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6日星期日

綦彦臣致黎老:不能全面否定《诗经》


图为綦彦臣

引言:唯《诗经》不属儒家

黎鸣老先生发在《新世纪》上的《废黜孔儒,老子的道德精神万岁》,可谓是一篇慷慨激昂的讨儒檄文,对于其中的大部分观点,我持赞成态度。关于对老子的研究,我也写过专题论文《李耳:隐约之道与宗教革命——影响中国命运的第一位哲学家》(200681日,《自由圣火》半月刊第二十四期)。所以,对老子哲学对中国的拯救作用,我和黎老的观点是“英雄所见略同”。但是,对于黎老全面否定孔编《诗经》即“符合极权专制统治为准”则不能认同,因《诗经》虽遭孔编(删),而其平民精神与批判风格都没能改变。

仅依个人观点来论,由于《诗经》中无法泯灭的平民精神与批判风格,所以在东汉结束后,它就不太为官方正式文献如大臣奏章所引述。相反,两汉之际,大臣抗议性奏章则多引“诗曰”。 以历史批判理性来论,《诗经》虽被冠以儒典之名,它本身根本就不属于儒家,经两汉“臭儒”发酵,《诗经》之香逐渐被淹没,仅能从文学角度有所复现。简言之,初期儒家全面剽窃了《诗经》,后期儒家则基本贬化了《诗经》,如朱熹批判爱情诗为“淫奔之作”。

一、《诗经》的生命力足抗专制

《诗经》的平民精神与批判风格,使它比其他儒家文献更能抗拒秦朝的暴政,也就出现了《汉书·艺文志》上所说的“遭秦而全者”的情形。孔编305篇何以“遭秦而全者”呢?班固告诉我们:“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民初大学问家家章太炎先生认同班固的这个论点,并在其文《秦文记》(发表于《雅言》杂志第六期,19143月)进行了比较论证:“诸侯史记与《礼》、《乐》诸经,多载行事法式,不便谙诵,而《尚书》尤难读,故往往残破;诗有韵,则不灭,亦其征也。”

就 我个人经历而言,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其一者,“文革”时期,毛氏被神化,几乎没有敢说毛“一字破字”。实际上呢,农民们以其特有的狡黠颠覆了毛的“神 性”,有顺口溜“改毛(语录)”说:“下定决心去扒瓜,不怕牺牲扒了仨,排除万难全吃它,争取胜利撑死俩。”这个顺口溜流行于1970年代初,当时我(1964年 出生)六、七岁的样子,随大人们学两遍就全记住了。所以,毛在我心目中从来就没形成过“绝对神”的概念。其二者,现代流行歌《铁窗泪》(迟志强曲、唱) “偶然地”记录了中国监狱的恶劣人权状况,歌曰:“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点油。”亦是以讽诵之习记录了真实的历史。

注意并经历以上两种现象,是因为我从1994年起就时断时续地研究《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并对《国风》共160首,进行了全面重译。也就是在全面重译《国风》的过程中(当然还有查考大量的史料,以《史记》与《春秋谷梁传》为主),我发现了诗经班平民精神与批判风格的可贵性。

二、平民精神承载着完善的人性

《国风》中的人性之作比比皆是,其中以《郑风·出其东门》与《召南·摽有梅》最为杰出。

《郑风·出其东门》的背景是全民春游, 就像现在中国北方仍然保留着的正月十六晚上“溜百病”一样,不份高低贵贱,也没规定的路线,随便走。再套化时下流行术语“全民乱拍”,那就叫“全民乱 走”。但是,与现在的“全民乱走”的时间选择不同,春秋时代人们的春天出游时间选择的是风和日丽的白天,只有特别为青年男女提供机会的桑间濮上的对歌大 会,才安排在晚上。

从 出游者的打扮上,人们能够互相辨别身份,尽管这并不重要。那些穿着白衣的少女,就是穷人家的孩子。她们的白衣或配黑色头巾,或配红色头巾,在人群中竟然有 些显眼。由此也引起了同为底层社会人士的诗人的关注,诗人以特有的人性气息把白衣黑巾与白衣白巾的流动走味重要景观来记录,并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云雨之愿:

出游出东门,

见到美女如多如天上的云彩。

美女虽众,

没有一个合我能真爱。

唯白衣黑巾伊人,

让我心在神在。(719-1

游到郊外,

见到美女多如白茅花儿遍地。

虽如茅花多,

没有一个合我意。

唯白衣红巾伊人,

可以携入云雨。(719-2

诗 中黑巾与红巾伊人先后出现,并不代表着诗人要同时与两位少女建立相爱乃至云雨的关系,更不是先爱黑巾伊人而后移情别恋,与红巾伊人行鱼水之欢。与这位男诗 人一样,某位平民女诗人(也即民歌作者)在仲夏的时节里,看到梅林中已有成熟下坠的梅子,不禁感慨青春短暂。她还是单身,希望敢快找到一位合意的人以慰青 春的饥渴。她在《摽有梅》中写道:

季节已到梅子纷落,

尚七成留在枝上。

有心和我相爱的小伙子,

现在正是好时光。(29-1

梅子又如雨落,

三成尚待收获。

有心娶我的小伙,

机会不能一再错过(29-2

梅子全然落地,

获者须用簸箕。

谁若有心和我云雨,

开口莫要迟疑。(29-3

与 郑国的底层男诗人不同的是,女诗人生活在召地。召地是周王室近支召公家系的采邑,没有“国”的名号。因与周公采色同属周朝的南部地区,在国风中分别叫《周 南》与《召南》。召公之邑已是当时周朝的最南部边疆地区,约在今湖北省的北部。而郑国呢,是以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北城市新郑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现在约略 计,就是从湖北樊襄一带到郑州一带的样子。在古代地理条件下,两者相隔应当是相当遥远。但是,不管多么遥远,甚至创作上相隔百年(——应当是《摽有梅》在 前),人性的气息还总是相通的。由此,我们除了想象先民们自由奔放的性欲表达而生出泉涌般的艳羡来,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敬意。

《王风·大车》则是一个人的一场冒险的心理战争,小伙子要接心爱的女人私奔。起初,小伙子心思已定,当赶着飞奔的大车扑向“目标”附近时,他心里不免产生了些许犹豫:

大车驰有声,

车篷荻色青。

让我怎么不想你?

只怕你不敢来解幽情。(69-1

当犹豫的心思几乎充满脑海时,车子也随之慢下来,他更加疑惑,心中默默地对心爱的姑娘说:“怎说不想你?怕你不敢私奔了相思。”69-2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姑娘如约出现在约定的地点。但是,她会不会临时变卦呢?说什么:我怕父母伤心,不想私奔了;我怕邻居讥议,让几位哥哥在人前无法抬头。等姑娘说出什么,小伙子指天发誓:

活着一室欢,

死后同墓眠。

为求你信任,

我敢对太阳发出我的誓言。(69-3

姑娘终于被炽烈的誓言所感动,同他一起上车。车子再次飞驰起来,他们共同飞往自由的天际。

三、批判风格,绝非儒家所有

用贪婪的老鼠来比喻统治集团是《国风》的特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项可贵遗产。先民时代是纯粹的农业社会,劳动强度大且粮食产量低,就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分给”老鼠一部分。为了少“分给”它们,农民收获之后农闲到来,就要和他们开展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一家之主率领家人堵老鼠洞,往洞里灌烟。此种情形在《豳风·七月》中有记载:“堵洞熏老鼠,北窗封好为将寒风挡。”(151-5

老鼠极其顽强地参与了人类生活,以致于连千里思家的征夫在想到家中的老婆时,也会想到它们的存在:“白鹤丘上叫,妇人家中叹。洒扫房门塞鼠洞,盼我把家还。”(153-3

老鼠不仅参与人类生活,更与人类的政治相关联。这当然不是它们具有了人的智能,而是人类因自己的政治需要,用比喻手法之故。中华文明的西周未期和春秋初期,就已经十分熟悉老鼠的习性,悄然把它们“政治化”,如《鄘风·相鼠》即如此。此中的“相”字用得十分精当,是“观察”的意思,其诗曰:

老鼠有张皮,

卫国君臣无肃容。

如此失威仪,

不死天不公!(48-1

老鼠有细牙,

卫国君臣无廉耻。

如此丧良心,

不死待何时。(48-2

老鼠有四肢,

卫国君臣无礼仪。

如此丢天理,

趁早断了气。(48-3

这首比喻巧妙但充满怒气的诗篇,在简短的三段中各用了一个“无”字(原话):无仪,无耻,无礼。套用现代政治总结方式,可称为“三无主义”。但为什么卫国人民对统治高层即卫国国君有这么大的怨气呢?原因有三:

其一,贿赂风行,统治高层“开风气之先”,如《史记·卫世家》记载:“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为卫侯。”这是西周中后期卫国贵族买到国君的贿赂案例。又有:“(共伯姬余弟)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于墓上。”姬余被迫自杀,其弟姬和自立为卫武公。此中“以赂赂士”就是用得来的赏赐转变为行贿资源,收买武士,杀了自己兄长。

其二,卫国税赋较重、刑法酷苛,到卫文公即位时(前635)才有所改观,“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其中“轻赋”就是减少人民的税费负担,“平罪”就是尽量作到司法公正。

诗经中的老鼠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不是卫国的“政治老鼠”,而是魏国的“经济老鼠”。当然啦,这些“经济老鼠”的政治地位也不一般,无一例外地是贵族人物。

春秋时的魏国都城,约在今天山西省的芮县东北。换句话说,《鄘风·相鼠》是以相当于今天河南的老鼠为起兴之物的,而《魏风·硕鼠》是以相当于今天山西的老鼠为起兴之物的。《硕鼠》一诗写得很悲愤,也很形像,活脱脱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跃然纸上”,当然春秋时代尚无“纸”的概念。诗云:

田鼠大又大,

我种黍来你别抢。

多年伺侯你,

你从不给我一点恩赏。

我发誓要摆脱你,

找到乐土享受幸福时光。

心中的乐土啊,

我真地天天渴望。(97-1

大大的田鼠,

我种的麦子你别祸害。

伺侯你多年,

你却从不给我优待。

誓要摆脱你,

寻找欢乐国度躲此灾。

国度在心啊,

盼那天早来到。(97-2

肥胖的田鼠,

别在祸害我的幼苗。

多年小心待你,

你却对我没有任何回报。

摆脱你这可恨的家伙,

寻找我那欢乐之郊。

我心中的乐郊啊,

那里再也没有人哭叫。(97-3

民 歌作者的悲愤是通过哀求的口吻抒发出来的,他哀求肥胖的大老鼠可怜可怜他这个老农,别抢吃黍子、别糟蹋麦子、别祸害幼苗,但是老鼠不会理会他的请求,因为 消费人类的劳动成果是他们的天性。农夫无可奈何,决心选择逃离老鼠统治的办法,寻找“三乐”: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总之,要去寻找心目中的理想 环境。

《国风》中对最高统治者的指斥比对贪官的批判更为直接,如《齐风·鸡 鸣》指责怠慢政务的齐哀公拒不早朝,他对夫人的提醒加以搪塞,把鸡叫说是苍蝇嗡嗡,把晨曦推指为月光,以致让提早等他的大夫们各自散去。大夫们对他的痛恨 之心也以“小道消息”的方式流传到民间,形成了这首讥刺他的民歌。齐哀公本人固然未得好死,后来受纪侯诬告,被周夷王处以烹刑。如果他不是一贯地荒怠政 事,也不致给周王形成坏印象,在受诬之时或有一辩。即便是那些没被后来诗经学家们查明背景的批判性诗篇,其“攻击力度”也不在小,如《邶风·式微》虽未确指哪位君侯,但其忿怒的情绪却通过短暂的诗篇表达出来:

天黑,

天将黑,

有家何以不能归?

是为君主故,

夜间着露水!

天黑,

天将黑,

有家何以不能还?

是为君主故,

烂泥满身沾!

结语:怀念那些被删削的历史

孔夫子删削古诗,所删去的是哪些,今已无法详加考证。诗经学家们往往把与诗经三百零五篇之外的同期诗作视为可能的删削,称之为“逸诗”。按孔夫子“去其重”的编辑方法,最有重叠意义的非逸诗中的《麦秀之诗》与《王风》的首篇《黍离》而莫属。

《史记·宋 微子世家》记载:有一次,箕子从封地朝鲜来,去周朝的首都例行朝见,路过殷商故城,“感宫室毁坏,生禾黍”,十分伤感,即作《麦秀之诗》云:“麦秀渐渐 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短短的四句咏叹,让正在废弃宫台上除草的殷商旧民“皆为流涕”。《麦秀之诗》译成现代语,其意大略如此:

麦芒尖尖麦苗壮,

叶子油光是黍苗。

纣王那个浑小子呀,

就是听不进我的劝告!

时过境迁,风水轮回。西周因为腐败与苛政而灭亡,有一位东周大夫奉命出使,路过西周故地,见到故地破败之状,唱了一首类似的诗歌,诗曰《王风·黍离》。最后一段云:

黍子依然繁茂,

谷子已经结了籽粒。

行经宫墟步踌蹰,

心中如噎难畅气。

理解的人,

知道我心戚戚。

不理解的人,

以为我对旧荣痴迷。

在天之神呀,

我已经迷失了自己。(6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