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世界裡,特別是華人法律和學術圈裡,孔傑榮教授是不需要特別介紹的一位美國學者。他不僅在冷戰高峰時期,開創了西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研究,被尊稱為中國法律研究之「教父」,而且在涉及到美國與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韓國及日本等東亞國家關係的很多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美國傑出的法學家、外交使者和人權活動家。
讓很多人不得其解的是他有二個中文名字,在臺灣地區,他使用的是儒雅古典的孔傑榮,而在大陸他則是廣為人知的「柯恩」。據他自己介紹,孔傑榮得自他的第一個中文老師。但是當他於1970年代早期赴大陸訪問時,正值「批林批孔」運動如火如荼,姓孔顯然不是個明智的舉動,他從善如流,聽取了大陸朋友的建議,改用百家姓中的「柯」,諧音英文,自稱柯恩。這讓人聯想到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嫉惡如仇、行俠仗義的柯鎮惡──柯大俠,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正是這樣一個生活中的大俠,對邪惡從不低頭,卻熱心幫助弱勢人群。私下裡,朋友們都親熱地叫他傑瑞(Jerry),這更符合他待人如親的個性,也是他的執意要求,這樣的稱呼對於新近認識的朋友自然就會免於客套和拘束。
我與孔傑榮教授結緣於三十四年前一個陰冷的下午。1986年的一個秋天,我在復旦大學法律系灰色小樓頂層的資料室裡不經意地瀏覽著剛剛上架的一批英文書籍。忽然,一本印在英文書名邊緣的豎排中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刑事程序。要知道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對於豎排中文字有著特別的敏感,因為在任何大陸出版的中文書裡,你看到的都是漢字簡化後的橫排版,況且這是一本英文著作。我懷著好奇的心理,仔細地端詳起這本書來。“The Criminal Proc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63”是該書的正式書名,緊靠著英文書名的左側卻矗立著豎版的「刑事程序」四個中文字,著實讓我感到新鮮。於是,那天下午,我一口氣囫圇吞棗地將該書看了個大概,鑑於當時的英文水平,我並沒能夠完整地理解該書的意思和學術價值,但是作者的名字則牢牢地嵌入了我的記憶──Jerome Alan Cohen。從此,我便瞭解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個研究中國法律的美國人叫做「科恩」的──根據當時出版的漢英字典,Cohen通譯為科恩。復旦研究生班畢業後,我順利地成為復旦大學法律系的一名教師,開始系統研究和教授法學理論,經常也會接觸到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文獻,Jerome Alan Cohen的名字不時地出現在我的視線裡。後來,在美國比較法雜誌上看到了一篇系統介紹美國法學界研究中國法律的文章,其中介紹到孔教授作為這一研究領域拓荒者的作用,更是加強了我對他的印象和好奇。
當時,未曾謀面的孔教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他對中國法律的研究方法。在那個大陸與世界隔絕的年代裡,西方世界研究中國法律幾乎沒有什麼信息渠道,至多是根據當時僅有的幾本法律刊物來瞭解官方的消息,更不用說中國大陸很快就進入了十年動亂,公檢法司均在停擺或者砸爛之列,那幾本雜誌很快也就停刊了。在此情況下,孔教授另闢蹊徑,花了數年的時間在香港採訪了很多有著大陸法律背景的人士(例如前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甚至也有刑事法律訴訟的當事人),透過他們的親身經歷來研究分析中國大陸當時的司法體制,特別是刑事法律程序。他的這些研究不僅奠定了其在中國法律研究中的地位,更是為西方研究大陸整體社會制度提供了經典素材。據說,1972年他和費正清教授一同接受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賓主相見甚歡,足足談了四個小時之久。周恩來見到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聽說你寫了一本有關中國刑事訴訟的專著,其實,中國大陸至今連一部刑事訴訟法也沒有呢!一方面顯示出周恩來待人處事非常細心,對每次見面的客人都要做背景功課,另一方面足見周對孔教授的研究嘖嘖稱奇。這本書也對我後來研究法律更傾向於採用實證的方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與孔傑榮教授的第二次神交來自於我的摯友,已故著名中國法律專家季尊迪先生,他是孔傑榮教授的學生和好友。 1990年他來上海和我見面,我們在靜安希爾頓酒店一起喝下午茶,交流了對當時情勢和法律發展的看法。瞭解到我的境遇後,他非常同情我,並主動提出邀請我到紐約大學做訪問學者,彼時他一邊做律師,一邊在紐大法學院兼職授課。
「你來紐約大學吧,柯恩教授在那裡,我應該介紹你們認識。」季尊迪的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和孔教授的心理距離又拉近了一些。季尊迪回到紐約後也如約開始給我辦理去紐約大學的訪問。隨後,我先赴瑞士洛桑大學和瑞士比較法研究所做訪問。1993年初,季尊迪先生來日內瓦參加國際會議和我見面,親自將紐約大學法學院的訪問學者邀請函送到我的手中,我方得以於1993年初來到了紐約,成為紐大法學院的訪問學者。記得第一次經季尊迪介紹認識孔教授,並參加了他的講座,那是在法學院范德堡主樓二樓的一間不太寬敞的教室裡,孔教授身著西便裝,打著蝴蝶結,風度翩翩,神情和藹地和我打了招呼,給我的第一眼印象他更像是個忠厚長者。隨後我便開始和他有了更多的接觸,參加了他主持的很多學術活動。可惜的是1993年的秋季,我接受了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碩士班錄取,離開紐大,暫時中斷了與他的聯繫。
與孔教授的再次交往則要等到六年之後。大約是2000年2月份左右,其時他正準備從著名的國際律師事務所──寶維斯律師事務所退休,在紐大法學院開始全職教學生涯。他透過我八十年代在復旦的學生、他當時的研究助理接潔女士和我重新聯繫上,他的計畫是在紐約大學重建美國研究中國法律的中心,希望邀請我參加該計畫,至此重新開啟了我們長達二十年的同事及忘年之交。
眾所周知,孔教授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哈佛大學創立了「東亞法律研究中心」(East Asia Legal Studies),該中心一直是美國乃至世界中國法律問題專家誕生的搖籃。近四十年後,孔教授又在紐大建立了另外一個研究中國法律的中心,其對中國法律的情結一至於斯,令人不勝感佩。在紐約大學法學院工作期間,我們從只有兩個人的亞洲法項目(Asia Law Program)開始,到2005年成立了「亞美法研究所」(US-Asia Law Institute),到我2010年正式離開紐大法學院時,研究所全職和兼職人員達到近十人規模,這些都與孔教授的熱情和辛勤耕耘分不開的。在與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學術界,以及亞洲各國的法律同仁展開的廣泛學術交流中,我時時感受到孔教授的個人魅力和淵博學識,和那幽默的個性和語言技巧。特別是與大陸的交流,正趕上中國刑事訴訟法全面改革和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覆核權的改革,孔教授領導著紐大法學院的團隊在每一個重要環節上都為中國大陸同仁提供了美國的經驗和改革建議,還與中國大陸同行共同研究並發表了可觀的學術論文和專著,碩果累累,引起了法學界的廣泛關注,也為立法和司法改革作出了積極貢獻。
從2003年起連續六年,孔教授邀請我共同講授「中國法律與社會」這門課,使得我有機會對他的嚴謹治學有了近距離的觀察。每次上課之前除了要討論大綱,還對學生的閱讀資料進行更新,他要求為學生提供最新的資料,並根據與中國大陸同行的合作研究,不斷地修正自己對中國法律制度的看法。只要有機會,他都會邀請對相關課題有專長的學者、法官、檢察官、律師及歷史親歷者,特別是在美國各大學訪問的中國大陸學者,甚至順道訪問的相關人員,來課堂參與互動,為紐大法學院學生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瞭解中國法律制度實際運作過程。同時,他經常主持的午餐學術活動也成為紐大法學院多元化學術交流的一道風景線。他作為主持人通常都會「審問」受邀嘉賓,透過與嘉賓對話以及和聽眾的互動,他把每個嘉賓的學術觀點、個人經歷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記得中國大陸著名律師田文昌和莫少平也曾被孔教授在課堂上和講座中「嚴厲審問」長達十幾個小時,給紐大法學院學生和教授留下了豐富的中國法律第一手資料。現在,這個午餐會已經成為紐大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的一個經典項目,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人。
孔教授關注影響中國法治進程中的各種社會因素,這是他治學的一個獨特方法。他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例子是,他很注意大眾傳媒對普通中國人法治理念形成的影響。在課堂上,他時常引述不同時代的電視劇和電影,還給學生放映《秋菊打官司》等當代法律寫實電影,也邀請過專家給學生講授中國法律電影史。他對於我們這批改革開放後第一代大學生為何選擇法律職業的心理動機饒有興趣。有一次,他好奇地問我有沒有看過印度電影《流浪者》,我回答說看過,他便開始追問這部電影對我選擇法律職業有什麼影響?原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去大陸訪問的時候,他便聽說這部電影深刻影響了改革開放後最早的法律系學生,從此便孜孜不倦地追問這個問題,只要遇到八十年代初就讀法律系的大陸學生,他都會問及這個問題,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探尋大眾傳媒對法治的影響。確實,我個人受這部電影影響甚大,選擇法律專業多少有這個因素,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沒有提醒之前,我幾乎沒有意識到。可見,他寬闊的學術視野和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實在令人嘆服。
除了學術上的引路人,孔教授還是我難得的人生導師。他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看一個人是否真的心地善良要看他對待比他社會地位低的人的態度,而不是看他如何對待地位高於他的人。大凡一個人能夠關心、善待社會地位低下的人,那他是一個真誠的人道主義者。孔教授自己就是這樣一個身體力行的人。在關心中國大陸法治整體進步的同時,他更關心很多普通人的命運。由於他平生幫助過的人太多,因此不能記住那些他曾經幫助過的所有人。有一次,我和孔教授在北京嘉里中心酒店等待客人的到來,在大堂裡,一位衣著優雅的女士朝我們走過來,和孔教授熱情地打招呼,寒暄中才瞭解到這是他多年前幫助就讀哈佛大學的一個學生,現在已經是國內有名的女企業家,但是孔教授似乎已經記不清楚是如何幫助她的,可見他施惠與人而不圖報答的胸懷。
與關心普通人命運一樣,他也關心著自己的朋友。2001年9月11日,紐約遭遇到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那天中午,我和孔教授預定要接待來自越南河內大學法律代表團。當我還沉浸在恐怖襲擊的慘烈景象和極大震撼之中,忽然收到了孔教授的電話。電話那頭他急切地問:「平,你現在哪裡?」我回答還在家裡,他長舒了一口氣,「這是最好的地方。」他就是這樣一個朋友,在危急關頭心裡總是裝著別人,並在第一時間發出問候,這件事至今仍讓我感動不已。那天恐襲之後,曼哈頓的地鐵自十四街以下完全停開,坐落在西四街的紐約大學早已不通公交,設若我已在距離空襲中心僅二十條街區的紐大附近,人身安全及健康勢必要受到極大的影響。電話裡他不無感慨地說,現在的紐約已經像是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了。那個年代,耶路撒冷經常遭受恐怖襲擊,人人惶惶不可終日。
在臺灣地區,很多人都知道馬英九和呂秀蓮是孔教授在哈佛的高足,兩人受他影響甚鉅。而孔教授的門生遍及臺灣地區政壇、學界和商界,橫跨藍綠兩黨,有人戲言,如果要在臺灣地區實現政壇藍綠大和解,孔教授絕對是最合適的調人。與他在臺灣地區的影響相比,可能較少有人知曉孔教授在韓國和日本也是非常受尊敬的學者和人權活動家。早在朴正熙專制統治期間,他為了韓國的民主和人權奔走呼號,並經常批評朴正熙政府。他邀請過當時韓國的政治異議人士訪問哈佛,其中最著名的有後來擔任總統的兩位民主派政治家金大中和金泳三。特別令人稱道的是,1973年金大中在日本遭到韓國情治人員綁架,就在幾乎慘遭朴正熙毒手之際,幸得孔教授等人的全力救援方得倖免遇難。記得2003年秋天的一個下午,我在他辦公室巧遇韓國參加聯合國大會的特使,他為金大中總統帶來對孔教授的問候,足見金大中對孔教授的深厚友誼和感激之情。本人也曾與孔教授的韓國法律界老友聊起當年他曾被朴正熙政府剝奪簽證無法進入韓國的事情,那時,他是韓國人心目中來自美國的人權捍衛者。2019年4月,日本政府鑑於孔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推動日美關係和推廣日本法在美國的研究,特為他頒發了平民最高獎章──旭日勛章,也反映了孔教授在日本學界和外交界的地位。
孔教授夙慧聰穎,博聞強識。他的個人經歷完整靚麗,曾經做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沃倫和著名大法官法蘭克福的助理,也曾為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顧問,稔熟美國政治和憲法運作,更是做過美國前國務卿艾奇遜的律師同事,這樣的背景,研究憲法似是其學術道路不二之選。但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美國反思中國大陸政策失敗、美蘇冷戰進入嚴冬的料峭時刻,他因緣際會選擇了中國法律這個學術的大冷門,除了喜愛中國文化外,也反映了他對世界格局未來走向早有洞見。為此,我常和孔教授戲言,他沒有進軍政壇是美國政治的一大損失。但是,即使作為學者,孔教授關心美國和國際政治絕不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其實,他很早就積極參與了美國對外政策的討論。早在尼克森總統第一任當選之際,他就聯合了以哈佛大學教授為主的學者,向尼克森提出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的新思路,為此,他參與並主持了有費正清、史華茲、白魯遜及傅高義等人簽名的「致尼克森總統對華關係備忘錄」,提出美國應當重新審視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並提出了改善兩國關係的一系列政策主張,這也為尼克森最後決定踏上改善美國和中國大陸關係破冰之旅奠定了基礎。
歷經大國關係的曲折風波,也度過了人生精彩的不同階段,孔教授來到了鮐背之年。如何來慶祝老人家的九秩壽辰成為他的親朋好友和門生的一個重要話題。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朋友間的商量,大家一致認為,以一本學術文集總結並回顧兩岸法治四十年的變遷是獻給孔教授的最佳生日禮物。蒙孔教授慨允,本人有幸主持了這個暖壽文集的編輯工作。從啟動到聯繫出版,到各位朋友的惠稿、修改和殺青,處處都體現了大家對孔老師的至誠心意與尊敬。甚至在文集收稿截止之後,還有學者聞風要求提供專稿,熱情熱心,可感可掬。對那些因時間原因未能及時賜稿,以及因得知過晚而不克參與的同仁,編者在此深表歉意,好在孔教授至今精神矍鑠,期頤之年再來慶賀亦未為晚。
本書彙集了海峽兩岸及香港頂尖學者的宏篇鉅著,也有中堅學者的新近力作,內容豐富,主題跨度大,涵蓋了法治憲政原理、法律歷史、刑事司法制度、民商法律,國際人權、仲裁及跨國商業協定等主題,實為難得的學術盛宴。雖然論文主要涉及的是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法律制度,但也收入了對香港最新憲政發展的綜合論述,不啻為文集的另一個亮點。
內容的豐富使得書名成為一大難題,限於本人理解和表述能力,在徵求多方意見後,最終將書名定為「法治流變及制度構建:兩岸法律四十年之發展」,雖無法涵蓋所有內容,但也反映了作者們對各自領域內的制度構建與法治之間聯繫之關切,若有掛一漏萬之處,還望海內外大家諒解並指正,好在副標題「孔傑榮教授九秩壽辰祝壽文集」則是凝聚了各位作者一致的美好心願。文集收錄了來自大陸、臺灣地區和香港的四十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大作,其中包括二十五位來自大陸的作者,十一位來自臺灣地區的作者,和四位香港作者。文章圍繞著四個重要的主題展開,涉及大陸、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現實法律問題、法律歷史及國際經驗。
需要特別提及並致謝的是為文集拔冗撰寫序言的四位作者。他們分別是臺灣地區的馬英九、呂秀蓮,以及大陸的江平教授和李步云教授。馬、呂的序深情回顧了他們在哈佛大學師從孔教授以來的多年私誼以及人生獲益,透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情真意切、字字珠璣,讓人回味良久,不能忘懷。與孔教授同齡的江平教授不僅是大陸的學界領袖,更是知識份子的脊骨,在回顧了與孔教授個人友誼之餘,他對孔教授作出了高度評價,也代表了很多大陸學者的心聲。而李步云教授作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和法治思想的啟蒙者之一在序言裡,講述了和孔教授在法治和人權研究領域的交集,也印證了孔教授致力於幫助中國大陸建立法治的艱難歷程。令人動容的是編者在徵詢李教授撰序之時,他雖抱恙在家,卻欣然命筆,可見他對孔教授的一片真摯友情。
通常文集體例中會設置導讀部分,簡略分析各篇文章,旨在幫助讀者理解論文,梳理脈絡並拋磚引玉,然而,編者無意在此狗尾續貂。事實上,每篇文章都有自己原汁原味的闡述,唯有讀者細細品讀之後方會有深切體會。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鑑於兩岸政治現實和法律語境之迥異,作者對各自的主題採用了不同的語彙和表達邏輯,做了力所能及的論述,所揭示之觀點與結論應當置於各自的環境下加以理解和考慮才不至偏頗。這一點,熟知兩岸情形的學者專家不難理解,唯新人恐易產生誤解,在此,編者期待讀者品讀之餘,幸勿遽下結論。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鑑於本文開篇所述原因,孔教授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分別使用了不同的中文名,為了尊重事實,文集對作者們按照與孔教授的交往習慣對他使用不同稱呼一概予以尊重,以保持原貌。因此,文集中孔教授在不同地方被稱為孔傑榮、柯恩、Cohen、Jerry,不一而足,實乃有意為之,而非疏忽之舉,敬請垂注。
最後,本文集得以成書還要特別感謝中研院的陳玉潔博士。除了貢獻文章外,她自始至終參與了文集的醞釀製作過程,包括聯絡作者和為孔教授生平做紀事年表,還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我們共同參與了與出版社討論書稿和設計,並拜訪了相關作者,沒有她的鼎力相助,本書的出版是無法想像的。編者也對元照出版公司參與本書編輯的團隊致以特別謝意和崇高敬意,紀總經理和編輯團隊熱心細緻的工作對本書出版至關重要,她們編輯的專業態度和一絲不苟的工作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我也要對那些默默支持本書出版但不願留名的孔教授朋友們一併致謝,沒有他們的全力支持和奉獻,本書是不可能順利出版的。當然,書中所有可能出現的錯誤和缺點則應該由編者完全承擔,也望讀者不吝指教,以期未來進一步改善。
序/江平/前-9
一世恩師永世情/呂秀蓮/前-13
序言/李步云/前-23
孔傑榮教授照片輯錄/前-27
前言/虞平/ 1
法家前的法思想/張偉仁/15
良心自由:德治與憲治的分野──釋字第六五六號解釋的短板與啟示/李念祖/26
法治之現代蛻變──從法典主義到規制時代/史際春、丁庭威/44
國際人權公約審查2.0──臺灣給世界的啟示/陳玉潔/59
臺灣的信念律師──關廠工人案/王金壽/78
人權白皮書應與憲法全面接軌/孫平/92
世祚遐久與君權限制──古典憲政與法治的比較觀察/賀衛方/125
中國大陸憲法七十年掠影──基於憲法基本原則視角的回顧與思考/童之偉/144
權力控制下的司法永遠是雙刃劍/田文昌/172
大法官解釋與外國法/賴英照/185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8號解釋解析/湯德宗/200
憲法權利的剝奪與落實──市民憲政主義的權利論證/葉俊榮/230
中國大陸的司法改革對司法獨立的影響/林峰/246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實施中的司法實踐與政法爭議/陳弘毅、羅沛然/267
走向決策化的行政法院/張文貞/288
中國大陸預算制度變革源流考/許多奇、程國琴/307
當代中國大陸刑法立法模式的演進與選擇/趙秉志、袁彬/327
中國大陸刑事辯護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樊崇義/349
中國大陸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卞建林、謝澍/363
刑事法官指引機制研究──以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為背景/吳宏耀、古錦平/374
人工智能體的刑事風險及其歸責/劉仁文/401
中國大陸反腐敗追逃追贓法律機制完善研究/王秀梅、商浩文/414
謎題、困境、僵局?──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罪嫌移交模式問題/時延安/443
恢復犯理論的初步構想與制度設計/向朝陽、甘華銀、鄭莉芳/455
當代反恐立法模式問題辨析/趙遠/477
論臺灣法院對美國證據法制的繼受與運用──以兩種法無明文的傳聞例外為中心/蘇凱平/489
在意思自主與信賴保護之間──錯誤法則的立法模式/陳聰富/511
亞太地區國際商事仲裁改革的比較研究/顧維遐/542
初探中國大陸計畫在南海部署營運浮動式核電站所衍生之國際法問題/宋燕輝/557
《美墨加協定》投資規則及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和應對/石靜霞/58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