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5日星期五

管见:北京奥运之奇观

北京奥运会临近,它标榜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究竟是什么,它的“有特色、高水平”究竟是什么,与全世界对它的期望,已是大相径庭。看得越来越清楚的是,一个城市承办的奥运会,正在成为国家倾全力要表现其强国形象的奥运会,相应地,政治奥运已不再遮遮掩掩,而“安全”名义之下,军人、警察、保安的作用迅速地突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只好承认,“奥运安保超过竞赛”,中国似乎正在迅速地超越美国,成为恐怖袭击的头号目标,非重兵防范不可。

先是,策划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奥运圣火传递”。奥运火炬升格为“
圣火”,顿时就不得了,不仅驻外使团须动员当地华人参与,更要派出颇为神秘的护卫人员,而且一遇抗议即暴跳如雷,迫使外方加强警戒,弄得本应是节日般的欢庆气氛,在严密警戒之下变得甚为恐怖。不过,到了会期临近之际,北京的紧张气氛更迅速升高,相比之下,火炬在国外传递时的戒备状态,简直算不得什么了。

严密的警戒部署,
加之互联网控制即使在奥运会新闻中心也依然局部地维持,奥运会的节日气氛已很难看到,“人文”气息随之飘散,而所谓“科技”,与其说表现于体育设施,不如说体现在安全力量的配置。

还有一个,所谓“绿色”,更是惨不忍睹。空气质量,
成为最大的软肋。要防范恐怖袭击,甚至可以部署导弹,而空气污染,却是更要命的事情。

北京今年春夏以来雨水不少,湿热的“桑拿天”如影随形,
而污染物看来仅以雨水洗之不去,雾霾长时间地笼罩京城。说来也怪了,工厂、建筑工地停了不少,据说周边地区焚烧麦秸也被禁止,车辆交通方面,机关的车早已大幅度停驶,然后又正式实行单双号车辆限行,控制力度不可谓不大,北京的天空却还总是灰蒙蒙的。多亏奥运倒计时十天左右之际连续降雨,污染之势有所消退,但仍不能令人放心。

环保局的官员称,视觉效果不可靠,关键是监测数据,
而监测点部署及其数据都掌握在官方手里,自圆其说似乎不难,但是灰蒙蒙的雾霾究竟是怎么回事,官方则避而不谈。即使如此,奥运即将开幕而空气污染严重,终究难以完全回避,官方的对策,似乎就只有再更大规模地关闭企业、限制车辆上路。可叹的是,申办奥运成功七年来,北京控制污染成效不彰,只寄希望于以国家强制力实行临时措施,到现在弄得捉襟见肘,老天若是不刮风不下雨,就真是狼狈不堪。

这样,“有特色、高水平”,突出体现在国家力量上,
特别是体现在安全防范的武装戒备力量上,对付现实中“非科学发展观”造成的严重污染,尽管也动用国家强制力量,水平还是很差,特色则是临时抱佛脚。

北京奥运申办成功,本来确实是给中国一个机会,推动其社会变化,
尤其以“绿色”、“人文”为标志,融入国际社会。然而,现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政府辜负了国际社会的期望,它只是把奥运会作为一个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和力量的机会。这样,所谓“绿色”、“人文”、“科技”,都只有在国家形象和力量的辉映下,才有其意义。

最为突出的例证,是“中华台北”与“中国台北”之争,
连已经取得的突破,也要力图退回去,让已有协议的“中华台北”这一“奥运模式”再次蒙上政治化的阴影。当争议在奥运前夕再起之时,即有网友指出,这“是大陆某些人和台独势力害怕两岸和解,是他们要执意破坏两岸和解交流”,可谓一针见血。后来有关人士透露,当时两个名称僵持不下,为了一个字,影响两岸之间交往之大局,是胡耀邦亲自拍板,才把这一个字定了下来。但是中宣部控制国内媒体,一直坚持“中国台北”之称,多年来纠纷不断,到北京奥运之际仍再起波澜。中共保守派以胡耀邦的开明政策为敌,从西藏到台湾,唯恐天下不乱。北京奥运的安全局势如此严峻,如此如临大敌,正是这种僵化保守政治姿态的恶果。

有协议则力图绕开,有承诺则顾左右而言他,
中共官僚在北京奥运之际的表现,在封闭的中国内部,民众本无可奈何,然而奥运之际不得不有所开放,众目睽睽之下,结果,是为一大奇观。

原载《动向》2008年8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