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3日星期二

顏純鈎: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撬動歷史杠桿的勇者——讀《勇者無懼:黑暗時代的抗爭者》第二卷

作者臉書

去年我介紹過由余杰編寫﹑主流出版社出版的《當代英雄:黑暗時代的抗爭者》第一卷,最近,第二卷又出版了,書名為《勇者無懼》。本書除余杰外,多了一位執筆者程波,他是一位異議作家和人權捍衛者,程波估計是筆名,既然稱異議作家,很大可能仍生活在大陸。
翻開書,最先吸引我的是一些我認識多年的作者和朋友,以及我熟悉的香港政治活躍人士。本書以年齡排序,排在第一位的袁偉時,曾經是天地圖書的作者(《帝國落日.晚青大變局》)。袁偉時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生人,比我長一輩,是大陸著名的歷史學家,當年注意到他,便是因為轟動全國的《中國青年報》「冰點」事件,本書詳述了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對於不太了解本世紀初大陸史學界理論爭鳴的讀者,會有相當啟發。
以袁偉時教授的輩份,敢於對中共理論提出質疑與挑戰的歷史學者,在我印象中很少見。他因為思想超前﹑立場堅定而成了中共的眼中釘,承受沉重的政治壓力。我雖然經手他的著作,可惜沒有機會和他見面,只通過幾次信,知道他除了政治上要與當政者周旋之外,還要照顧長年患病的太太,老先生的明慧與豁達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寫程翔的那篇標題為「書生議政無長物,忠肝烈膽一秃筆」,兩句話活描了正直堅強的一代香港文人的形象。程翔和我曾是文匯報舊同事,他在新聞我在副刊,彼此交集不多,後來他提升為副總編輯,行政上是我上司。程翔六四後追隨李子誦與文匯決裂,創辦《當代》時事雙周刊,此後長期執筆議論時政,曾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被中共囚禁,雖然遭逢苦難,但一生追求普世價值從未放棄。
我與程翔接觸不多,但彼此引為知己,主要原因是大家性情相近,我們都嫉惡如仇。我們都是文人,都有一枝秃筆,這枝秃筆只屬於我們個人,我們寫時評都只是抒發自己,指點江山,但因為憎惡中共的嚴酷統治,我們的心又與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相通。因為個人遭遇的關係,程翔比我經歷更多磨難,也顯示他比我有更堅定的心志。
另一位多年朋友馬建,也是數十年以微薄之力「戰風車」的堂吉訶德。馬建原是作家,曾寫過一些引起社會爭議的小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移居香港,我們時有往返,他的一部小說也曾經由天地圖書出版(《拉麵者》)。多年沒有聯絡,時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他的名字,他仍舊堅持創作,參與社會活動,得過文學獎,仍然以他手中的筆走他不甘墮落的人生路。
另一位天地圖書的作者楊繼繩,他的著作《墓碑》成了解構大饑荒真相的權威著作,他另一部巨著《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也是迄今為止反省文革的扛鼎之作。因為他的書不是我經手,我與他只見過面,並未深交。楊繼繩是資深新華社記者,有職業性的嚴謹和深刻,他計算大饑荒死亡人數四千萬,是從公開資料上歸納出來的權威數字。最近網上傳言,楊尚昆曾主持一個黨內秘密調查,證實大饑荒死亡人數九千萬,不過消息無從證實。
以上四位與我直接交往過的文人,有一個共同特點,便是他們都非常正直,都有「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氣概,這是中國傳統文人對家國情懷的體認。他們之所以不畏死不畏難,僅僅因為要為歷史負責,要為生民立命,他們的道義承擔,使我每每想起就自愧不如,引為同道。
本書還寫了幾位香港政治活躍人士,包括李柱銘﹑林榮基﹑陳健民﹑戴耀廷﹑周庭。李柱銘是我的偶象,他是香港人反抗中共罪惡統治的一面旗幟,他半生奮鬥可以概括香港人政治抗爭的不同時期,他都站在第一線。
我與李先生沒有私人交往,但他身上的書生氣,以及政治素人的勇毅和堅執,都是我引為榜樣的。司徒華有一次說李柱銘「不懂政治」,我對此深不以為然。政治不是權謀,不是利害得失,不是進退之際的權衡,政治是大眾的命運,是一種志向,一種對社會公義的體認。政治不需要懂,只需要參與,依個人良知和公眾利益去走就對了。
陳健民與戴耀廷是我對香港政治抗爭的啟蒙者,雖然我看不慣中共的作為,但我對基本法覆蓋下的香港能有多少政治活動空間,其實認識很粗淺,我只是出於義憤參加一些公眾活動。直到佔中運動,我才明白「違法達義」的真諦,從那時開始,我才慢慢摸到現代政治的門道,站得更高來看待香港人的抗爭。
陳健民和戴耀廷都是「書生」,他們曾在大陸推廣公民運動,曾就「一國兩制」的落實與中共搏弈,當他們對中共失去希望後,便轉身投入香港人的抗爭洪流,在其中發運不可估量的領導作用。他們如果「識做」,有可能成為中共的座上賓,而不會是中共的階下囚。
李柱銘當年貴為「草委」,又是香港法律界具代表性人物,哪怕只有一丁點馴服的表現,也將得到中共重用。程翔本出身左派,如不是良知凌駕個人名利心,他在左派陣營,也可以撈得風生水起。可見國難當前,每個人的選擇都是不同的,他們的選擇決定他們的命運,他們選擇將自己的命運交給歷史。
林榮基本非政治中人,只因受桂民海案牽連,遭國安綁架扣留,他在來去大陸的十字路口一番掙扎,使他走到香港人政治抗爭的風口浪尖,也使香港人對中共的冷血非人性有深切體會。至於周庭,她是香港學運代表人物,她早熟的政治覺悟,與個人際遇的起伏,無不牽動香港人的心,我也寫過文章為她打氣,她的命運大家也都熟悉,就不用多說了。
全書涉及五十位海內外中國抗爭者,其中還包括幾位外籍人士。很多我們熟悉的名字,也有我們雖然陌生,但了解他們的生平之後,又心生崇敬嚮往。他們以個人生命與這個時代交手,以微薄的力量去撬動歷史的杠杆,雖然每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大家集結起來,就能迸發摧枯拉朽的能量。
我建議大家都去找這本書來讀,了解中國人苦難的歷程,知道有多少人為我們共同的解放曾經付出血的代價,也增強我們對未來的信心。感謝余杰和程波,也感謝主流出版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