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9日星期一

顏寶剛:地方官員發出絕望要求——地方財政秏盡迫使防疫政策急轉彎

RFA  20230109

12月初,習近平放棄了堅持近三年的動態清零政策。

《華爾街日報》揭露,這個史無前例的公共衛生政策急轉彎,觸發點除了是中國幾個最大城市爆發了罕見的抗議浪潮,更關鍵是來自多個政府部門發出緊急請求,顯示他的動態清零政策正成為社會不穩定和經濟動蕩的一個根源,最終促使習近平改變了立場。

過去兩年因為實施封控讓中國付出了高昂代價,國內出口和零售銷售大大減少,地方財政捉襟見肘,部分民眾被逼到幾乎崩潰的地步。

但真正令習近平作出讓步,是中國經歷三年防疫後,地方財政巳消耗殆盡,地方官員已發出「絕望要求」,包括地方政府的「城投債」已出現「第一滴血」,貴州省遵義市的地方融資平台「遵義道橋」,這間全國城投四強因無法還款及支付利息,宣布把債務延期20年,首10年更是還息不還本,還款利息也從原來的7.5%大降至3.5%,變相「賴帳」,意味債權人及持債銀行要「Hair Cut」(削債大出血),單計賬面利息損失已超過100億人民幣。(自由亞洲電台的新聞部做了很深入的專題報道,這是香港主流媒體包括財經報章都沒有做到的,很值得推薦。)

城投債指的是「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債務」,自2008年起流行,屬地方債之一種,其特色是並非由政府直接借款,而是由政府設立的「城投公司」作為融資平台,通常用於發展基建項目。城投債表面上不屬政府債務,實際上往往由地方政府提供100%擔保,無非是玩弄「金融財技」,將地方政府債務隱藏。

特別是2019年抗疫以來,各地政府嚴重赤字,「表內債務」早已借爆燈,部分地方政府遂依賴城投債支撐營運。據華安證券統計,全國城投債在2018年餘額約6.8萬億人民幣,去年中增加至14.7萬億人民幣,即過去三四年暴增逾倍,當中不少款項據估計用於核酸檢測、聘請大白等抗疫支出。

據國家財政部去年底公布,全國地方政府表內債務已達35.2萬億人民幣,連同城投債總額接近50萬億人民幣,中央政府恐怕「愛莫能助」。

三年防疫掏空國庫,地方債「爆煲」恐陸續有來

最近不斷傳出各地方基層公務員拿不到工資,反映地方政府早已債台高築,加上防疫和核酸檢測的費用,連一線城市的財政狀況也到了危險水平,中國三年防疫將地方債務泡沫推向爆破邊緣。中央政府財赤同樣嚴峻,甚至最近要破天荒由人行「印錢」購入中央財政國債,料會造成濫印貨幣,繼而推高通脹,將危機轉移到百姓身上。

綜合多家外國傳媒與經濟學家估計,中國全年的財政支出達24萬億人民幣,單是防疫開支就佔了總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即近八萬億人民幣。

這個防疫使費,與彭博統計去年首11個月,中國的財政赤字達到7.75萬億人民幣相近,即是庫房掏空都是使在核酸及大白身上,反而提升醫療設備的開支卻減少了。有經濟學家甚至估算,去年政府財政赤字或超過10萬億人民幣,早已超越警戒線。

雖然中國官方一再強調政府債務可控,財赤佔GDP比重可以控制在3%左右目標水平,但明眼人都知這個數據嚴重不可信,事實上計及地方政府債務,彭博統計出過去三年財赤佔GDP比重,已達到6-9%,其中去年財赤率重新迫近9%的新高水平,遠高於政府目標的3%,估計今年亦將高達7%的警戒水平。

【財赤佔中國經濟GDP比重】

2023年 -7.17%(估計)
2022年 -8.9%
2021年 -6.1%
2020年 -9.72%
(資料來源:彭博資訊)

「三條紅線」傳寬限半年救地方政府財政

地方政府開支大增,但財政收入卻捉襟見肘,過去賣地收益佔地方收入四成。2022年前10個月,這方面收入比去年同期大降了26%。高盛就估計,2022年土地銷售收入幾乎每個月都以雙位數的速度下滑,並且估計賣地收入在未來幾個月內保持低迷 ,勢將令地方政府財政持續惡化。

由此可見,內地樓市已經到了不能不救的局面。儘管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然堅持習近平提出的「房住不炒」政策,但嚴峻的地方財政危機已令習近平不得不再次讓步。彭博上周五(6日)引述知情人士稱,金融監管部門計劃階段性放寬「三條紅線」考核,把原定今年6月底到期的試點過渡期,延長最少6個月,讓房企有更多時間化解債務風險。

2020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人行在對12家房企的約談中提出的三個監管要求,即房企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現金短債比不得小於一倍。市場俗稱三個要求為「三條紅線」。

我之前已一直提出,儘管人行及銀保監不斷放寬內房的融資限制,但除非「三條紅線」能夠解除,否則都難以拯救內房危機,因此相信今次調整屬政策訊號,政策放寬可解讀為階段性紓緩房地產削減負債進程的關鍵變化。

值得留意是官方同時對「房住不炒」提出了新的定義:住建部部長倪虹表示,對於購買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首套利率該降的都要降下來。對於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則要合理支持。以舊換新、以小換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給予政策支持,讓置業者吃下「定心丸」。

至於對購買三套以上住房,即是官方過去大力打壓的「投機炒房者」,倪虹僅表示「原則上不支持」,顯然見到官方對「房住不炒」的口氣有軟化跡象。

上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把促內需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內需要維持較強增長的前提是百姓收入或財富要穩步增加。推動樓市及股市的上升,有望帶來財富效應,令更多人敢於花錢。

一個人的聲譽與一代人的痛苦回憶

過去三年抗疫,中央及地方政府均花了不少錢,若賣地收入持續下降,政府恐怕難有資金再推動經濟復甦,這正說明了防疫政策急轉彎,甚至令習近平願意放棄與自己聲譽掛鉤的「動態清零」政策。

儘管共產黨善於改寫歷史,習近平對苦難的漠不關心令人不寒而慄,黨政機關正大肆宣揚正在迅速恢復的經濟增長,並以最殘忍的方式隱瞞真正的疫情,同時審查和妖魔化所有揭露其錯誤的人,以維持政權對合法性的核心主張。 官員們已經空洞地吹噓「以人民為本,生命至上」的新政策,同時忙於掩蓋不必要的死亡。

但經歷了「白紙運動」的覺醒,加上目睹身邊的社會慘況,公眾對政權統治的信任度已提出質疑,習近平將面臨難以想像的代價,特別是難以擺脫對其聲譽造成的損害。「動態清零」的笨拙執行以及隨後的倉促放棄,將作為一個歷史錯誤,與「文革十年」及「六四事件」一樣,被世代銘記。

- 顏寶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