國再次退回到戰略模糊政策。過去有些人認為時間站在中國那一邊,因此全力推動與正名制憲有關的各種運動,以確保台灣不會被併吞。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也有其正面意義,但會不會引起美國的疑慮,認定戰略清晰政策的風險的確過大,這值得台灣多方面來思考。
隨著美中關係的破裂,美國的圍堵戰略已逐漸成形,這應該會是一場很漫長的競賽。畢竟以圍堵來削弱對手,需要時間,台灣目前最好的策略,應該是不斷強化自身的科技產業與防衛實力,成為第一島鏈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國家。同時可以考慮靜觀其變,因為時間或許已站到我們這一邊。
——思想坦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