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梁京:溃败社会之痛

罗中立油画《父亲》
2011-02-08
今年《南方周末》春节特刊的主题是"十五位父亲和他们的世界"。表面上看,这个主题迎合了官方重提"孝道"的维稳意图,但十五个父亲的故事折射的是当今中国的权贵们并不愿意直面的真实世界。

除了文强,十五位父亲都是不大为人所知的普通人。文强出名,也不是因为功名,而是因为罪名。十五位父亲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经历了那个红色风暴狂飙的时代,见证了"新社会"梦想的升起和破灭。而十五位儿女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和父辈一道见证了中国从改革走向社会溃败的历程。

十五个故事,个个都饱含著儿女对父亲的亲情,还有许多人表达了为父亲的不幸而伤痛之情。这种为父辈的伤痛之情在今日中国是相当普遍的现像。红色革命颠覆了传统的父权之尊,但并没有像承诺的那样带来普遍的平等和尊严。每一个家庭都被贴上了阶级成分的标签,成千万的人被打入另册。如果父亲被划成"人民的敌人", 儿女也就成了被社会歧视和排斥的对像。再坚强的硬汉,看到儿孙因自己而受难,也不可能不深受伤害。十五个故事中,就有两个讲的就是这样的经历。其中一个作者是学者于建嵘。他和全家曾因父亲的缘故成了没有身份的"黑人",而他的父亲连"平反"的那一天都没能看到。

邓小平对文革和整个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迫害拨乱反正,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共的改革奠定了正义性的基础。改革的正义性不是一句空话,而具体表现在普通人对政治迫害的恐惧大大减少,而经济自由和发财致富的机会大大增加。结果是,普通中国人的儿女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现在中国的许多富人和其他成功人士,就是在那个时代获得了机会。

文革在中共的元老中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是动摇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个转变成为中共发动改革的思想之源,而文革的另一个影响则是许多中共元老对社会失去了信任。他们认为这个世界除了亲情,什么都靠不住。因此,中共元老把对儿女的关爱置于社会之上,开始自觉地利用权力关照儿女,让他们在改革中多分一杯羹。这个倾向种下了危机的种子,终成为中国社会冲突之源。

六四冲突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中国平民阶层对中共高层纵容"衙内"的倾向不满,而民众的不满又在中共高层和他们的子女中引起了仇视平民的情绪,最终促成了野蛮的血腥屠杀。无辜平民的鲜血给统治者自己带来了更大的恐惧。他们敢指望的不过是二十年的稳定,于是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正是统治者的这种末世心态,把中国引向了社会溃败之路。

十五个父亲的故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溃败社会之痛。在这个日益失去公正的社会中,青年人的前途越来越取决于你有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对于那些没有权势,不善钻营的父亲,这样的社会让他们平添了一份屈辱,而对在溃败社会中生长的青年来说,不论是"富二代","官二代"还是"贫二代",都是一场灾难。

十五位父亲中的一位是陈广乾。他的女儿陈晓凤无端被一个官员的儿子驾车撞死了。事发之后,这个显然在浑浑噩噩中长大的衙内说了一句让他后悔一辈子的雷人之语,"我爸是李刚",他的父亲从此名扬天下。十五位父亲中也有一位在当今中国名扬天下者,就是前重庆司法局长文强。他的儿子讲述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的权贵们如何以另外一种方式给子女带来灾难。

十五位父亲的故事告诉我们,溃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给所有人都带来伤痛的社会,因为这个社会不公正的游戏,让所有人在生存的挣扎中都失去了人的尊严,父子亲情剩下的只有相互怜悯和对社会不公的共同仇恨。十五位作者中的一位表达了今天许多做儿女的中国人共同的伤痛:"面对父亲的老去,我心情复杂。他一直在坚信著一些东西,……但又有多少是值得他奉献的呢?我看著他的白发和皱纹,险些哭出来,我在心里 对他说,'爸,他们都欠你的,他们所欠你的一切,将来都会还给你。"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