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星期二

木星:杨绛写错-- 文化短语(2)

图为钱钟书、杨绛夫妇

《侨报周刊》有文章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大学者钱钟书 的夫人杨绛新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侨报周刊》2007年10月26日, “读书时间”。)文章用了很多赞美之词,试图表明这本新书如何有价值。然而具有咬文嚼字职业病的我的直觉告诉自己,杨绛的书名写错了。错在两处:一是那个 “上”字用得不对,应当拿掉;二是“走到”不准确,改成“走近”、“走向”为好。正确的书名应当是“走近人生边”,或者“走向人生边沿(边缘)”。

从几何学的常识看,边是一维的,是“线”而不是面。此边沿可以走近,可以越过,就是难以走“到”。生命的时间段如此,地区的空间段亦然。如果硬是要说走到终端,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比较勉强。

至于走到边“上”,则完全不可能。因为边是一维的,它没有宽度,有了宽度就是面,人才可以站立在一个面上,或者躲在一个面下。没有宽度则无法在其上或居其 下。三维的体可以有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二维的平面可以有上边与下边,左边或右边,前边及后边;一维的线则是连续的点,没有上下之分,无 所谓线上与线下,也就是没有边上与边下。从生活的实践中看,人可以走近河岸边,可以站在河岸上(河岸是三维的,河岸的上面是一个二维的面),就是不能站在 河岸边上;人可以靠近悬崖边,可以立在悬崖上(悬崖也是三维的,人所站立的是悬崖上二维的面),就是无法站在悬崖边上。“人生边”是一种抽象,这个便也没 有“上”,所以,杨绛书名中的“走到……边上”,是个大错。

《侨报周刊》文章引用了杨绛的原话:“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难道大学者在走钢丝?不对。杂技演员使用的钢丝已经不是一维的 线了,它是一个三维的圆柱体。杂技演员的脚与钢丝接触的是二维的面(曲面)。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是走在钢丝的曲面上,而不是走在“钢丝边上”或者“钢筋边 上”。

杨绛用的是一种抽象,她在抽象思维中犯了表达的错误。

如果在中学生的作文本子上看到这类语文错误,语文老师只要简单写几句评语,学生就会明白,不必大惊小怪。如果负责的出版社、编辑看到大作家的语病,动笔修 改 一下,在书名中拿掉一个字,在文章中改几个句子也就可以了。问题在于现在这本带有语病的书已经作为着名学者的作品推到市场上了,而且据说还居于大陆新书畅 销排行榜的前列,“反响不俗”。《侨报周刊》文章作者还进而明确指出:“许多人喜欢杨绛先生的文字,那种凝练、精到、准确,在今天的作家中几无可见。” 呜呼!几乎是代表了中国语文最高水平的学者连得自己畅销书的书名都写错了,还被称为“精到、准确”,怎么办? 90高龄的大学者是否接受上述意见,我无所谓,我担心的是中国大地上数以千万计善于模仿的中小学生。

文章的作者还告诉我们,在读完杨绛这本书后,中国大陆作家周国平这样写道:杨绛“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世界无关……她是如此诚实, 所以她未得到确定的答案,但是得到了确定的真理。”这句话我连续读了几遍,看懂了又不懂。懂的是“互相吹捧,共同提高”在中国学者群内又到了新的境界,多 年来善于向权贵曲线献媚的某些中国知识分子还需要向中共统战部重视的大学者献媚;不懂的是,为何这些人玩弄中国语言文字竟然如此张狂而毫无顾忌。 (2007年11月7日)

--------------------------

原载《议报第337期 http://www.chinaeweekly.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