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2日星期五

區家麟:網絡世界誰主真相?

20210120

美國國會衝突後,臉書與推特先後封鎖總統特朗普帳號,指他言論煽動暴力;網絡世界再掀波瀾,科網巨企的審查行為受部分網民唾棄,但亦有很多人認為封殺太遲,科網巨企擁龐大影響力卻未盡社會責任,已鑄成大錯。

互聯網世界誰來做網絡警察?鋪天蓋地的不實信息中,誰主真相?

處理方法不外有五:一,由政府立法規管;二,社交平台自訂方針管理;三,由公民組織查核訊息真偽作澄清;四,透過媒體素養的普及教育,令每個人自行分辨真偽;五,根本不必理會,普通人憑常識就能分辨真假訊息。

政府立法規管?

由政府主宰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在威權政體中等同自掘墳墓,就算自由國度亦充滿戒心。歐盟委員會曾經研究過立法打擊不實資訊,結論是「假新聞很壞,但真理部更弊」。給政府奉上裁斷真假的武器,等同小說《1984》情節成真;網絡假消息源源不絕,這個「真理部」必定人員龐雜,如病毒滋長,勢力無限延伸。

最佳例子正是中國的國家網信辦,全權處理虛假信息(及任何權貴不想見到的信息),運作不透明,權力無制衡,各種「法規」、「通知」、「執行細則」隨時出台,法力無邊,全國只剩官方版本的真理。新加坡的假新聞法,政府部長可以指令個人或網絡平台移除信息,法令開始實行時,多個案例均針對反對派。

至於在香港,提倡立法打擊假新聞誰最落力?是民建聯工聯會,還有那位自稱代表文化出版界的議員

歐洲國家也有類似法例,德國的《社交網絡強制法》,旨在阻截極右的種族歧視及仇恨言論,政府不直接規管,但要求本地用戶超過二百萬人的網絡平台,在接獲舉報後限時處理不實消息或仇恨言論,並定時發表執行報告,違例的平台最高罰款五千萬歐羅。法國的法例則主要針對選舉期的不實信息,由法庭裁斷。法德政府雖然有反假新聞的法例,但知道「真理部」很危險,就算是民主政體,權力也永遠有被濫用的可能,故不由政府來直接裁斷真假。

社交平台自律?

「真理部」危險,責任很自然落在科網巨企的網絡平台上。社交平台如臉書或推特,影響力無遠弗屆,為避免散播網絡欺凌、色情、詐騙、仇恨、血腥或煽動暴力等訊息,「審查」訊息乃應有之義,每個互聯網平台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過濾不良訊息。世上沒有絕對的言論自由,血腥暴力、兒童色情、仇恨言論、不實廣告等訊息,大部分國家都屬法理不容,這點不贅。就算網民吹捧移民的 MeWe 平台,也有很多假藍剔特朗普專頁,MeWe 遲早要管理。

那麼,特朗普在群眾衝入國會前的集會言論,是否屬「煽動暴力」,社交平台是否有足夠理據禁言甚至封殺其帳戶?在尊重言論自由的前提下,要先理解什麼言論會變作「煽動」而不容於文明社會。

在文明國度,不會因為舉起「光時」旗、藏有「獨立」貼紙,就犯上分裂國家的罪行,因為只屬表達,沒有化成行動,但什麼時候會構成「煽動」。學術界、政界與美國司法體系大致有一個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的共識,即言論何時變成煽動暴力,要視乎言論會否觸發明確而即時的危險,'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這句話來自百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Holmes 的判詞,源自 John Stuart Mill 的《論自由》。Holmes 舉例,若有人在擠逼的戲院中亂喊「火燭」而引起恐慌,這種言論造成明確而即時危險,不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2003年香港討論基本法第23條立法時,亦常提及學者與人權組織提倡的「約翰內斯堡原則」,即什麼言論才算「煽動叛亂」,要合符一些條件,包括言論旨在鼓動逼在眉睫的暴力 (intend to incite imminent violence),及言論與暴力有直接及即時的關聯 (direct and immediate connection)。

至於特朗普有否煽動暴力?在國會衝突前的華盛頓大集會中,特朗普多番說過不能罷休、「如果你不戰鬥到底你會失去國家」、「你將會有一個不合法的總統……不能讓它發生」、「我們不會放棄,我們不會認輸」,然後叫人操向國會,但也補了一句「要愛國地、和平地發聲」。我同意 BBC 這篇報道的分析,如果由法庭判決這番言論是否煽動暴力,相信有得打。

不過,社交媒體封殺特朗普,並非直接因其集會言論,例如推特的解釋,是他其後的發文,特朗普說自己不會出席總統就職禮一段,推特就認為,同一段推文的留言中,特朗普很多支持者都把這段話理解成由於特朗普不在就職禮現場,將可以「安全」地發動暴力。推特所舉的特朗普言論都有類似的穿鑿附會,看來扯得甚遠,不太有說服力,但推持解釋,不是單憑這兩句話就指他煽動暴力,而是結合了事態發展與其支持者的反應,認為有引起暴力的危險,故要封鎖帳戶。

社交網絡平台一直操控着訊息發放的演算法,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思維,也是有害訊息的即時把關者,注定要擔當部分「真理部」的角色。美國總統大選前,臉書似乎收緊控制,刪文禁言常莫名其妙、禍及無辜,又不解釋刪帖封號理由,「演算法」的運作變成一個隱蔽黑箱。推特封鎖特朗普帳戶則見到,在一個對立分化的社會中,面對海量的情緒化言論,網絡平台無論作為或不作為,都會面對批評。如何訂出刪文刪戶的標準,實際處境瞬息萬變又如何拿捏,甚至要即時作決定,似乎沒有一個服眾又簡易的方法。

相對是否禁言或取消帳戶的決定,判斷真假可能會相對簡單。臉書創辦人朱克伯格說過「不應由臉書來裁斷真相」,他們的如意算盤,乃透過第三方的專家查核,如臉書與國際事實查核網絡 (IFCN) 認證的機構協作,確認信息真偽,作為屏蔽信息的憑據,如此就可以卸去「真理部」的惡名,又可宣稱「盡了社會責任」。

靠事實查核組織認證真假?

不過,「事實查核」有很多先天限制。散播虛假訊息,只需一下點擊,但查核真偽往往要千倍萬倍時間,查核的速度遠遠追不上假消息的傳播。研究多番表明,虛假訊息往往更出人意表、更掀動情緒,比事實傳得更快、更廣亦更深;眾多爭議事件或陰謀論,亦難以窮盡一切可能,證明事情「沒有發生過」。周梓樂事件,死因庭研訊兩個月,大家都很認真,各方意見都聽過,最後就是差八秒閉路電視片段,事發一刻沒有拍到,結果裁決只能是「存疑」。

相信大家仍然會認為「事實」「真相」很重要,我們不會高舉旗幟要「追求假象」、教育孩子時不會訓斥「你不會講大話真係讀屎片!」不過,很多人會認為,自己相信的就是事實;每每看到事實查核機構的報告不如己意,未深究就隨口說「你 fact check 你個 fact check 未」, 而不會細讀當中原始資料的鋪陳,甚至攻擊其 fact check 選材偏頗。Fact check 題材的確每每集中於某些題材某些陣營,本屬難以避免,因為那些流通廣、影響大的題材才值得花時間查核,而這些題材往往來自某些媒體某些個體某些內容農場。

事實查核實驗室執行編輯鄭家榆在網絡媒體高峰總結fact check經驗,認為fact check過程「慢」(因要花時間查證,難以即時回應假消息)、「悶」(文章長篇說理,較為枯燥),也由於網絡碎片化,難以接觸到會傳播不實訊息的人,就算接觸到,也不容易令他們接受,更遑論主動澄清。

事實核查組織澄清真偽的方式與流程,難以同不實訊息的關注度競爭,但至少可以立此存照,讓人認真爭辯時有理可據,有時不能澄清所有疑點,但最少能去蕪存菁,排除部分噪音,也能令部分不實訊息不易無限「輪迴」。雖然未必每次找到確切真相,但可以接近真相,令爭議焦點更清晰;fact check 要繼續做,正如鄭家榆所講,現在還有人相信星座、相信動物傳心術,難道我們就不談科學?

靠每個人的理性自行辨別真假?

我們曾經相信「人是理性的動物」、「真理越辯越明」,若有人濫用自由,解決方法就是容許更多的自由,讓我們更自由地思辨,自會得出正確路向。提倡傳媒素養教育的人會相信,只要大家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認清傳媒本質,自可駕馭複雜的資訊環境。眾多認為無論政府及網絡平台都不應擔任「真理部」的人也許會同意,資訊世界就是一個 marketplace of ideas,八方爭鳴,有理有據的自然跑出,因為本來每個人都有能力辨認真偽。

不過,我們可能對人性太樂觀。眾多研究揭示了人性真實的一面,我們沒錯有理性,但大部分時間不用,只憑直覺、感受、喜好,去作決定(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所著之《快思慢想》),而互聯網世界更放大了這種情感主導的行為。

往日,我們相信所謂 marketplace of ideas,背後其實有專業媒體人做 gatekeeper 把關,能夠流出「市場」的資訊不會離事實太遠,你可以說這也是一種「霸權」「壟斷」,但只要社會開放,傳媒生態夠多元,壟斷不會很嚴重;再者,往日的媒體傳播方式相對慢、有專業記者編輯把關,失實資訊數量較少,也來得及澄清補救,影響力大的廣播媒體更有法規監管,不能亂來。

互聯網世界是另一極端,每個人都有發言權,自信滿滿,加上回音谷效應,圍爐火熱。我們習慣質疑,認同質疑是美德(確是美德),但同時少加思索(這樣才大鑊),於是質疑政府、質疑警察、質疑保皇黨、質疑同路人、質疑傳統傳媒、質疑 KOL、質疑大台、質疑科網巨企、質疑事實查核機構,所有權威,不管其理據,都被質疑恥笑。

前陣子,朋友坐的士,正值美國大選塵埃落定時,閑聊聊到「拜登已經贏了」,的士司機問:你從哪裏聽回來?朋友說:新聞都報了啊!

的士司機認真地回話:嘿,新聞你都信,你真係聽得少 YouTube!

是的,我們來到這一天。

沒有權威,也再沒什麼可以相信,演變成什麼都有可能。事實擺在眼前,如何說服自己不相信?就是一連串陰謀論。

支持特朗普可以有很多理由,不信任拜登也可以很多理由,但「美國大選有系統性舞弊」並非事實,不能用作判斷根據。人們不相信主流傳媒報票、繼而不相信選舉機制、不相信各州核實的票數、繼而連法院裁決也不信,然後抬出「深層政府」的講法,不相信特朗普自己委任的司法部長、不相信特朗普改造由保守派主導的最高法院;最終最高法院根本連選舉申訴都不受理,參眾兩院包括眾多共和黨人都確認了拜登勝選的結果,豈非整個國家都變成「深層政府」?

錯信不實訊息,又不願回頭糾正,就只能一直滑坡,掉進陰謀論谷底。

誰有資格裁斷真相?似乎沒有完美方案。但我們能放棄求真嗎?事實是,野心家正把偏見與謊言不斷重複,收割人性弱點,他們擅於栽種仇恨、誣蔑傳媒、分散注意力,以嬉笑方式導人憤世嫉俗。自己奉行獨裁統治,卻恥笑別人民主公正選舉;自己有網絡警察審查庶民言論,卻揶揄美帝企業刪帖封號;自己缺乏公信力,就要全世界一同失去公信力。

正如《論暴政》作者史奈德所言,如果我們放棄真相,等同讓出陣地,讓有財富、懂玩弄民粹的人製造奇觀愚弄世人;如果我們連最基本事實都達不到共識,人民難以組織公民社會捍衛自己。

政府不可信,科網巨企不可恃,一個可行選擇,就是從每個人較有把握管得到的地方開始,就是自己。首先相信自己的常識、理性與分析能力,這種能力,每個人都有,只是因為慣性慵懶,不常用而已。每個人從自己開始,重新檢示一下自己深信的事情,有哪些存疑、有哪些不能盡信、信錯了要認、嘗試求同存異,事實與真相仍靜待我們靠近。

*** *** ***

(本文文字部分見於蘋果日報論壇版及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綜合加長更新版。)

——立场新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