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香港增添不少粉紅色。經常出現在維港的著名中式觀光帆船鴨靈號換上了粉紅色帆布,有兩架旅遊巴亦掃上粉紅色,為的是迎接2024年香港第一件盛事:以美斯為主將、球衣為粉紅色的國際邁阿密球隊來港作表演賽。門票早已售罄,最貴的高達港幣四千多元門票亦十分搶手。
香港政府非常需要這場盛事。自從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香港的人權狀況急劇惡化,國際社會有目共睹。2021年,美國傳統基金會將香港剔除出經濟自由度排名,理由是北京對香港的影響日益加深。去年,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香港的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不少外資公司撤出香港,中國大陸網民揶揄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股市沒有起色,香港貨櫃吞吐預料將跌出全球十大, 有評論甚至認為基本法23條立法將會加速香港的「孤島化」。
香港需要搞富有西洋味道活動吸引國際注意
今天香港的情況,與2003年沙示有一定程度相似。香港需要搞富有西洋味道的活動,只要有洋味的都可以,為的是告訴自己和全世界,香港仍是「盛事之都」,仍活躍於西方舞台,距離「遺址化」仍然很遠。當年沙示劫後舉辦「維港巨星匯」,成功邀請滾石樂隊、Prince、Westlife、Air Supply到港演出,皇家馬得里亦訪港,碧咸、朗拿度、施丹等「皇馬六條煙」讓飽受沙示摧殘的香港重拾生氣。
所以,當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知道Tatler Asia有辦法讓國際邁阿密來港獻技,便特事特辦,連合約也沒有看過便給予M品牌資格(即政府作出支援的大型體育活動)。楊潤雄本人對這次大事也滿有期望:去年中環的FIFA世界場地越野車錦標賽、遊輪碼頭交通安排,剛剛發生的美國樂壇天后Taylor Swift不來港開巡迴演唱會,都是他從政的污點。今次他必須要用美斯省靚自己和香港的招牌。
然而,「奇怪」的事從國際邁阿密到埗一刻已經發生。球隊全員在香港機場下機後站台接受小朋友獻花,司儀叫咪請球員留步與一眾接機的港府官員合照,球員們卻已經蜂擁下台,前往粉紅色旅遊巴,司儀大喊「We will need the players to join us here; please remain on the stage」(球員請與我們一起,請留在台上)也只是與空氣對話。
然後,便是大家仍然記憶猶新的事:2月4日政府大球場的表演賽,美斯沒有出賽,頒獎時刻意繞到後排讓身形較高大的球員遮掩自己,似乎有意避開李家超、陳茂波、楊潤雄等港府官員。合約上注明美斯除非因傷否則應出賽最少45分鐘,但有關美斯的傷勢,自2月4日至2月7日出現多個版本,說法並不一致。最重要的是,楊潤雄希望利用美斯宣傳香港,例如到維港遊船河和參觀明年建成的啟德體育園,均都美斯拒絕。
美斯在港行為早已跟隊員達成共識
由這一刻開始,每一件事都具體而真實地反映出2024年的香港與2003年的香港已是天壤之別。首先,美斯的迴避行為若與到埗時全隊過早下台不與香港主要官員合照一併考慮,似乎相關回避行為是全隊的共識,這反映在國安法時期,外國球員來港履行合約要求之餘,會將接觸官員的機會減到最低。
第二,香港的「遺址化」作為一個結果,其「病因」是對內剝削人權和消滅民主,對外戰狼上身,甘為中共放棄應有的外事禮儀。事件的後續發展,完全反映香港遺址化的特質:國際邁阿密按約到港參賽,美斯沒有上陣但附有有效「醫生紙」,技術上已履行合約,但港府在2月4日三小時內連續發出兩個聲明,沒有任何外交辭令和技巧,只是訴說因為美斯沒有出場而極度失望,然後運用各種手段,例如消委會、海關、區議會,迫主辦單位退款。
真金白銀購票入場的球迷感到失望,完全可以理解,但由政府出手,將美斯和主辦單位當成這兩年的政治鬥爭對象施壓,只能進一步說明香港遺址化又邁進一步,讓更多國際巨星如Rod Stewart卻步。
港官受冷待讓一些香港人得到心靈快慰
第三,換言之,美斯並非造成問題的唯一因素,港府的一舉手一投足,是局勢升溫的主要來源。有趣的是,2019年反送中運動失敗後,港人固然在政治上不敢造次,但不少人熱衷於看官員出洋相。以這次美斯事件為例,2月4日港府兩個「極度失望」聲明,再加上2月6日楊潤雄說如果美斯在日本上陣他會不開心;因為美斯成功讓港府不開心,不少香港人反其道而行,愛上了美斯,甚至說愛斯不止是球王,而是球聖了。一些平時不看足球的朋友,更加以美斯可以在日本出賽對神戶勝利船而興奮莫名。換言之,美斯事件,某程度連接上2019年抗爭運動,讓一些香港人得到心靈快慰。
第四,從前香港可以免除受中國大陸仇外政治影響,而獨立客觀處理各種事務;今天的香港,已經沒有這個優勢。當香港沒有了泛民,政圈都是清一色的親共聲音,政客們都只能選擇與中共同一鼻孔出氣。2月8日,《環球時報》發文,不排除外部勢力故意讓香港難堪,西方媒體抹黑香港,同一日葉劉淑儀便代表「香港人」,說香港人痛恨美斯,香港應該永遠禁止美斯來臨。香港在公共空間只容許批鬥美斯的聲音,藝人高海寧表示美斯受傷感到可惜,馬上被網暴,需要公開道歉。美斯成為了愛國與叛國的試金石,而香港只能跟從國內仇外主旋律,換言之在意識形態上背離了「盛事之都」的親善要求,搞盛事只能形諸於外,內裡的文化自主已經一去不復返。
港府辦國際盛事失敗早有前科
2024年與2003年的香港,儘管相異之處甚多,但有一點頗像:那年的維港巨星匯,英文叫HarbourFest,今次的國際邁阿密表演賽,叫XFest。維港巨星匯其實也是醜聞不斷,由於門票銷情欠佳,事後投資推廣署署長盧維思被裁定失職,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甚至篡改會議紀錄以求「煮死」盧維思,惟盧氏後來司法覆核勝訴。
舊香港的Fest竟也如此,新香港的Fest亂作一團似乎便合理多了。
縱觀數天以來的眾多文字和映像資料,我印象最深的是香港電台於比賽當日的一段映像訪問。片段中訪問了一名新疆、一名深圳和一名香港球迷,控訴對美斯的不滿,怒氣沖沖。相比之下,片段最後一位新加坡遊客笑容滿臉稱讚Tatler辦得很好,「如果還有下次還會再來參加」。
這裡,香港電台彷彿是要推介新加坡泱泱大國的軟實力,以及不需賣弄「盛事之都」已具備的親和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