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星期五

【特稿】管见:拉迪批评“国进民退”,是何征兆



三年多前,一向以对中共持正面看法著称的美国教授沈大伟,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共的方向突然转变",从"主动和动态的方式"、"开放的姿态",转向"被动和防御性的做法","进行压迫式的统治",标志着中共从专制向民主转型的希望几乎消失殆尽,因而他认为,中共的统治正在进入"残局"。

最近,这样的事情又在出现。


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R.Lardy)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是一位据称"最了解中国经济"的美国经济学家。他一向专注于做经济分析,与所谓"唱空中国经济"或所谓"中国崩溃论"保持着距离,似乎那样的观点或言论不应该出自于经济学家。然而,人们看到,拉迪在他的新书里一反常态,激烈批评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他坦言,近十多年来已经在发展的"国进民退",自从习近平掌权以来"有所加速",这样,"35年间很好服务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逐渐被摒弃,甚至开起了倒车。"

拉迪以数据统计分析向人们展示,"把中国打造成了今天许多人眼中的超级大国"的私营经济,作为近数十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在被挤出局,其借贷规模大幅度减少,企业投资在整体投资额中比重降低,在工业产值总增量中比重逆转,逊色于国有企业。

不过,作为经济学家,拉迪显然还是倾心于现实状况的分析,而非批评习近平及其独裁。他指出,他最为担心的是,回顾2007年的情况,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利润率是差不多的水平,"但后来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这很有意思。

国有企业有起色,与朱镕基主导19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代初的改革实践有很大关系。

江泽民主政不久,朱镕基担任总理。他对解决企业间"三角债"难题,对改革国有企业以及财政体制,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主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建立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就在于迫使它们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而这样做,使国有企业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它们的确有了一些市场经济中运行的样子,而同时,它们为权贵们攫取财富的能力也完全改观了。2007年时,已是胡锦涛主政,而这时的国有企业仍然状态不错,可以说,此前的改革的效应还在延续。

然而,正是在胡锦涛主政之时,"国进民退"成为趋势,事情在起变化。

著名的江苏"铁本事件"抑制民营资本扩张,发生在2004年,而著名的吉林"通钢事件"阻止民营资本购并国有企业,发生在2009年。这两大事件,把2007年夹在中间。拉迪做经济分析,没有触及这些敏感事件,而正是这些实际进程,使得2007年还貌似不错的国有企业的效益状况,转到另一个方向。

特别是"通钢事件"堪为典型,它显示,国有企业里的既得利益集团,在事变面前敢于挺身而出。他们动员工人,抵抗民营化趋势,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事件之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有篇文章谈到,"通钢事件"是钢铁行业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点,"这件事本身肯定不是国进民退,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地方政府敢把钢铁厂卖给民企了,国进民退倒是一路绿灯"。

这表明,表面上,是胡锦涛,或胡温,后来是习近平,这些高层领导人,使得八九及"六四"镇压后的已经改变了的"改革开放",更为明显地背离市场化的方向,而实际上,他们这样做,这样来领导,或者主导,在中国的党政权力结构中,有其极其深厚的基础。

他们响应了党政官僚控制中国事变的要求。于是,"国进民退"铺天盖地而来,国有企业在市场和政府双重支持下迅猛膨胀,使得产能过剩更为严重,或蔓延开来,而民间投资则受到抑制。

这一变化,许多的人们近年来一直在观察、分析、评论,对"国进民退"批评已有许多。现在,一位专注于经济分析的著名学者,拉迪,也站出来讲他从分析中得到的看法,批评"国进民退"。

仔细想来,这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八九民运及"六四"镇压之后十几年,"国进民退"形成为趋势,再十几年,引来如拉迪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的批评。看来,这个趋势的气数,在由盛而衰。

其二。上述过程,持续了三十年,而从政治到经济,即沈大伟认为中共统治正在进入"残局",而今拉迪批评中共开市场化改革的倒车,是三年多时间。看来,中共一党专政的体质恶化,由其脉搏变化而表现,不仅有迹可寻,而且还不算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