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小亚细亚!"听罢老郑的介绍,他满面春风地从那张大办公桌后面走过来.风度不亚于里根总统. 他长长地伸出自己有力的手,没有一点体现尊长虚荣的倦慵,没有一点掩蔽等待的矫饰.当我握住这只手时,所有公共关系学中关于人物身份与礼仪的教条……被粉碎了
1992.11.29. 星期三 阴
于光远,当然久闻大名.
但至少在三天以前,我是把他当作与自己的生活道路或事业不会发生联系的"背景"来看待的.就象出身在20世纪初的人,对待孙中山或袁世凯的事情那样.
在今天以前,他对于我来说,也只是一个"传说人物".而这些传说又是形形色色的.靠它们建立起来的那个人物形象,虽然不能说是"怪诞的",但少不了有些令人难以捉摸.
可是,这一切在两个小时内发生了改变.原因是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的确,当我和一天一个主意的老郑,从这位一代理论权威的家中走出时,原先靠传说建立起来的那种印象破碎了.
第一次接触到于光远这个名字,是在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他和苏星合著的<<政治经济学>>上.下册,是我们历史系(也可能是全校文科)的正式教材.如果我稍加留心的话,我也许会在更早的时候发现它.因为这本书在我父母的书架上矗立,已经有了那么长的时间,以至于少年的我,把它当作了那些党的领导干部家里必备的装饰品.就象马恩列斯全集,毛选,鲁迅全集和商物印书馆的那套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汉译世界名著从书"一样.
也许值得一说的是,我比同班同学更早地读完了我们的这部教材.因为,有同学曾开玩笑说:"小雅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都可以申请免修."这当然不是事实.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不同,后者的那些能载入教科书的教条,确实是在高中以前就滚瓜烂熟了.参加工作以后,还作过多少次学哲学"讲用".所以,对于这门课程,我是比较有把握的.但政治经济学则不然.我不仅对它一无所知.而且,似乎对它有一点望而生畏."政治"就够了,还加上"经济",又是"学"____仔细想想,十几岁的女孩子,难免会有头晕的感觉.
但由于自尊心作祟,我并不想反驳同学的好意奉承.可也不能不私下里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按照教学计划,政治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在第二个学期才会学到.当第一个学期结束时,当我们这些有工龄的"77届"老学生,忙于四出旅游,或谈情说爱时,多年没有享受过这种长假的我,决定回北京探望父母.趁暑假之机,事先补上政治经济学这门生疏的学问.所以,我的行装里,除了几件随身携带的换洗衣服外,就是一本于光远.苏星的<<政治经济学>>.
从长沙到北京的路程,至少要经历23个小时,车厢的摇晃,硬座席位上那种永远不会消散的.令人难以名状的气味,足以使自幼爱头晕的我恶心呕吐;路途的遥远,足以使人心怠神倦;奔向阔别多年的首都,足以使我浮想连篇.但我既没有对着车皮的天花板发呆,也没有随着窗景放逐自己的思绪,而是手不释卷地端坐,读书!
当列车驶进北京的晨光,我用梭子一般轻快的步伐穿行在布满金色光线的车站广场上时,我得意洋洋地对自己说:"这回,你可以免修了!"____一夜之间,我读完了<<政治经济学>>上册.至少在当时,我是满以为自己都懂了.并侥悻地认为,那也没有什么难学的.
____这时,于光远的名字,在我的脑海里招来的,是一个面目严肃.逻辑缜密,或许还有点儿趣味单调或老气横秋的.中年的.教师爷的形象.
这个名字在我的记忆中得到强化,是与我当时崇拜的两位兄长的命运的戏剧性的改变这件事情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人中间,一个是我哥哥的同学杨小凯,一个是我丈夫的朋友金观涛.前者是高中生,曾因文革中的造反行为系狱;后者虽是大学生,但也被文革的浪潮卷到了社会底层.象他们这样有为有志的青年,在当时的中国又何止千千万万!但是,他们幸运地被发现了.被于光远从他们混迹其中的芸芸众生中选拔出来,分别从湖南.河南来到北京.来到了一个适合于他们的才量施展的舞台的中心.
于光远是何等人物?!他为何有这样的魄力和眼光?在我脑海中,他的形象开始变了:他变得年轻,性格中还有些锋芒毕露.他肯定不戴眼镜!我说不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大概我已经把这两位兄长的某些个性特征,赋予了这位从未谋面的导师.还有,我认定,他是有事业心,不忌才的.
从那时起,大约又过了4.5年左右,我当上了记者.而且在理论部工作,并亲自参加了为思想解放创造舆论环境的工作.在"反自由化"的运动中,虽说受到的压力与那些先驱们的遭遇相比不足挂齿,但我对我的相识或不相识的启蒙导师们增添了更加切实的同情.
我相信宇宙真的生成于一次大爆炸.而且把革命当作社会权力.社会资源进行重组,社会发展轨迹发生改变的一种类似的爆炸.而我的这些相识与不相识的导师的群体,都是那个爆炸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个星系,他们在一起,组成了璀灿的银河.于光远和他的同志,正是这个银河中的,一个夺目的星系......我默默地注视着他们的轨迹,欣赏着无所不在的"力"的较量,每一次星耀,每一次星陨,每一个重组,都给我带来一种类似于科学发现的喜悦......如果说,在这个时期我对他的认识有所进步的话,那只是一种对他所在的整体认识的增进.至于个人,很遗憾,我搜索记忆,得到的却是这样两点:第一,他很黑;第二,他讲话刹不住闸.
第一个印象得自于我的业余摄影爱好.可以毫不谦逊地说,自从我背上照相机,出入于会议沙龙时起,我就相信,我关注的对象或迟或早都会成为历史性的人物.尽管我的照片,因视力的下降而越拍越差.在1988年年底,终于有人注意到我的这一爱好.在首届全国现代化理论讨论会结束后,<<光明日报>>的梁刚建打来电话,问我这里是否有于光远的照片.他说他注意到当时会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照相机乱转.
我不认识于光远,但幸好,坐在主席台上的人,每人座位面前都有个名牌.于是,我按图索骥,找到了他.但是我不得不告诉刚建,它可能不能用,因为于光远的脸太黑了.当然,我还是把原因归在了照相机的光圈问题上.
第二个印象大概来自新闻界的亵渎"神圣"之风.也许是新闻政策的高压和记者天性的敏感与骄傲的不谐调,使得记者们对一切受人尊敬的东西都有点儿不顺眼.不论是总理的智商,还是总书记的手势,都在他们闲谈点评之列.对待那些政治上受压抑的人也不会宽容一点,因为聪明的他们意识到,这些人仍占据着精神的权威地位.你听:
"李泽厚吗?他从女生宿舍的厕所出来就找不到房间了.因为,宿舍的房间全一样."
"蒙爷(王蒙)啊,和徐欣勾肩搭背!徐欣?小流氓一个!"
"于光远发言你可别安排他第一个.不然,别人可就没戏了."
____相比之下,好象对于光远还算客气的!
至于社会科学界广为流传的"厕所事件",更是使于光远这个人,罩上了一层喜剧色彩.
总之,他不过是我们生活的时代中无数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是我们头顶上一颗偶然飘过的星.我和所有的人一样,一笑了之.也从来没有想过,如果你要面对他,一切会是怎么样?
"他是不是一个枯燥的人?"
当老郑向我提议写于光远传记时,我的第一个担忧是,他能不能吸引我.我们有没有合作的可能.这同时也牵涉到读者的兴趣,书的发行量.
"不,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那么,他是不是能容忍我随便怎样写他?"
我想,这是最关键的.没有创作的自由,就不能有最佳的发挥.否则,他可以雇用一台写作机器.
"嗯____,我想问题不大吧!"老郑的口气有点儿犹豫.
看着老郑紧锁的眉头,和那张似乎很坚定的嘴,我觉得有点儿不得要领.
因此,在踏进这座四合院时,我的心情并不太轻松.但冒险,是富有刺激性的.面对新人.新事,我还从来没有说过"不"字.
我决定一试!
我对老郑点了点头.但也就是在这一刹那,我想起了那些自不量力给自己带来的苦恼.可是,到这时为止,要后悔已经迟了.
"这是陈小雅."老郑已经把我介绍给了在座的人.在那儿,除了主人公外,还有杂文专家"牧惠".
出乎我的意料,这位我担心有点儿枯燥的人,竟有一付网球运动员一般轻捷的身段,开口便是妙趣横生.
"啊,小亚细亚!"听罢老郑的介绍,他满面春风地从那张大办公桌后面走过来.风度不亚于里根总统.
他长长地伸出自己有力的手,没有一点体现尊长虚荣的倦慵,没有一点掩蔽等待的矫饰.当我握住这只手时,所有公共关系学中关于人物身份与礼仪的教条……被粉碎了.
我感到,它应该是无往而不胜的.可惜他不是政治家.可惜他生在中国!
一个人之被置于尊重的地位,是一个人意识到文明,并走向文明的开始.在这一刹那,我不由自主地再次想起了电影<<卖花女>>中的那句名言.我曾和一位身系囹吾的朋友讨论过它.
信心在我的心头闪烁,但又转瞬即逝......
"这就是于伯伯!"老郑的话,使我想到了自己晚辈的身份.从而锐气大挫.
当于伯伯说了句"初次见面"之类的客气话之后,我立即答谢:
"您的<<政治经济学>>还是我们大学时期的教材呢!"
但他的反映并不是高兴.却说自己已经在批判那部著作了.我意识到,的确,在这片看上去宽大无边的广场上,是有很多细致的原则不能违背的.尤其是对待学术观点,更加严格.不然,他没有必要立即去声明自己的变化,何况是对待一个晚辈看上去不太聪明的恭维.
这种严格精神和原则性还体现在当日发生的两项提议上(可惜它们都出自我们这两个来访的傻瓜之口):
一个是关于要不要让来访的"喷施宝""出血"的问题.光远的回答是冷静的:
"不能为了几个钱掉自己的价!"
他站在那儿,不多一字,不少一字.那坚定的神情,象个临战前的将军!
另一个是要不要化名批判自己的一个关于"按需分配"的"错误".
"我不搞那些邪门歪道.要写就堂堂正正的写."
他怎么能不得罪人呢?那话,让出这个"馊点子"的我听来,就象是自己已经当了叛徒一样!
但我还是肃然起敬.
他的开门见山使我痛快极了.尤其是他发明的"原则政治"这个词汇,使我看到这一大批天真而又可敬的老前辈的头上,终于有了一个合适的"桂冠".我想,难怪他那样另人"讨嫌",就是因为他的灵机一动,就能把人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问题一言以蔽之......
他对自己是诚实的.尽管他说,他今天的表现只是为了让我觉得有趣.而我相信他的魅力,足以征服一切接近他的人.这也许就是他的周围始终聚集着这么多的朋友,而他的"敌人"却不能不以沉默与之对阵的原因所在. 陈小雅2013 发布到 《陈小雅文集》 10-01 17:39 http://kan.weibo.com/con/362864715611477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