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決策,都是基於決策者當時的「認知場景」(MindSets)。所謂認知場景,簡單說就是思維結構和情緒的長期黏合固化後的框限。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社會對台灣國安處境的主導認知場景是所謂的「兩岸關係」。隨著時空推移,才好不容易由「二」進化到「三」,懂得了用「三角關係」看台灣國安,也就是「中美台」三方博弈的視角。
少有人注意到的,從2018年開始,這種三角關係的認知,已經開始失效了。取而代之、正在快速發展的是一種「五角關係」。哪五角?請繫好心理安全帶,那是「美利堅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中共、台灣」這五方。或許用英文來表達比較清楚,五角就是:The United State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China,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Taiwan。
這絕不是語言遊戲,而是實實在在正在發生的。明顯的分水嶺啟自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那場震驚世界的演講,裡面他首度嚴格區分了「中國」(China)和「中共」(CCP),並直指「台灣」(Taiwan)是「中國」及「中國人民」的制度進化的指南針。
從那時到今天,美國國會、白宮的各種文件以及發言中,對「中國」和「中共」兩個概念的用法,區隔越來越明確。更進一步的,對「中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使用場景也開始區隔。從國會兩黨議員、總統川普、國務卿龐貝奧、國安會的博明,例子多不勝數,這裏就不列舉了,有興趣的讀者可回顧。
以最新的關鍵文件為例。這份長達20頁的文件名稱是《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川普總統已經在5月26日簽字,白宮在5月27日遞交國會。
這份文件是美中三聯合公報以及建交四十餘年以來的政策分水嶺,有人稱之為一份「指控書」,有人稱之為美方對中方的「最後通牒」(Ultimatum)。閱讀此16頁文件的翻譯版本,或許也可以看出內容之嚴厲,但是不容易看出本文所稱「五角關係」的奧妙。
原英文版內的用語,「China」用了 54 次,「CCP」用了35次,「PRC」用了 76次,「Chinese people/Citizen」用了8次,「Taiwan」用了 5次。最重要的觀察點是,文件中對「China」、「PRC」、「CCP」三概念的用法並不是通用的,其指謂在上下文的脈絡中,多數指的是三件不完全相同的東西。
簡要的說,在這份文件中,中國(China)是一個由地理邊界構成的國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是代表這個國家的政治符號,而中共(CCP)是正在一黨專政統治這個國家的政權,文中還五度用「政權」(Regime)而不用「政府」(government)形容中共。
舉出幾個最突出的例子。在「挑戰」這一章的第三小節,清楚明白表達了歡迎「中國」China成為國際的一員,但不能接受「中共CCP」 的方式和手段。再如第四小節中,明白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國家體制在CCP政權下走偏了。在「方法與方式」這一章中,清晰說明了美國並無意干預PRC的內部治理方式,但是也絕不對CCP的自我論述方式讓步。另有一個重點,文中幾度提到習近平,但是給予的職稱都是「總書記」,而非「主席」或「總統」,關鍵語句是「黨和政府不分,習總書記移除了總統任期制度」。
對於台灣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只在「印太關係」中定義台灣,以澳洲、印度、東南亞、韓國、日本等等國家來襯托台灣的角色。
以後美國的國會和白宮,在論述大局時,肯定將越來越區分「美國/中國關係」、「美國/中共關係」、「中共與中國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性」等等不同的認知場景。美國的盟國,勢必逐步跟進。
台灣的認知場景已經遠遠落後了。多數人腦中概念和用語還停留在「兩岸關係」,少數人懂得使用「美中台三角關係」,但幾乎無人懂得與時俱進、用「五角關係」來細膩化台灣國安的戰略及戰術。
認知場景和相關論述不追上現實,對台灣的主體性和國安都是不利的。
(本文原刊於2020-05-26 聯合報)
——作者脸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