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刘洪波博客:倒贴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唱歌,不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深圳市文化局联合发布了《2007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蓝皮书,社会上也形成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次关注。

   就媒体的报道来说,这一关注不仅显得短暂,而且极为表象化。媒体着力报道了蓝皮书发布、农村和农民工获得的文化服务不足、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下降、 文化场馆减少,未能让人看到蓝皮书对公共文化服务一些基本问题所开展的讨论,更没有能够提出蓝皮书自身所存在的某些不足。

  应当坦率地承认,公 共文化服务,一度是被相当程度地忽视了的领域。在上层,这种忽视表现为文化话语被经济话语所取代,公共文化政策中将“减轻负担”放在突出位置,社会普遍接 受“无力发展文化服务”的解释,娱乐概念覆盖文化概念,文化产业概念覆盖了文化服务概念等等。在下层,这种忽视表现丰富离奇,它既“积极地”表现为学术著 作出版难,文化场馆放录像,表演一律商业化,一台电视度闲暇,也“消极地”表现为文化场馆、演出团体、科普服务在公共生活中消失。

  现在,人们 固然已经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将公共文化服务视为“专政阵地”的认识,已经告别八台样板戏构成全部精神生活的悲剧,但公共文化服务开始变成普通的消费领域,公 民变成了娱乐消费者,很少有人从维护公民文化权利的角度去提出自己的要求,也很少有地方不是从“配给生活欢乐”而是从公民权利实现的角度去开展公共文化服 务。

  近几年,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文化投入开始有所加大,虽然尚未达到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应的水平,但投入总额的增长还是可观的。但是 这种投入显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威力,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被视为“撒胡椒面”而不被重视,决策者们相信既然无力“普降甘霖”,那么就要“陨石落地”,于 是投入的重点放在了“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上面,“高精尖项目”而非有更多人直接受益的建设,既能办出响动,又能装点景观,它引发了人们对实现文化公正的 强烈呼吁。

  今天,我们正面临一个娱乐过剩、文化饥渴的处境。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低成本接受方式,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娱乐的无所不在,它 似乎均衡地分布在世界各地,除了现场演唱会,人们已没有真切的娱乐感受,一种虚幻与真实难以区分的状态使人如痴如狂,而生活本身却失去了精神和文化,人们 可以追寻到遥远地方的明星趣事,可以在家中或卡拉OK屋跟着画面抒情,却找不到街区的市民文化中心去实现自己的独特兴趣。在并不算太遥远的地方,兴许有一 场票价高昂的歌剧在上演,你与这个现场的距离,其实比大洋彼岸的一场电视现场秀更加遥远。

  有一个场面足以说明文化饥渴在这个看似文化过剩的时 代达到了怎样的程度。11月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武汉举办,湖北省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参观。尽管已经有反复告示,表明免费开放将是长期的,但在近半个月 时间里,几百米长队甚至几乎要发生踩踏事件的场面持续出现,以至博物馆方面公开担心起文物安全。这样的场面,似乎只有刚刚结束文革时书店售卖新书时可比, 而这个博物馆在此前售票参观,观众门可罗雀。

  有一个现象足以证明文化的精神品格面临着怎样的处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公共 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是与深圳市文化局合作的产物。这可以说是研究机构与实务部门、国家机构与地方机构的合作,而且更有利于研究的质量,然而也难免让人产 生对研究的独立性的担心,这一合作是否有出资与出力的关系在其间,蓝皮书的信誉是否会受到影响,蓝皮书制作与经费提供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肯定经验”的默 契?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用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来定义现状,因为更为紧迫的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无,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太多的空白点,门票 制度(也就是消费制度)拒绝了很多人的文化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没有能够向公民提供基本的文化保证,因此尽管有许多规章来要求提供高尚的引导,但实 际上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让人成为有精神品格和文化追求的公民的机会。

  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给公民以文化选择的权利。如同一个 人选择了集邮,他就会以巨大的热情去投入其间,公民所选择的文化生活、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必然也会让他在文化追求和精神品格上倾注热情,这样文化就不仅 成为他的权利,而且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美好价值和优秀文化创造何其丰富,让公民去选择、去接近,胜过你交给他一个任务去执行。

  文化应该 是开放的,这不仅是指要有勇气去接触、接受人类文化的创造,在公共服务领域也要有胸怀让社会成员去参与,政府既要提供文化服务,更要提供开放的文化政策, 让公民和社会组织有机会作为积极的主体而不仅是一个精神上离不开政府打磨的对象,有平等的文化参与权、文化发展权,文化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体精神才 能得到充分的发育,公民权利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单纯的文化产业发展未必产生丰富的生活,也可能不过产生快速变幻的时尚,那不过是特殊形式的单调。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开放的,还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不该是高大舞台上的装饰品。固然,社会需要有“高精尖”的文化项目,需要有“展现实力、形象和气派”的高 大舞台,但文化更是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充溢在全体人民中间的一种精神气质,是根植于民间的精神生机。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体现在于它的广阔性、公 正性、人民性,而不是“高级性”,倒贴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唱歌,不如让整个民族具有音乐素养。
   2007-12-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