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俄烏危機,在中文話語中激出「烏克蘭—台灣」想像,由於幾個同類項:
1、中俄皆集權制度寡頭政治;
2、烏台皆為擺脫大一統的自由政體;
3、普習皆為心智缺陷之徒。
第3項失控,則演成災難的機率多高?烏克蘭正在成為一場活劇。
還有第4項,即美國和歐盟一開始都選擇「站干岸」;
嗣後因烏克蘭頂住第一波,才出台軍援聲援戲碼,這可稱為第5項,日後或為慣例,專門對付以強欺弱的霸權。
其實還有第6項:核恐嚇,為冷戰後首見。
我覺得,更加重要的恐怕是第7項:共產黨制度所謂「改革」成疑,俄羅斯去掉共產黨,依然是地球一大禍害,中共「六四」屠殺後放棄政治改革,到習近平徹底倒退,離俄羅斯幾步之遙?
第8項,美國不再做世界警察,全球安全機制無人擔當,誘發狂人、戰爭販子的機率大增,這個世界安寧成過去式。
我再添一個第9項,中俄曾是宿敵,有領土、霸權等歷史紛爭,北方威脅隨時還會浮想,因為「大俄羅斯主義」,所以中國人即使改了自己的制度,俄羅斯制度不改或假改,仍無安寧。
歷史如此昭示。
費正清寫《劍橋中國近代史》提到﹕不知為什麼,當海上已經出現了來自西方的堅船利炮以後,整個中國政府的注意力,財政、軍備,重點還在對付西北——那時西北正在發生太平天國後期所引起的捻軍和"回亂"。中國政府的主要力量還在西北,沒有海軍,也沒有真正懂得海戰的人。高陽的小說《紅頂商人》中提到﹕左宗棠率領軍隊征西,平定金積堡的回民叛亂,包括後來平定新疆,清朝政府都沒有錢給他,他是靠胡雪岩去向西方人貸款。胡就是最早的買辦,向西方借銀子解決西部的問題。中國當時是有內陸的麻煩,有內陸的壓力,但是中國一直沒有處理好海上來的問題。
這種態勢,四九乃至文革後,仍然沒有改變。
1992年,鄧小平發動第二次改革,中國的政策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在鄧小平「韜光養晦,絕不當頭」這個方針指導之下,中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尤其是東亞政策,是認為東亞地區是二十一世紀將有高度發展的地區,歐洲已經衰落,北美也要衰落。而中國在這個時候,在東亞崛起。有很多說法﹕"太平洋時代","中華經濟圈",都是認為東亞經濟要噴薄。中國認為,自己在東亞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一定要保持與東亞的良好關系,就能贏得改革開放以後、二十世紀結束之際非常好的機會。中國當時還談論到了"太平洋世紀"中的中、美、蘇、日的關系。
到了1993年,鄧小平忽然又有一句話出來:"國際環境對我們有利。"
後來有人寫文章論證這句話,認為,蘇聯垮掉了,中國沒有北方的威脅了,我們可以走向太平洋了。
蘇聯垮掉之前,雖然與中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蘇聯對中國是最大的威脅。那時中國的導彈都對著北方,軍事部署也是對付北方的。毛澤東在1950年派了很少的兵力去攻台灣,結果被台灣方面消滅了,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與幾千年的格局沒有什麼大變化﹕威脅來自北方,目光還是對著北方;對東面的太平洋,沒有、也不想有什麼作為。蘇聯垮台,態勢變了,有人說,現在中國的導彈不再對北方了。
中國出現了很多說法﹕要"走向大洋練兵",想有遠洋海軍,也想去買蘇聯的航空母艦,但蘇聯沒有賣給他。航空母艦,中國可能有制造的能力,但是管理比制造要麻煩得多。冷戰結束以後,蘇聯不再是一個超級大國,而美國的戰略重點還在歐洲,也不太想管太平洋的事務。於是中國認為,亞太出現真空,中國要填補這個真空。這種想法就與鄧小平在"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指導方針下,認為在東亞"天時地利人和",對我們有利,在二十世紀末贏得發展的大好時機,等等這些想法是完全沖突的——中國要去當東亞的霸主!原因就是北方威脅沒有了。因此出現了"台海危機"、認為美國有一個"圍堵的戰略",都是從這里來的。
一個問題仍然存在,即俄國的變化中國難以確定。那裡有了大選,共產黨差一點上台,但是他們還有一個"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如果"大俄羅斯主義"上了台,中國大概就沒有辦法走向太平洋了——北方威脅重新出現,就得想辦法再來對付了。
現在似乎是一個空檔。
——作者脸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