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须藤真志
翻译:老狼是也
【译注】
本文摘自于《开战与终战》一书。该书是日本著名的国家关系学专家五百旗头真教授和北冈伸一教授编辑。这是根据日本可谓集最权威专家于1997年12月举行的一次研讨会,然后对大家所发表的论文和研讨进行编辑成书。
比如,参会者成员除以上两位编者外,还有:秦郁邦教授、御厨贵教授、户部良一教授等,都是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泰斗级人物。
本文作者须藤真志先生是庆应大学法学部和大学院毕业,以《日美开战外交的研究—日美交涉的起始和赫尔备忘录》为题获得法学博士。京都产业大学教授,对袭击珍珠港事件另有和秦郁邦教授共著的《燃烧的珍珠港》,以及对日美开战和太平洋战争的研究著作多种。
我以“珍珠港和美国”为题,关于日本作为发动袭击的一方的问题来谈谈。“珍珠港和美国”,因为美国是受攻击的一方,他们怎样看待珍珠港事件呢,或者还有罗斯福的阴谋论等。就此,我来做一些介绍并谈谈认识。
日本的非合理主义
如上所述,从实力和国力来看,弱国日本居然挑战超级大国美国,从合理主义的角度看,谁都难以理解。美国国务院也曾公开声称,将不会发生战争。弱者不会向强者挑战,即,弱者不会主动向强者发动战争,这种考虑才是合理主义。
其中有格鲁大使也是这么考虑的,而他又认为日本即使弱于美国,发动攻击的可能性也不可排除。因为,日本有“报一箭之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者“输了不过如此”等诸如此类的非合理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美国方面对于珍珠港事件,就认为是在这样非合理主义背景下发生的战争。
但是令美国受到很大冲击的是,几乎三年半左右的日美战争中,日本取胜的都只是非常有限的局部,集结大部队进行的作战,以中途岛为首,大部分尽是日本吃败仗。结束战争时总想着好歹这次“报一箭之仇“,然后以有利的条件来进行讲和。总之,就像个喜好赛马的疯狂赌徒,赢一次就罢手,下次赢了就罢手,结果全都输了。
无可否认,袭击珍珠港是三年半的日美战争中既是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日本方面的完胜。所以,受到震撼的美国,数千名官兵的牺牲,那么多舰船遭受重创,尽管有些得到修复,为此多次提出有关责任问题,前后共组织了八次调查委员会,究竟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支持罗斯福的正统派和认为罗斯福须承担责任的反对派的议论,至今仍不绝于耳。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这样的事情在美国不曾有过,对于美国人来说天佑美国。罗斯福早就想着如何打击在欧洲大陆横行霸道的德意志,也就是说想以德意志为对手加入欧洲战争,这是罗斯福发自内心的愿望吧。但是无法实现,理由之一就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省。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不应该去参加,不值得牺牲许多官兵--美国人有着这样的厌战情绪,到处都存在反对美国介入欧洲战争的风潮。这也是罗斯福在大选中的誓约:“我在任总统期间,将不让美国的青年们流一滴血。”因此他从母亲们那里得到不少选票。所以,美国不能公然介入欧洲的战争。
而德国也算计着,只要美国不参与欧洲战争,德国就有赢取战争的可能,而绝不会输掉战争。这点希特勒是有把握的,所以对于U型潜艇下令,看到星条旗就绝不靠近。对于美国护航的英国船队,希特勒就特别留心不对美国舰船发动攻击。实际就是竭力避免发生美德战争。
但是,罗斯福却希望做些什么,哪怕是走后门也想参加这场战争。所谓走后门,就是引发日美战争,以此为契机,对德开战,可以向非洲或欧洲派军。我认为这是罗斯福心心念念的战略吧。于是,袭击珍珠港就给美国创造了这样的可乘之机。
因此,直至今天,还有人认为,其实罗斯福知道袭击珍珠港而隐藏了秘密,更有甚者,认为罗斯福为了参战,把太平洋舰队作为诱饵付出牺牲,以苦肉计来让美国有机会参加欧洲战争。要说苦肉计的话,日本军部不和罗斯福暗通款曲,进行勾结就难以进行。居然还有这样片面的胡说八道。但日本的袭击珍珠港,确确实实形成了偶然巧合。
但是,日本袭击珍珠港是事实。结果如上所说,在美国举行了八次调查委员会得出的结论,责任并不在白宫。责任是肖特(译注:Walter CampbellShort ,美陆军中将,后降为少将)和金梅尔(译注:Husband Edward Kimmel,美海军上将,最终军阶为少将)这两位当地陆海军司令官怠慢职守。
这两人的部下和有关人员,有些人对这一结论不满,认为没有通知有关日本来袭的情报,责任当然在罗斯福,要不就是周围相关的幕僚。现在也有不少歪曲事实的人认为罗斯福知道日本来袭,这种说法还颇根深蒂固,当然这说法日本人也很喜欢。罗斯福不知道,这样就编不出剧本来。知道而不通知当地,这样才有戏剧性。这样编出的故事片至少有两部。
美国群情激愤
罗斯福在日本攻击珍珠港后,在国会进行了使用“infamy”(译注:无耻、屈辱)这一词汇的著名讲演(译注:也被称为“屈辱的演说”)。尽管那么厌恶战争,美国将不参战,欧洲是欧洲,美国是美国,把地球一分为二的门罗主义盛行的当时,袭击珍珠港也使得国会上下两院除了一票反对,全部赞成对日进行宣战。反对的一票是位女性议员投的,她是摩尔门教徒,相信任何场合都不使用武力的教义。于是她的名字和照片都在报纸上登载出来。
但是几乎全体一致赞成,中间有费舍尔等日常就与罗斯福在政治上对立的共和党人,对于珍珠港事件,无论如何至少是日本的欺诈和偷袭,是卑劣的。他们赞成怎么也要对日进行宣战。
而且,根据纽约时报的调查,直至当时认为美国不应该参加欧洲战争的也是少数派,而以袭击珍珠港为契机,报道称一时大量青年踊跃报名当志愿兵。有记录表明,比现役的军人来说,更多新兵对日本的行径更为憎恶。由此可见,袭击珍珠港使得美国群情激愤,斗志昂扬,日本使得美国人挺身而起,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曾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时,对美国的公文书馆进行了查阅和研究。当时的宣传广告画现在还留存着,那是日本兵像凶神恶煞般的黑熊,从背后用刺刀捅向眼望前方的自由女神。这种把日本描绘成歹徒的宣传画有许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袭击珍珠港在整个日美战争中是日本仅有的一场大胜,但从此往后的长期战争的过程看,却无疑成为激发美国人民高昂斗志的事件。这也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
其实,有说因为有“赫尔备忘录”或者“ABCD包围圈”,是美国迫使日本陷入不得不进行袭击珍珠港来进行反击的状况。这样的报道在美国的报纸上也有登载。当时的美国不像日本那样有严格的言论限制,所以日本报纸的新闻报道在美国也照样被引用,结果赫尔国务卿出来反论道,无论怎么看“赫尔备忘录”也看不出是最后通牒,也并非宣战布告,日本的说辞根本站不住脚,这也在报道中出现了。
而反映日本主张的议论,在珍珠港付出几千人牺牲的事实面前不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国就是受害者,“记住珍珠港”(Remember Pearl Harbor)成为一时的流行语。甚至感到“记住珍珠港”至今仍然在人们记忆中。比如,日美汽车贸易协议时,日本提出什么要求,美方就会用“记住珍珠港”,一句话把日本的要求顶回去。或者曾计划在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展出广岛核爆受害的展览会时,就出现反对论者,他们要求如果这么办的话,那么就应该把有关珍珠港事件的惨状同时展出。一边是广岛核爆受害的海报,一边是袭击珍珠港的海报,这样让美国人来判断谁是谁非。总之,意思就是仅把广岛的惨状展示给孩子们看,而不把袭击珍珠港的惨状同时展示的话,就是不合适。
最近关于珍珠港的话题确实少了许多。在美国人看来,日本这个国家在相当程度已经达到了可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的标准了。
最近的新闻报道,……访美时,特意路径夏威夷参观了战舰亚利桑那号的纪念馆并鲜了花。不过是种姿态罢了,想表示共同记住日本曾经干过这样卑劣的事情。在美国,珍珠港事件确实逐渐淡忘,但仍有一些人,特别是退役军人中的部分人,对日本不抱好感,或者是强调牢记历史的人,对他们来说珍珠港事件就是日本卑劣行为的典型。在美国这样事实仍俨然存在。
反罗斯福派的见解
下面对于反对派的意见也做些介绍。
他们认为,罗斯福知道有攻击,却故意不告诉夏威夷,或者这是设下的诱饵,等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论调。
第一个,在讲演提纲中也提到了“魔术情报”( Magic Messages)的问题。这个“魔术情报”也许大家不知道,其实日本的外交电报在1940年8月就完全被美国破解了。
接着是海军破解了日本的密电码。陆军的电报在1944年也被破解。中途岛海战的大败和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杀,就是暗号遭破解的结果。外交电报的破解被称为“魔术”(magic)。日本制作密码的人认为这绝对无法破解,但在美国也有天才,结果就被破解了。我看了1996年12月左右电视播放的节目,真正的日本密码机和美国的解读机,只有两处的配线不同,是非常精巧的设备。
美国不正是通过这个“魔术”掌握了袭击珍珠港的情报吧,但实际上“魔术”破解的只是外交情报,不只是在日美之间使用,日本与柏林之间,与南京或北京之间,与马尼拉之间,全部的外交密码都被解读了。但日本关于袭击珍珠港的密码一次也没有发往美国。所以,连野村大使和来栖大使两人都不知道袭击的事情。
另外在讲演提纲中还提到“风信号”问题。这是日本外务省在万一的情况下,通过日本的短波发送的天气预报,以预报风向,并且几次重复为暗号来进行情报传送。比如,日美关系恶化,就说“东风有雨”,和苏联关系紧张就说“北风天阴”,和英国关系危机就说“西风天晴”这类的东西。虽然看似稀奇古怪,但这些也被美国破解了,所以美国都应该知道。“东风有雨”意味着战争将临,要严阵以待了。
是否播放过“东风有雨”现在无法查证,但至少当时驻美大使馆的武官实松让明确证言说听到了“东风有雨”。那么,这意味着战争将临,就应该毁坏全部的密码机,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了。但是在美国没有听说有人听到这个“东风有雨”的情报,问题错综复杂。结果,现在在美国不再把收到过“东风有雨”作为例证。
日本没有明确证明做过这样放送的证人。但与英国的关系危机,NHK的馆野播音员证言确实播放过“西风天晴”(译注:日本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对香港、马来半岛等地也同时开始了进攻作战)。
其次,美国对夏威夷其实也发出过战争警告。夏威夷日侨很多,所以提出了要加以警戒。这是11月27日发出的警告电报。因为发出这样的警告,夏威夷应该进入全面的战斗态势,但肖特和金梅尔却没有具体布置和采取措施,所以这也是他们怠慢职守的结论之一。
另外,美国用“魔术”收到了日本发出的14份电报(译注:这里所指的14分电报,是日本外务省分别发给驻美大使馆要求其递交给美方的最后通牒,东乡外相提醒说按海牙战争法规需要发最后通牒,海军这才决定在预定袭击的半小时前送达。因为当时的通讯条件,电文分两处发出共计14份长电文,而大使馆收齐电报并翻译成文,交到赫尔国务卿手中已经是袭击珍珠港1小时后了。其实美国的破解比大使馆送达还快。美国对袭击珍珠港耿耿于怀,但最终搞清了来龙去脉后,在东京审判中再未提及此事),罗斯福当即就说“这意味着战争”(this means war),马上命令马歇尔参谋总长向菲律宾、巴拿马、夏威夷和旧金山的军事基地的司令官发送电报,并且要求用最快的速度发送。但不知何故,这时夏威夷的气象条件恶劣,线路中断,电报未能发到。这是偶发的故障。
那么,使用海军的电报发送不是更好吗?但当时美国陆军和海军之间关系不好,陆军的电报设备不好,就使用海军的设备是不可想象的。留下的记录说明这一情况。结果,委托民间的西联公司(The Western Union Company)发送民间电报,而电报实际送达已经是遭袭的6小时后的事情了。
还有佐尔格通报说。在日本活动的佐尔格通过尾崎秀实了解到日本拟袭击珍珠港,报告了斯大林,斯大林为了感谢美国通报了德苏战争的情报,将此作为还报把情报发给了华盛顿。但佐尔格和尾崎秀实是10月被捕的。他们也只活动到9月份,确实掌握了相当多的德苏开战的情报,但是几乎没有日美开战的情报。这显然也是无稽之谈。
但是,1951年5月,纽约每日新闻有个驻华盛顿记者约翰・奥顿奈尔发表了看到佐尔格坦白文件的记事,据每日新闻报道,这是盟军收缴的日本文件中发现的,佐尔格做了坦白交代。但找不到实际物证。这令人费解。怎么找也找不到,所以只能得出结论,当初就没有这样的文件。
另外还有一种波波夫通报说。大家都知道德斯克・波波夫是双重间谍,“007”就是以他为模特,由当时在英国M机关的伊万・弗莱珉以此为题材写成小说,立即成为畅销书。这个波波夫原是德国间谍,后来投向美国,他从日本对德国提出要测量珍珠港水深的要求,将此报告给了美国的FBI。
可是这个波波夫和电影中人物一样,是个玩女人的好手,风流韵事很多。外号是不太雅的“三角钢”(译注:triangle,三角形的金属乐器),这个波波夫说也没有留下什么文件可查证。1982年秋,有个叫“回顾美国历史”的节目中,称密西根大学有两人发现了这份文件。那么FBI胡佛局长应该确实看到过,但胡佛对波波夫不信任,也就没有传递给罗斯福。结果仍然是罗斯福不知道此事。
据说,胡佛曾到夏威夷时,在数人面前说,下周檀香山(火奴鲁鲁)将成为火海一片。听到这话的有位当时90多岁的卡尔通・凯恰姆上校,时隔40多年在日本电视台的采访时披露了此事。但为什么40多年藏而不露的事实突然向日本电视台披露呢?这个人现在已经去世。日本的电视台信以为真还播放了这一节目,但这只是个真伪难辨的故事。
此外还有个叫约翰・特朗德的人收听到机动部队(译注:机动部队即航母部队)微弱电波之说。机动部队全面禁止了无线电通讯,但是为了舰与舰之间联络,或许有发出微弱电波的疑惑吧。这其实非常微弱,有说在印度尼西亚的荷兰军队收到过,或者是偶然在附近通过的美国船收到过,各种说法都有。但是,在日本方面,没有一个证人证实发出过电讯,完全实行了电讯封锁,结果也没有实际证据。
当时日本方面,为了伪装机动部队的行动,还在濑户内海不断发送了各种虚假电波。收到这样的电波,大概就以为什么地方有机动部队,只能推测真相仅仅如此。
罗斯福的小阴谋
罗斯福是海军出身,以后因为半身不遂,无法运动,但有两个兴趣。第一个兴趣是收集邮票,还有就是有空余就浏览船舶相集,并记住这些船名,以此为兴趣。有个拉尼卡伊事件。1941年12月初,在马尼拉的美国亚洲舰队司令收到直接来自罗斯福的指令,要他准备三条小船,令司令官感到诧异的是总统居然指定的船名分别有拉尼卡伊号、伊萨贝拉号什么的。这就是罗斯福总统根据兴趣记下的船名。他指示让这些小船分别挂上星条旗由一名军官驾驶着在现在泰国的暹罗湾转一圈。这指示有点儿莫名其妙。这些小船日本的战机实际上都看到了,感到奇怪,却没有攻击它们。或许罗斯福以此进行诱惑而没能成功吧。
罗斯福的诱饵也就仅此而已。我认为罗斯福没有想到太平洋舰队会遭受那么大损失吧。如果真知道的话,日本的进攻不请自来,他会悄悄发出命令等待着给日本舰队极大的打击。但他没能这么做。
而日本的南云舰队,当时如果不止于两轮的攻击,把夏威夷的油库基地、飞机场都摧毁的话,以后战局或许就不一样了。当时攻击进行了两轮就撤了。如果甚至攻占了夏威夷,那又当别论了。
总之,对于美国来说总留下了“记住珍珠港”这句话,这曾激发了美国人的斗志,一直到战后仍然是影响着日美关系的一大事件。
稍微有些简略,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再另作答复吧。
\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