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星期二

黎時潮:在困難中堅持活著的音樂

 / 思想坦克 2022 年 7 月 4 日

誠實說,毫不關心一到十屆的金曲獎,因為那幾屆評選出的作品,和我的音樂愛好相距甚遠;直到第十一屆,一切才改觀。

2000年第十一屆,最佳國語男歌手陳建年,最佳新人紀曉君,最佳作詞雷光夏;頒獎隔天,發現自己喜歡的音樂人居然也能得獎!從此,一年一度的金曲獎,才成為會特別關心的事項。

之後金曲獎在跌跌撞撞中前進,無論獎項設置或評選準則,都在每年必然存在的爭議中擺盪改變。

圖片來源:翻攝自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


用語言分類音樂必然有爭端

2007年林生祥在台上表示:「音樂應該以類型而非語言來分」,因此拒領最佳客語歌手與最佳客語專輯兩個獎項,同時宣告未來將不再報名金曲獎語言類獎項。此事件可說影響深遠,2010年設立的金音獎,以音樂類型設置獎項,或許就是緣於此一事件?2017年金曲增設不分語種的年度最佳專輯大獎,也許是想彌補用語種設置獎項的不足吧?

用語言分類音樂一直都是金曲獎的結構性問題,然而,除非打掉重來,這問題大概永遠無法解決。但在鼓勵類型音樂創作的金音獎已經存在、且運作還不錯的狀態下,金曲已經失去打掉重來的機會了。可以想見的是,未來新住民第二代長大成人,且出現使用母語創作的優秀音樂人時,金曲是不是該設置新住民語言類獎項?會是個讓大家議論紛紛的話題。

寬鬆的參賽資格,似乎不得不然

過於寬鬆的參賽資格,也是每年出現爭議之所。依照報名辦法,只要是前一年一月1日到十二月31日間,無論以實體或數位形式在台澎金馬地區首發,並由在台灣立案註冊的公司法人或個人工作室報名,就可參與獎項角逐。

於是,今年的華語最佳男、女歌手獎得主,都不是台灣人。

女歌手獎蔡健雅沒太大疑慮。一來,她在台灣樂壇深耕多年,早已被眾人熟識與接受;二來,在創作領域,台灣人很能接受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裔創作者來台發展,甚至潛意識裡把他們視為「自己人」。

但男歌手由崔健獲獎,就引起了蠻多批評。有人認為頒獎結果「讓一位中國人把其他台灣人踩在腳下,象徵殖民統治依舊有效」,另有論者說「透過頒獎,獎勵大陸同胞的傑出表現,一直都是中華兒女實現自己才是中國主人,才是正統朝廷的意淫手法」。還有一種說法是「金曲獎是由全台灣的納稅人的錢去辦的,為什麼要辦成一個中國人的獎」。

這些看法或多或少表達了台灣人對中國的敵國焦慮,也有各自的脈絡,這裡不想討論這些說法是否合理?但這些意見確實不曾碰觸到問題根源。如果想徹底解決臺灣獎項由外國人獲得的問題,解決之道當然是修改參賽資格啊。

比如說,可以加上「只限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嗯,很讚,蔡健雅掰掰。如果覺得這個限制過度狹隘,那就改成「排除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問題來了:在香港、澳門已經變成中國領土的現在,此兩地的音樂人可否參加?不能參加的話,本屆得獎的優秀爵士樂吉他手關家傑,再見了!

又或者,可以在評審準則中加入「不讓中國人得獎」的默契;但這種作法,將成為損害評審團獨立性的第一個裂縫;如果存在這條默契,很難想像未來是不是會有更多不同的默契出現,直到最後完全失去公信力。

崔健得獎或許會變成一段時間的評論焦點,但我仍然相信,維持寬鬆報名資格與保持評審團獨立運作,才會讓金曲走得更遠。

更重要的是,開場由小S與陶晶瑩合演的醜劇,才是真正的大問題!兩位資深藝人的演出,恰好反映了某類藝人總拿下流當有趣的不長進。主辦單位絕對必須深刻檢討邀請主持人、頒獎人的想法,避免同樣的狀況再次發生。

本屆頒獎結果有相當多驚喜。

珂拉琪帶來的驚喜

最佳新人珂拉琪混雜使用台語、日語、阿美族語創作的歌曲,反映了台灣受殖民統治的近代史。頒獎台上團員王家權說:「如果我們的歌可以讓大家思考身上有什麼歷史,在這個後殖民時代,希望我們創作持續成為每個人的啟蒙,自由多元,就是原本最美的樣子。」主唱夏子進一步解說:「獻給為了性別、種族、語言而努力的所有人」。

這些理念,或許就是這些年來,在艱苦環境中,許多台灣音樂人的觀點與堅持吧?

然而,由於珂拉琪的作品混雜了太多不同語言,未來想進一步參與金曲獎的語言類獎項,該如何歸類呢?

百合花樂團的作品《不是路》得到最佳台語專輯獎,他們融合北管與搖滾樂的風格,讓古典與現代並陳,不就是台灣社會風貌迷人所在?主唱林奕碩堅持使用正確的台語文創作,是很重要的文化態度;有這種態度的人越多,台語的未來才有希望。他們在今年大港開唱的〈不是路〉現場演出版本,絕對是本年台灣音樂最美麗的風景之一。

蔡健雅、黃連煜各自獲得多項大獎,是另一種值得肯定的結果。這種類似馬太效應的結果,乍看之下似乎傷害了其他參與者;但,如果評審團想討好更多人,大可用一人一獎的分豬肉模式!單人得到多個獎項,恰好顯示了評審團的獨立性。

遺憾的是,今年仍然看到有些人表示都沒聽過這些入圍、得獎的音樂作品,而質疑金曲獎與主流相距甚遠。

今年共有1544張專輯/EP、兩萬零721件作品參賽,很難想像一年內台灣居然出版了如此多的音樂作品。而我猜測,雖有如此龐大的作品數量,那些說都沒聽過的人,應該一首都不知道。

不關心台灣音樂,這沒問題,人生有太多事務需要關照。既然不關心,就請不要發表評論,這叫做有自知之明。

是為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