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在安阳考古工作站的图书馆,一本书的书名引起了我的注意:《
没有作者名。该书出版于1962年,印着八百多张商、
图书馆里有一位年轻的考古工作者,
甲骨上雕刻着东亚地区已知最早的文字符号。
"他死了,"年轻人回答道。"'文革'期间自杀了。"
我合上书,问安阳考古站还有没有人认识陈梦家。 "去找老杨吧,"考古工作者回答道。"陈梦家在北京自杀的时候,
在安阳考古工作站全日制上班的人并不多,工作站有十来栋房子,
我在一间布满灰尘的会议室见到了老杨--杨锡章。他六十六岁,
"所以陈梦家麻烦不断,"老杨说道。"
这个词汇我很陌生,于是便问其详。老杨表情颇不自然地笑了笑--
"陈梦家做过这种事?"
"不太清楚,"老杨回答道。我身后是一面窗户,
老杨指了指窗户,似乎在作演示。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老杨说,陈梦家的妻子没有住在那里,
"1957年,陈梦家批评过领导的一些观点,"老杨说道。"
几个月后,我在北京找到了另一位八十多岁的学者,
|
骨
在人类文明史上,汉字显得十分独特:
汉字是唯一未被弃用或被转换成字母的古老的表意表音符号,
汉语口语并不是一种单一语言--
这套书写符号从技术上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若想做到中等程度,
中国文化多与书写有关--书法作品是最具价值的艺术形式,
这一套书写系统也有其他优点,
两年前,我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看望吉德炜(David Keightly),他是最有名望的甲骨文研究者之一。(
商朝宫廷经常举行占卜仪式,召唤先祖提供信息和帮助。
出土的甲骨显示,商朝宫廷占卜的事项包罗万象,上至战事、
吉德炜向我展示了一段甲骨文拓片,记录的是皇室牙病的占卜仪式。
|
字母(斯大林的认识能力比毛泽东强,朱学渊按)
鸦片战争(1839年至1842年)之后的几十年间,
但凡具有延续性的东西--儒家学说、帝制、汉字--
1936年,随着共产党逐渐壮大,毛泽东向一位美国记者表示,
对这段历史展开过专门研究的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语言学家德范
周有光和另外两位健在的汉字改革支持者一起居住在中国语委宿舍区
这个故事在四楼得以延续,我在这里拜访了八十高龄的王均先生,
不过,书写方案的改革很快与政治搅和在一起。
1957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方针。
接着,只过了五个星期,"百花齐放"运动突然被中止。
陈梦家沉默了。他被下放到有"殷商文化摇篮"
当我爬上国家语委宿舍的三楼,夜幕已经降临。
我大声说道:"那之后的变化很大!"
一如许多曾经留学海外的年轻中国人,
我问周有光,那四套汉语字母方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发生于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事后来看,毛泽东在1950年提出的要求对书写改革判了死刑;
陈梦家对于传统的勇敢捍卫并不必要。在某种意义上说,约瑟夫·
|
错字
陈梦家有个胞弟尚在人世--八十五岁的退休水文地质学家陈梦熊。
陈梦熊似乎并不愿意开口--他说自己感觉有些不太舒服。
我拿出陈梦家在1966年写给博物馆馆长的信件复印件,
中国人面对痛苦的回忆时,往往喜欢拐弯抹角,
"可就在那天晚上,陈梦家头一次想到了自杀。
"梦家的妻子也在场,红卫兵把她和我按到了院子中间的椅子上。
"梦家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但因为他的背景又让医院赶了出来。
陈梦熊停了下来。我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陈梦熊停下来,在我的记录本上写下了两个字:万岁。
|
文字的世界
我在调查过程中只采访过一个年轻人。
学者们一直认为,
高奕睿经常造访北京,
我问高奕睿,他怎么会去研究汉字。
一天晚上,我们约在北京城中心的后海附近喝酒。
诗歌
陈梦家的妻子比他多活了三十二年。在"文革"中遭遇批斗、
不久前,我结识了赵萝蕤在芝加哥大学期间的同学巫宁坤,
我前往巫宁坤的公寓拜访时,他回忆说自己被关入监狱之后,
巫宁坤告诉我,他蹲监狱的那些年,时常靠背诵诗歌获取力量。"
我问巫宁坤是否与托马斯交谈过。
"没有,我只是一个听众,"巫宁坤说道。"再说,
一个朋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替我找到了《草叶集》的两卷本中文版。
该书出版于1991年,三年后,一位名叫肯尼斯·M·
我把惠特曼的原文又读了一遍,随即拿起了中文版。
I, the singer of painful and joyous songs, the uniter of this life and the next,
Receiving all silent signs, using them all, but then leaping across them at full speed, Sing of the past.
(我,痛苦和欢乐的歌手,今世和来世的统一者,
所有暗示都接受了下来,加以利用,但又飞速地跃过了这些, 歌唱一件往事。)
—— 原载: 共识网
|
作者:何伟 (Peter Hessler)《纽约客》记者 https://www.facebook.com/ Peter Hessler joined The New Yorker as a staff writer in 2000. From 2000 until 2007, he was the magazine's correspondent in China. His Letter from China articles included features on the basketball player Yao Ming, a Shenzhen factory worker, and a rural family in the grip of a medical crisis. His first book, "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 won the Kiriyama Prize and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Thomas Cook Travel Book Award. His second book, "Oracle Bones," was a finalist for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He won an 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Editors award for his piece "China's Instant Cities," about the entrepreneurial frenzy behind China's dramatic economic growth, published in National Geographic. He completed his trilogy of China books with "Country Driving: A Chinese Road Trip." In 2011, Hessler was named a MacArthur Fellow. After leaving China, Hessler moved to southwestern Colorado, where his stories included a feature about the local uranium industry and a profile of a small-town druggist. 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Strange Stones: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was published by Harper in 2013. In the fall of 2011, Hessler moved to Cairo, Egypt, where he has covered the ongoing revolution. 他以美国和平队的成员身份在四川涪陵师范专科学校教过两年英文。 ——新世纪20160924上传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