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星期二

蘇暁康:摸著石頭過海

【按:今天跟美國之音主持人樊冬寧聊電影、小粉紅,以及海洋,一個來自中國的狂熱、瘋癲話語,及其背後的思想史脈絡,俗稱「民族主義」——中國的自嗨、意淫;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脈絡,即近三十年中國如何走向海洋?我有一篇舊文做過梳理:一個內陸政權,最初面臨海洋之際,是鬧出一些笑話來的,可悲還在於,這個政權的繼承者,還要鬧更大的笑話:震懾東亞、爭霸太平洋,會不會由此而顛覆了其實很脆弱的這個政權,大概是人們坐等要看的下一場大戲。】




鄧小平有句名言「摸著石頭過河」,是他的改革開放思路,我改一個字——摸著石頭過「海」,用來歸納這三十年中國的一種例外,即它從封閉、落後,走向發達、富裕,卻維持了一黨專制,甚至可以說,中共創造了一種經濟開放條件下的升級版的專制體制。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後來的冷戰之後的一個例外,是一條跟俄國和東歐不同的道路,也是對歐美所提倡的民主體制的挑戰。

一、 差一點翻船
文革結束以後,鄧小平實行"對外開放",但他並沒有什麽"海洋意識",他最大的想象力是"開放沿海城市",在1980年最開始,還只敢"開放"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特區,黨內保守集團陳雲等人還反對他。跟一百四十年前清朝政府被英國軍艦轟開廣東的通商口岸相比,鄧小平這一步,邁得並不算太遠。
鄧小平提拔趙紫陽當總理,負責對外開放,而趙紫陽也不過是借鑒"亞洲四小龍"六、七十年代的現成經驗,搞"來料加工",他自己創造了一個說法,"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也就是原料、市場都是外國的,中國只出廉價勞動力,而這正是中國"經濟奇跡"的訣竅,所以有人說,趙紫陽才是"改革總設計師"。
1984年鄧小平膽子大了一點,他讓谷牧 一口氣開放十四個沿海城市。不出五年發生了天安門屠殺,這個進程就停下來了,執行鄧小平開放政策的趙紫陽下台,鄧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面對"六四"和"六四"以後的蘇聯解體,用了八個字:"韜光養晦,絕不當頭"。
這里發生了幾個問題:
1、 今天人們都說,"廉價勞動力"讓中共占了大便宜,是它的"改革紅利",但是中共從那個時候起,必須扔掉"社會主義"和"馬克思"這兩個東西,才能使用"廉價勞動力"。所以鄧小平丶趙紫陽"摸著石頭過海",摸到的第一塊石頭,就是資本主義,而且必須配套低工資丶低勞保丶無人權,以及大量產業工人下崗、失業,才能維持"廉價"優勢。這第一塊石頭,就埋下了日後中國發生貧富迸裂、社會對立、道德滑坡的深刻危機。鄧小平結束了毛澤東的"階級鬥爭",卻制造了另一場新的階級對立。
2、 趙紫陽在回憶錄里說,當時陳雲重讀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把他叫去訓話,說"特區"等於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租界",引進外國資本很危險。陳雲的擔心看上去很迂腐,可是後來發生的,卻是共產黨權貴的"權力尋租",而且諷刺的是,正是他們自己的子弟,也就是今天在中國占有了二百個行業的二百個權貴家族,是最腐敗的集團和階層,當年就是陳雲主張由他們來接共產黨的班。
3、 鄧小平最缺乏想象力的地方,是想不到經濟開放必定帶來社會、政治、文化的開放,也必定出現思想活躍、政治異議、示威抗爭。結果不出十年,天安門學潮爆發,中共不僅沒有應對大規模街頭抗議的絲毫經驗,甚至沒有非殺傷性的防暴武器,只好調動野戰軍攻進首都沿街大屠殺。從此這個政權就失去了合法性,必須永遠壓制對它的任何非議,所以很難講,開放對中共是一件好事。

二、 跳海
六四鎮壓,對中共來說是一個意外,它向西方大開國門、大舉引進外資,瘋狂地把中國變成一座世界大工廠。所以我說它是"跳海"。
到1992年,鄧小平發動第二次"改革",我發現他的政策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鄧小平忽然說了一句話:"國際環境對我們有利",因為蘇聯垮掉了,以前它對中國是最大的威脅。那時中國的導彈都對著北方,軍事部署也是對付北方的。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與幾千年的格局沒有什麼大變化:威脅來自北方,目光還是對著北方;對東面的太平洋,沒有也不想有什麼作為。蘇聯垮台,態勢變了,中國的導彈不再對北方了,也開始提出要"走向大洋練兵",想有遠洋海軍,也想去買蘇聯的航空母艦,但蘇聯沒有賣給它。
其實,真實的原因還是"六四"屠殺,鄧小平對楊尚昆丶江澤民說,你們把經濟搞上去,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們就會忘記"天安門";他也對李光耀說過:殺二十萬人,穩定二十年。接替趙紫陽的朱镕基,不惜一切代價加入WTO,又任憑"圈地"賣地丶國企"斷奶"私有化,都是為外資進入而"改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是更徹底地拋棄"社會主義",教育丶醫療丶住房三波"商品化",國內老百姓稱為"新三座大山"——民間有諺雲:"房改是要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要把二老逼瘋,醫改是要提前給你送終!"最後落實到中國外匯儲備達658億(2005年),以及三十萬個"身價千萬的富豪",只占總人口的0.023%。
所以鄧小平把中國經濟搞上去,獲益的只是西方國家和中國的極少數人,百分九十的中國老百姓,只能算剛剛獲得溫飽,而西北地區和閉塞山區依然是窮鄉僻壤;不僅如此,數千萬至上億的農民工進城,形成"北上廣" 等幾個畸形都市圈,而廣大農村被拋棄,急劇地荒蕪和破敗,令中國城鄉二元對立更趨惡化。
還有一個可怕的代價,就是"世界工廠"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大垃圾場,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斷流枯竭,三分之一的國土被酸雨污染,四億城市居民生活在重度污染的霧霾底下;中國出現一個"毛派",喊出了抗戰時期的一個口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鄧小平 "摸著石頭過海",最初想過代價問題嗎?
到了這個時候,中國自然資源的枯竭,才變成它走向海洋丶進軍全球的需要。《中國可以說不》的作者之一王小東,後來又寫了一本《中國不高興》,歸納了幾點:一是,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在國際分工上是"低技術"一端,此種經濟體的科技發展丶國家安全皆受制於人,因此中國要使用國家力量向高技術一端轉移,不惜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發生沖突;第二,低技術又伴隨高消耗,即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於是"中國崛起"的題中必有之義,就要問鼎這個行星的資源分配:憑什麽美國人均消耗的自然資源,是中國的近百倍?他那個時候還沒想到第三點,即中國過剩產能和資本的出路,那就是後來出現的"一帶一路"戰略。

三、 南海與內亞
鄧小平的開放,一開始只有沿海三個小城市,今天走到所謂"一帶一路",涵蓋了60個國家丶數萬億美元投資丶44億人,世界經濟體量的40%,據說是世界史上最大的經濟項目。這是中國的一個成功還是災難?但毫無疑問,它是世界的一個新難題,至少福山(Francis Fukuyama)預測,"一帶一路"不僅將使中國向沿途國家"輸出"污染工業,中國的獨裁政府也將獲得這些國家的肯定,對全球民主化乃是一個挫敗。
"一帶一路"這個巨大的中國野心,受到區域不穩定和各國自身利益的挑戰,是目前議論紛紛的話題。我這里只想談談中國自身的限制。
首先,中國是一個內陸型國家,華夏民族誕生在黃土高原,在第一個千年里,不知道海洋是什麽;到唐朝中期才發生一個重大轉變,即文明中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才開始面對太平洋,但是各朝代的中央政府,依舊恐懼海洋,一貫實行禁海政策。費正清寫《劍橋中國近代史》提到,當海上已經出現了來自西方的堅船利炮以後,整個中國政府的注意力,財政、軍備,重點還在對付西北——那時西北正在發生太平天國後期所引起的捻軍和"回亂"。中國政府的主要力量還在西北,沒有海軍,也沒有真正懂得海戰的人。左宗棠率軍征西,清朝政府都沒有錢給他,他是靠中國買辦去向西方人借銀子。中國當時有內陸的麻煩和壓力,一直沒有處理好海上來的問題。這是中國歷史教訓。
第二,今天中國面臨的麻煩,首先不是它和國際丶它和太平洋的關系,而是北京與邊陲的沖突。中國與新疆丶西藏,有民族矛盾,也有統獨矛盾,還有所謂"生存空間"丶領土資源的矛盾。但是在中國與香港、台灣之間,只有嚴重的制度矛盾。只要中國不解決獨裁制度問題,它跟這四個邊陲地區的所有矛盾都無法解決。所以,習近平跟清朝一樣,也面臨著他的"回亂"——新疆的抗爭和分離,這正是北京設計"新絲綢之路"的基本動機;而西藏、新疆兩地,囊括中國四分之一領土、大部分礦產和戰略資源。其實疆藏問題,也就是內亞問題,都不是民族問題,而是漢族正統性的失敗和地緣政治的緊張,但是北京至今不肯設計一個平等的聯邦制方案。
第三,南海問題。前面提到,九十年代初中國認為,東亞地區在二十一世紀將有高度發展,歐洲已經衰落,北美也要衰落,東亞經濟要噴薄,中國在東亞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一定要保持與東亞的良好關系,就能贏得改革開放的非常好的機會,當時有很多說法:"太平洋時代"、"中華經濟圈",1992年鄧小平發動"第二次改革",也強調八個字"韜光養晦,絕不當頭",這是一個明智的政策,但是後來北京沒有處理好台灣問題,將導彈對準這個島國,台灣海峽形勢非常緊張;再後來,又廢除香港"一國兩制"承諾。到習近平上台,對台灣、日本、東海南海,都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勢,拋棄了"韜光養晦"。
宋代以後,中國文明向整個太平洋地區發展,特別是明清以後,開發了南洋。雖然,內陸取向的中國政權一向是禁止海外開拓的,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也只因為篡位的明成祖要找失蹤的建文帝,但是傳統的中國內陸文化,特別是家族組織和勤勞節儉的工作倫理,成為開發南洋的主要文化力量,這實際上就是中國的海洋文明。現在南洋諸國的早期歷史,都跟中國的移民、中國的海洋文明有關,那時並沒有中國炮艦的海外殖民,南洋史是一部和平的文明史。這個歷史經驗也很重要。

(10.20.2016,華盛頓,在共產主義受難者基金會《中國論壇》的發言)





1/31 【美国之音#时事大家谈】 话题一:专访苏晓康(上):当"小粉红"遇上《满江红》 话题二:专访苏晓康(下):民族主义—习近平的续命丸?
张艺谋贺岁片《满江红》票房大卖,引发中国观众在电影院背诵《满江红》的特异现象。河南岳飞庙并推出背诵《满江红》免费入场的活动,推特上还有一家三口甚至喊出自己改编的《满江红》:"壮志飢餐'美帝'肉,笑谈渴饮'汉奸'血... 待从头,'统一全中国',朝天阙"。究竟谁是忠臣、谁是汉奸?当小粉红遇上《满江红》,是不是疯狂爱国者加仇外的"义和团"上身?要雪的又是什么"耻"?这背后有何历史脉络与心理纠葛?习近平当局又是不是在利用民族主义的狂热来转移其内政外交的困境以延续政权?
嘉宾:苏晓康,中国流亡作家、电视剧《河殇》总撰稿人
主持人:樊冬宁
=================================


——作者臉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