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4日星期一

何瑞恩:台灣是美國的夥伴,不是資產

◎何瑞恩(Ryan Hass)自由時報-星期论坛 20230723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知名人物在不同時期曾多次主張,台灣是美國的戰略資產,必須設法阻止中國染指。在一九五○年代早期,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將台灣形容為「不沉的航空母艦」(unsinkable aircraft carrier),對美國在太平洋投射軍力的能力至關重要。接著,在整個五○和六○年代,美國領導階層開始將台灣視為戰略負擔,擔心蔣介石會將美國捲入與中國的戰爭。然後,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獨霸全球的時刻,一群新保守派人士敦促美國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現在,類似的主張又再次出現在美國對台政策的辯論中。

美國戰略目標 未必符合台灣利益

美國海軍情報局(ONI)是提出這類主張的最新案例。據報導,ONI在一份未加密的報告中指稱,「一旦中國控制台灣,即使未動用武力,對美國也將是一場災難」。換言之,台灣是一個關鍵節點(critical node),在美國與中國的大國競爭中,必須被留在美國這一邊。

儘管ONI的職責是為決策者提供分析,而非下政策指導棋,但這種推論方式在美國的政策辯論中愈來愈司空見慣。對台灣的某些人來說,美國的這種信念表達,或許聽起來令人寬慰。但即使如此,在懷抱期盼時還是得戒慎以待。在美國的政策辯論中,台灣愈是被視為一種資產,美國決策者試圖將台灣當做工具、以推進美國戰略目標的風險就愈大,儘管那些目標未必符合台灣自身利益。

這不只是學術界的庸人自擾而已。有證據顯示,這種動向已經開始產生影響力。舉例來說,民主黨外交政策圈的明日之星、聯邦眾議員塞斯.摩爾頓(Seth Moulton)最近就表示,如果中國看似即將控制台灣,他對炸毀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TSMC)持開放態度。他認為,轟炸這家全球最重要的企業,是嚇阻中國的「有趣想法」之一。

美國官員的工作不是決定台灣的未來。台灣人民有權利堅持,台灣應以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以及美國重要夥伴的身分受到尊重,而不僅僅是大國競爭下的一枚棋子。

台美互惠互利 才能維繫健康關係

值得讚揚的是,蔡英文總統和她的執政團隊已經發揮這種主動性,對他們認為違背台灣利益的美國官員言論做出反擊。例如,蔡政府拒絕附和美國聯邦參議員喬許.霍利(Josh Hawley)等人的呼籲,即放棄烏克蘭,集中資源和心力捍衛台灣的安全。蔡政府還反過來公開強力主張,烏克蘭獲勝對台灣的安全十分重要。

在蔡總統四月間出訪過境美國期間,安排與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及一群跨黨派議員,舉行一場卓有成效的會談。這場會議促使麥卡錫議長延後訪問台灣的計畫,從而避免重演去年八月時任眾院議長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所造成的兩岸局勢升溫。

蔡政府也遊說拜登政府,停止聲稱美國依賴台灣供應半導體晶片是「不安全也難以為繼的」。在台灣私下勸阻美國重要官員後,這類言論已經大幅降溫。

這種互惠互利才是彼此尊重的兩國政府理應維繫的健康關係。即使雙方都追求自身利益,也應該在了解對方優先要務和疑慮的前提下發表言論及採取行動。

台灣能對美國做出最有價值的貢獻,就是成為最好的自己。台灣經濟愈繁榮、民主制度愈健全,對美國就愈有利。台灣的領導者愈是願意在北京不預設條件下,透過直接對話與北京領導階層化解分歧,對美國就愈有利。

視為資產思維 恐讓台灣走向衝突

對華盛頓而言,當務之急是確保台灣國富民強、堅韌不拔,並且對自身的未來滿懷信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重心一直都是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華盛頓的目標是為兩岸分歧最終獲得解決開闢道路,並堅持任何解決方案都能以和平方式達成,而且能夠反映台灣人民的意見。

將台灣視為戰略資產,與前述目標並不相符。這麼做會讓兩岸歧見最終以台灣能夠接受的條件獲得解決的管道被封閉,而非保持開放。將台灣定位成美中兩國你爭我奪的獎品,這種思維反而會讓台灣淪為衝突的催化劑。這就是主張將台灣視為戰略資產的人,在美國政策辯論中總是落居下風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們始終不肯放棄這麼做的原因。


(作者何瑞恩/Ryan Hass 為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辜振甫暨辜嚴倬雲台灣研究講座、麥可.阿瑪科斯特外交政策研究講座;國際新聞中心孫宇青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