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在我上一篇文章後留言,說我推薦《香港秘密行動》,可能影響身在香港的勇武者,甚至可能對身陷港共囚籠的勇武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也衡量過這個後果,但書出版於2022年7月,書未出版前內容已暴露,否則不會有中共代理人對台灣團隊施壓。我通讀全書,所有受訪者都已離開香港,有一位接受採訪時未離開,書出版前也離開了,因此,我覺得這種擔心有點過慮了。
文章貼出後,我又在猜測作者的職業身份。我估計他是一個資深的新聞工作者,這是依據他豐富的採訪經驗,處理原始資料的成熟程度,以及將歷史中的個人與歷史事件水乳交融的基本功。
我又想多年來一個體會,便是在香港人的多年抗爭中,新聞工作者一直站在鬥爭的最前線,他們不但深入前線,報道每一場對抗,而且在新聞戰線上與中共的文宣正面交鋒。
自反對二十三條的五十萬人遊行起,到佔中運動,到旺角魚蛋革命,再到反送中,黎智英先生為首的蘋果日報,一直扮演著香港傳媒中流砥柱的角色。黎智英身先士卒,不但領導集團上下員工深入報道歷次抗爭運動,而且親自參加多次示威遊行,直至自己面臨極大政治風險,仍與員工共進退,選擇留在香港堅守崗位,接受中共政權加諸自己身上的刑罰。黎智英是香港新聞工作者的一個標杆,蘋果日報幾位高層,追隨黎智英,為香港人的整體利益,實踐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蘋果日報光榮結業後,立場新聞與眾新聞還堅持了一段時間,他們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下,秉持新聞倫理,據理力爭,前仆後繼,直到耗盡所有生存機會。立場新聞負責人鍾沛權以及作者區家麟等,都面臨中共政權的審判,他們泰然面對惡法的迫害,慷慨從容,面無懼色。
相比於新聞工作者,香港文學藝術界﹑影視娛樂界﹑體育教育界等文化界別內的不同職業,就比較缺少這種眾志成城的反抗集體。文藝﹑娛樂與教育界都有大量挺身而出的勇者,但他們多數單打獨鬥的多,集體行動的少,就發揮社會效應來說,比起新聞界仍有一點距離。這可能與彼此的工作性質不同有關,但也說明,正因為新聞與政治關係更加密切,對民眾政治生活有更直接的影響,因此,新聞工作者對社會的政治進程,有更直接參與的機會。
國安法凌駕香港後,不少新聞工作者被迫流亡海外,他們離開故土後,仍唸唸不忘香港的命運,時刻關注香港的處境,不少新聞工作者在安頓好自己和家庭後,仍盡一切努力,在海外建立香港傳媒的基地,繼續為香港發聲。
限於筆者知道的,便有在英國創立的「追新聞」,一個名為「香港文化傳承計劃」之下的「香港新聞連線」,還有一個名為「棱角 The Point」的新聞網站。後者是由一群散落世界各地的傳媒人攜手創立,跨越港台英澳美加,首創以24小時全球輪班制編採各地新聞與深入專題,從香港人視角報導全球港人故事與世界大事。
至於遍佈於各國的更多的自媒體人,利用網絡空間,各自發揮獨特的視野與經驗,保持了自由堅定的香港精神,那就更不勝枚舉了。
在筆者有限的接觸範圍內,也有一些資深新聞工作者,以專業精神與理想追求,在各自的能力範圍之內,以筆為刀,以咪為盾,以鏡頭為投槍,繼續捍衛香港固有的價值觀,瞻望香港未來的遠景。
老朋友程翔流亡美國,仍克服各種困難,不辭辛勞,四處為香港人的抗爭大聲疾呼,出席各種社會活動,撰寫時事政治評論,接受媒體採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資深紀錄片導演羅恩惠女士,多年來為澄清六七暴動事件真相,上窮碧落下黃泉,辨偽存真,拍攝《消失的檔案》歷史紀錄片。近期她更與攝影師何超元四出奔波,走訪北美七個城市,在四個城市拍攝香港流亡人士與離散家庭的故事。
老朋友何良懋自溫哥華星島日報總編輯任上退休後,與朋友合作創辦了「廣傳媒」網站,致力於關注香港本土與海外港人反抗運動,前不久因發起成立香港議會籌備委員會,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名,遭香港警方通緝。
在溫哥華電視台主持節目的姚永安,本身是加拿大國會議員關慧貞女士的助理,他也利用各種渠道,時刻關注中共的動向,關注香港的處境,弘揚香港精神。
文學藝術家﹑影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他們為香港的反抗運動都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堅忍與鬥爭智慧,鼓舞了無數香港人。而香港新聞工作者更集中地站在鬥爭最前線,他們身上體現了香港人追求普世價值的宏願,以及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正因為有香港精神在,不管在香港或在世界各地,我們仍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擁有共同的歷史,面對共同的現在,追求共同的未來。
——作者臉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