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周刊 .江迅 *************
今年是中共建黨九十週年、林彪座機墜毀蒙古的「九一三事件」
四十週年,官方出版《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重評文革和大饑荒,提高對原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原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歷史評價,而林彪部下黃永勝的傳記、邱會作的回憶錄在香港出版。中共政治人物載沉載浮的蓋棺定論改寫中共黨史,也在蘇聯解體二十週年、中東茉莉花革命之際,為中國帶來巨大啟示。
--------------------------------------------------------------------------------
正當北非和中東的「茉莉花」香飄神州之際,在中國大陸,對中共當代史重要人物重新評價,凝聚成一大熱點:原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原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原解放軍總參謀長黃永勝、原解放軍空軍司令吳法憲、原解放軍海軍副司令李作鵬、原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當下,對他們重新評價的輿論,接連呈現亮點。所謂「百年觀史」,遵循「論從史出」。二零一一年,是中共建黨九十週年,林彪座機墜毀蒙古的「九一三事件」四十週年,歷史上意義重大的日子,在「茉莉花」香的氣氛中,顯得更具敏感性。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前蘇聯正式解體二十週年,八九年至九一年那場「蘇東波」(蘇聯、東歐、波蘭)非共的民主改革運動,規模之大,聲勢之劇,對當時經歷「六四事件」不久的中共而言,可謂驚心動魄。剛過去的二月二十日「茉莉花革命」,在中國十多個主要城市醞釀,雖未成氣候,卻令中共如臨大敵。當下,境內外勢力再度湧動四月五日清明節的「百合花革命」,令敏感的二零一一年再添敏感氛圍。反腐敗、反獨裁示威浪潮席捲北非、中東,有輿論認為是「由普世價值推動的一場沒有領袖的運動」,中國的「茉莉花革命」的主要口號是:啟動政治改革,結束一黨專政;新聞自由,開放報禁;要公義,要公平。面對民間以權利意識為核心的新型反抗,中共正嚴防失控。
歷史是凝固的現實。一月十一日,中共推出《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一九四九—一九七八)》,這是中共迎來九十歲的生日禮物,此書九十萬字,上下兩冊,由中央黨史出版社出版。這部黨史整整寫了十六年,曾經主持和參與編寫的胡繩、龔育之、王年一、吳冷西、李琦、蘇星、郭超人、桂世鏞、彭明、穆青、薛暮橋、戴舟等先後去世。這部官方編纂的黨史著作,歷經數十輪次修改,報送一百多位高官和專家學者審查和討論,書稿至少四次送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審閱,前總書記江澤民曾聽取匯報,作長篇批示。曾分管黨史工作的胡錦濤、曾慶紅、習近平也對編纂和修改提出要求。有學者認為,《黨史·二卷》頗具現實意義,對如何看待「茉莉花革命」會有所啟示。書中對這二十九年的成敗作了盤點,提出十大啟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基本國情出發而正確判斷歷史階段,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發展民主政治等。
黨史二卷刪中共錯誤
曾主管二卷編纂和修改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張啟華說,這二十九年,是一段曲折探索的歷史,是正確與錯誤、成功與挫折錯綜交織的歷史,不說清楚以前,就說不清楚以後。她承認,最初書稿寫中共所犯錯誤較多較細,中南海審查沒有通過。為此,編纂主持機構「務虛」三週,統一思想,重修提綱,對一些重要事件重點核查,對一些重要觀點再三討論。《黨史·二卷》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張啟華說,「文化大革命」與「文革十年」是兩個概念,那十年間發生的最大一件事是「文革」,不過還幹了其他的事,外交、科技、經濟領域也取得成就。《黨史·二卷》承認三年自然災害死亡人數達一千多萬,而非有人說的四千萬、七千萬。書中諸多陳述,都引發學界、政界爭議。
諸多學者對剛出版的《黨史·二卷》紛紛提出質疑:「這不是黨史,而是宗教史」,「自己寫自己的歷史能『論從史出』」,「上來一撥人,就重修一遍黨史,但修來修去,也沒能修出一部經得起後代人檢驗的」,「歷史的教訓就是沒有實現憲政。沒有把權力關在籠子裏。沒有實現真正的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人民』和『共和』。『人民』和『共和』只是中國人民文字上的奢侈品。因此,這樣的《黨史》不是『史』。而是宣傳品」。
張啟華所說:「我們寫這段歷史一定要跟中央保持一致,一個是要跟《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保持一致,再一個就是跟中央文件、中央領導人的講話和精神保持一致。」對此,有學者說,「原來,寫這段歷史不必與民眾的認識和感受保持一致,更不必與歷史事實保持一致,只要『跟中央文件、中央領導人的講話和精神保持一致』。所以一定寫不出真實的歷史,從而也不會幫助共產黨走出陰影」。也有學者說,「黨史也是歷史,其首要價值是真實性。黨史不首先『與真相保持一致』,就如同一個人不講信用一樣,無論他怎樣巧舌如簧,別人都不會相信他。沒有真實性的黨史,是不可能發揮好政治和宣傳作用的」。還有學者說,「寫史在於真實。把檔案封存著寫歷史,而且還要和誰誰保持一致,那不是寫史,是命題作文,書寫的歷史需要上面通過,這叫什麼歷史?任何純學術的東西,一經權力之手,就失去學術魅力」。
張啟華說:「三年自然災害死亡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這跟地方領導為了政績虛報產量有關,所以說『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有學者反駁說,上述講法明顯不能自圓其說。使用「自然災害死亡人口」的提法,就是認定「自然災害」造成人口死亡,可又承認「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那三年中導致大量死人的主要原因,究竟是「自然災害」還是「人治災害」?既然「人禍」已佔七成,那「自然災害死亡人口」的提法顯然不確切。看來,如何準確表述那段歷史時期「死亡人口」的真實原因,還要拿出歷史唯物主義者的勇氣。
提高華國鋒評價
曾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華國鋒,是中共黨史中永遠抹不去的名字。二零一一年二月十六日,是華國鋒誕辰九十週年。他是結束文革災難、承前啟後,最終導致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的關鍵歷史人物。繼毛澤東之後,華國鋒作為中共最高領導人,任職四年零八個月,作為權力核心實際主政,僅兩年零三個月。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官方對華國鋒主政兩年多的評價,有貶有褒,貶遠遠多於褒。
歷史學家可以說謊,但歷史不行。二月十九日,北京官方喉舌《人民日報》發表署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六千一百多字長文《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的一生——紀念華國鋒同志誕辰九十週年》,對華國鋒的評價,如此正面,如此全面,如此長篇,可謂前所未有。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韓鋼在北京《炎黃春秋》二零一一年二月號上撰文《關於華國鋒的若干史實》,他說,官方最初對華國鋒主政兩年多的評價,可用「一正四負」來概括。「一正」:「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有功,以後也做了有益的工作」。「四負」:一是「推行和遲遲不改正『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壓制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二是「拖延和阻撓恢復老幹部工作和平反歷史上冤假錯案的進程」;三是「在繼續維護舊的個人崇拜的同時,還製造和接受對他自己的個人崇拜」;四是「對經濟工作中的求成過急和其他一些『左』傾政策的繼續,也負有責任」。此後,只要論及華國鋒,相關著述幾乎無一不以此為基調;一些著述還由此衍生出更多的負面評價,如「阻撓和拖延恢復鄧小平工作」、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等。
還有許多事實需還原
韓鋼認為,近來官方對華國鋒的評價開始出現變化。新華社發表經官方審定的華國鋒的生平,出現與以往大不一樣的提法:關於粉碎「四人幫」,不只說「有功」,而稱華國鋒「提出要解決『四人幫』的問題,得到葉劍英、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贊同和支持」,「起了決定性作用」;關於平反冤假錯案,不再說他「拖延和阻撓」,而說他「開始復查、平反冤假錯案」;關於經濟工作,不再說他「求成過急」,而肯定他「強調千方百計把經濟搞上去,使工農業生產得到比較快的恢復和發展」;此外,還提及他在「撥亂反正」、「恢復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推動教育科學文化工作開始走向正常」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韓鋼說:「華國鋒已成逝者,官方也有了一些新評價,但蓋棺卻並未論定,還有許多事實需要還原。」
春節剛過,在中國政壇和文壇一度引出新話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發表在二零一零年四月十五日《人民日報》上的《再回興義憶耀邦》,獲佔「二零一零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散文隨筆類排行榜榜首。該排行榜由北京文學月刊社主辦。對前總書記胡耀邦的正面評價,雖早在多年前已由北京《炎黃春秋》雜誌漸進式一次次突破。過去一年,各地媒體時有回憶胡耀邦的文章,但總體而言,大部分並不觸及敏感話題,只是著重胡耀邦的工作和生活作風。
不過,由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書記、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撰寫的《中國為什麼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的序作者是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他曾於一九八一至八六年,在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工作和擔任胡耀邦政治秘書。這篇序言,是鄭必堅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日在「紀念胡耀邦誕辰九十五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鄭必堅公開提議,建議中央盡快組織力量編輯出版胡耀邦選集。其實五年前,在胡耀邦誕辰九十週年時,鄭必堅和龔育之曾就這個問題聯名向中央提過書面建議,但未見落實。
鄭必堅認為,編輯出版黨中央已逝的和高齡的重要領導人的選集、文集、專題論集,研究他們的思想和生平,是黨承前繼往、與時俱進的重要條件和傳統。胡耀邦作為黨的重要領導人,從八零年二月被選為黨總書記,到八一年六月被選為黨主席,再到八七年辭去總書記職務,前後長達七年。辭去總書記職務後,他仍留在中央政治局內,直到逝世時仍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在胡耀邦悼詞中,對他在黨的歷史上的貢獻,特別是在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的黨的歷史偉大轉折中的重大貢獻,作了充分評價。因此,也應像對別的許多重要領導人那樣,由黨的正式機構組織力量為他編選集、寫傳記。
退職的中共領導人在內地無法自由出版回憶錄和傳記,卻在回歸了的香港這片特殊土地上出了一本又一本。當下,最熱門的無疑是原解放軍總參謀長黃永勝將軍前傳《軍人永勝》、原解放軍總後勤部長邱會作的《邱會作回憶錄》,兩本新書皆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推出,前者四十二萬字,後者上下冊七十七萬字。五年前,原解放軍空軍司令吳法憲在香港率先出版《吳法憲回憶錄》(香港北星出版社),據知,三、四月李作鵬回憶錄也將在香港推出。
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公安部禮堂,由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十名主犯宣布判決,黃(黃永勝)、吳(吳法憲)、李(李作鵬)、邱(邱會作)四員大將是其中四位。他們被指在「九一三事件」前後,圖謀武裝政變,南逃另立中央。這一天,震驚中外的「公審」落幕。黃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八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吳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八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李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七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邱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六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特別法庭」審判結束不久,他們四個就由當局匆匆監外安置,這是北京上層一個政治上的綜合考量,這四人交由公安部門管理,而不是交給軍隊或當地黨的系統管理。黃永勝被安置在山東青島,吳法憲被安置在山東濟南,李作鵬被安置在山西太原,邱會作被安置在陝西西安,各家都有家屬隨行,幾乎同時被遣送出北京。
以公審解決黨爭
邱會作在回憶錄中寫道:「對我的判決是大錯特錯的,是空前的大冤案。因為用『公審』這樣的辦法來解決黨內路線問題,來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批評毛主席晚年所犯的錯誤,從根本上就錯了。在我的判決書上,除了前面的大帽子外,對我的『罪行』滿打滿算不到三百字,而且一條反革命的事實也沒有,一條觸犯刑律的事實也沒有。」「這次審判在形式上是法律,主宰者卻是當權的領導人。黑白、曲直、是非依循的根本不是法律,而是當權領導人的指示,這在黨內開創了借法律手段解決黨內問題公開審判黨內高層領導人的先河。事後才知道,公審的一切事情,包括細小甚至很瑣碎的事情,都要通過當權的領導人的批示才能實施。」
邱會作還寫道:「江青是鎮壓過我的,我也是堅決反對她的。但我認為,她在文革中除了自己的錯誤外,主要是執行毛主席的路線,在個人作風上雖然也令人討厭,但這些仍然是黨內路線問題和個人品德問題。我認為,要堅決制止把路線問題當作反革命問題來處理,這在黨內是重要的大問題,一個黨的主要領導者,要具備的條件很多,但有一個絕對不可少的條件就是,只能有公敵,不能有私敵。一個人無權的時候,受到別人鎮壓,這是別人的問題。但當自己又有權的時候,就用職權報復,這是十分惡劣的行為……這樣做也是黨內和社會長期不能安定的主要原因。」
邱會作兒子邱路光在接受採訪時說:「父親說,如果自己還在台上,肯定會反對寫回憶錄,自己的經歷就是這些,組織上都清楚。不過,自己被打倒後,尤其是公審以後,寫回憶錄的願望就強烈了,當局說的事與實際的事距離太大。你整完了,也判完了,我接受你審我判我,我服從這個大局,該打的打了,該罰的罰了,劃上句號了,現在應該把事情說清楚了。父親一再說,他是當錯來認,但你們卻當罪來定。這是他心目中對公審的最大區別。當錯來認,但這錯是怎麼來的,是文革路線造成的。比如說,部隊的五七幹校,父親認為,這不是他發明創造的,是中央的決定,總後勤部不可能不成立五七幹校,但誰被迫進了五七幹校誰都有意見,父親被打倒後,進五七幹校的人就說這是我父親迫害他,這些人掌權了,就整我父親,在中國,權力遠遠高於法律。」
《軍人永勝》一書是黃永勝兒子黃正所撰。黃永勝事後也極力否認自己參與圖謀政變而另立中央。書中,父子倆有一場對話:「爸爸,文件上說你們要搞武裝政變。」「我們不但沒有搞,連想都沒想過。」「文件上說你們參與謀害毛主席呢。」「那是笑話,
我要謀害毛主席,機會太多了,容易得很!」「還有南逃廣州另立中央呢?」「莫名其妙嘛。林立果那不是小孩子過家家嗎?還要說跟我有聯繫。跟我有聯繫就不會搞那麼笑話的什麼鬼東西了(意指「五七一工程紀要」,老人口中從來沒講出過「五七一」中的一個字)。」
黃永勝對兒子說:「我出來參軍的時候,這個國家千瘡百孔;秋收起義時,這個軍隊破破爛爛;我入黨時,這個黨有多少人多少槍多少地?對這個國家,這個黨,這個軍隊,我無愧,我值了!」
黃永勝是八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在青島人民醫院因肝癌去世的。邱會作是零二年七月十八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的。邱會作聽說黃永勝去世的噩耗,大聲吼:「令人心碎,老英雄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邱會作回憶道,八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公安部禮堂,在受審判退場結束時,他倆有機會互相看了一眼。「我看見黃永勝走路都很困難,背是駝的,小步向前走,真是可憐極了,可是他精神很好,沒有被壓倒。當我們兩個人的視線互交時,他的表情還是同當年一樣:先微笑後說話。不過,這次我們互相『說』的話,沒有聲音就是了。但萬萬沒想到,這次竟是我們最後一次眼見,在我們『自己』法庭上永別。過去,共同戰壕的戰友,今天竟成了共同受審的冤犯。老戰友,你是帶著傷疤,又是光著身子去見閻王的。半個多世紀革命的光榮歷史一筆勾銷了,什麼也沒有了,連勛章、獎章也被取消了,但歷史是任何人都勾銷不了的,人民會永遠懷念你。」
在黃永勝家鄉湖北省咸寧,零四年,他的墓地前,豎起他的銅像。二零一零年十一月黃永勝百年誕辰,家人在他老家湖北省咸寧舉辦祭拜活動,在嚴格不張揚的情況下,來了二百多家人、鄉親和朋友。不久後,在北京舉辦了一個《軍人永勝》贈書儀式,林彪、羅瑞卿、陶鑄、高崗、黃克誠、徐海東等一批黃永勝的老首長、老戰友、老部下家人近二百人參加。黃永勝家人舉辦這一活動,整個過程相當理智,當局聞悉派人來看了看,也沒干涉。
有不少朋友曾對黃正提議,幫他買個書號在國內出版。黃正說:「我們謝謝他的好意。若是普通作品就不用審查,我們這樣的題材,出版社一定會將書稿送地方宣傳部審,宣傳部送中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