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出版了两本引起读者好评的书,一本是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呼唤法制的市场经济》,另一本是吴敬琏的女儿吴晓莲写的《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个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吴敬琏的书是他近年来有关经济学文章的汇编,集中谈了当代中国经济中最大的问题,不用说是很严肃的话题;而吴晓莲的书虽然叙述的是家族历史和父女关系,但仔细读来却似乎并不比他父亲的书让人轻松。
吴敬琏(资料图片)
对于一个既关心中国的未来,又对中国的过去有起码了解的读者来说,这两本主题和风格截然不同的书实际上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共同反映了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今天,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的追求。
吴敬琏是当代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一个在体制内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中国的发展朝良性方向演变的学者。他是20多年前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人。
当时他认为只要有了市场经济,中国的经济问题就解决了。但今天回过头来看,他那个时候是过于天真了。今天的中国无疑有市场经济,但经济领域内的问题也无疑比过去更复杂更深化了,这就是腐败,不公和缺乏规范。在这种市场经济下,和毛泽东时代物质极度匮乏相比,今天的中国无疑物质极大地丰富了,但贫富分化也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今天的吴敬琏看到的不是那个自己当初想象和期待的那个市场经济,他不再抽象地鼓吹市场经济,而是为读者区分了“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好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有各种规范和监督来保证公平竞争;坏的市场经济是权贵主导的市场经济,在这种市场经济下,最有可能盈利的机会被权力垄断,权力又往往被金钱收买,这是一个有市场但没有机会平等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一个没有平等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不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而是一个坏的市场经济。
当今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使一些人把问题归结到市场经济上,认为是市场经济制造了不公。吴敬琏认为要解决经济领域的社会不公,就要确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这就是用法制来引导和规范市场,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改革之初的情况,20多年来权贵主导和控制的经济改革已经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他们通过企业承包,价格双轨制,炒原始股,炒地皮,到国有资产股份制改造等等步骤不但发了大财,而且控制了经济,劫持了改革。
要让这个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放弃对经济的控制,老老实实地在法制范围内和别人一样遵守规则,无疑比当初相信只要有了市场经济,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会消失更为天真。因此,在评论吴敬琏的这本书时,中国著名法学家、前政法大学校长江平说,他认为吴敬琏的“法制的市场经济”概念中包括了政治改革的内容。中国经济中的问题,其根源不在市场,也不在经济,而在经济之外。中国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正是被垄断的政治权力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和后果。
以上大约介绍了“法制的市场经济”。那么“民间的回声”又是什么呢?它是我们很久以前介绍过的一本书的题目,那本书说的是新民晚报创始人陈明德和邓季惺为在中国实现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而奋斗的故事。无巧不成书,吴敬琏是邓季惺的儿子。在下一次节目中,我们将看到他们这个家族的遭遇和中国的命运是怎样在吴敬琏女儿的书中联系在一起的。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