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将对德国纳粹发起最后的,毁灭性的打击。
这一年2月,西方盟军已经全线进抵莱茵河地区,并开始肃清菜茵河西岸从荷兰到瑞士边界的德军,准备强渡莱茵河,向德国的腹地进军。3月,苏军完成了进攻柏林的战役准备,推进到距离柏林只有60公里的奥得河与尼斯河一线,仅在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就部署了250万人,6,259辆坦克,配备了7,500架飞机、以及41,600门火炮和迫击炮。此时的希特的军队,已经无法得到兵力和装备的补充,处于强弩之末,士气低落,无力招架。
早在1944年,当希特勒看到西方盟军打进德国本土已处于迫在眉睫之时, 便在9月25日下令,正式组建国民军。由盖世太保头子希姆莱任总指挥,强令每个从16岁到60岁的德国男人都要应征并接受军事训练,并极其蛮横地否决了所有反对使用儿童作为炮灰的异议。不久,希特勒又丧心病狂地开始实施"狼人"计划。
所谓"狼人"计划,借用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发布的"狼人公告"的话来说,就是鼓动全体德国人民组成游击队,拿起武器,全民皆兵。"让任何一个在德国领土上的英国人、美国人、或是布尔什维克主义者,都成为德国'狼人'的野生猎物。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将这些人置于死地。"
由于这时纳粹德国的兵员极度缺乏,因此在"狼人"计划的实施中,训练青少年成为间谍和破坏份子,让他们携带砒霜和炸药前往盟军战线的背后进行活动,就成为主要内容。这些受训的"狼人"年龄实在太小,在美军的战史资料中曾有记载说,美军在德国亚琛地区,抓到的武装份子最小的仅有9岁。在另外一些地区,向美军开炮的德国炮手们也多是12岁或是更小的孩子,甚至其中还有小姑娘参加,她们跟在那些小男孩儿身后用迫击炮向盟军坦克开火!
德国历史学家,德国电视二台负责人古多.克诺普博士所写的《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这本书中,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
1945年 2月21日,弗兰茨和赫伯特这两个男孩,作为"狼人"被空投到艾弗尔山的敌军后方。党卫军给这两名孩子的任务是,利用手中的无线电发报机,将侦察到的美军和英军的装备、布防等军事情报发给德军指挥部。这两名男孩空投后不久,还没等他们开展活动就被美军巡逻兵捕获。最初,将他们关进亚琛附近的战俘营。经过审讯,美军第九军军事法庭判处他们因间谍罪处以死刑——枪毙。他们的辩护人,一位美国军官,向法庭递交了赦免申请书,说明他们只是未成年的孩子。几个星期后,他们被带到布伦瑞克,被告知,拒绝赦免申请,第二天10点执行枪决。
在写给父母的遗书中,弗兰茨写道:"我这样做是深切地希望为我亲爱的德意志祖国和我的人民服务"。或许,直到这个时候,他们还不清楚,他们为之献身的第三帝国已经离最终的覆灭只剩下最后的34天,还不知道,他们所崇拜的帝国元首希特勒早已在一个月前就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逃避了最终的审判。1945年6月1日清晨,就在全世界少年儿童欢庆自己节日的日子里,德国布伦瑞克的采砂厂中,两名德国少年被紧紧地绑在了柱子上。随着凄厉的枪声,他们默默地死去了,鲜血顺着他们还未成年的躯体,慢慢地浸透了脚下这块祖国的土地。不会有人再为他们祈祷,也不会有人再把他们歌颂为英雄,因为,他们为之献身的第三帝国的历史即将改写。此时,弗兰茨只有16岁零5个月,他的朋友赫伯特也仅仅才17岁。
像这样悲惨的事件,绝非只发生在弗兰茨和赫伯特身上,在纳粹德国时期,何止成千上万。
号称党卫军"精锐之师"的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师",全部是由17岁左右的青年人而组建起来的。师长少将弗里特兹.维特(Fritz Witt)只有34岁,在1933年前他也曾经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团员。"希特勒青年师"是党卫军仅有的三个备用于西线防御的装甲师之一。在诺曼底战役中,"希特勒青年团员"那种骇人听闻的狂热和不计后果的勇猛,让英国和加拿大士兵大吃一惊。"这些勇敢的,残忍的,傲慢的'小希特勒'们,在战场上岁数太小以至于完全藐视危险","他们像潮水般扑向(敌人)坦克,如果他们被包围或被优势兵力压倒,他们就一直战斗到无人幸存。年轻的孩子们,连第一次刮胡子的岁数还没到,被老得有些都可以做他们爸爸的盟军士兵射倒"。
40多天的战斗中,"希特勒青年师"伤亡超过60%,其中20%丧命,其他的受伤或是失踪。师长维特阵亡,他的指挥部被英国军舰的炮火直接击中。绰号"装甲Meyer"的科特.梅亚(Kurt Meyer)继任师长,年仅33岁,他成为了整个德军中最年轻的师长。直至1945年5月8日,只剩455人和一辆坦克的第12党卫军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师"向美第七军投降。从组建到毁灭,"希特勒青年师"仅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9,000多人阵亡、失踪、受伤、或是被俘。
就像古多.克诺普教授所说:"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是政权不可缺少的支持,假如没有希特勒青年团坚持不懈的全方位的投入,德国经济和社会早就崩溃了。青年们通过他们的投入对战争延长起了决定性作用。900万廉价劳动大军填补了在前线服役男子留下的空缺。""1921年至1925年出生的人当中,三分之一还多的人惨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或者死在国内的战场上。"
为什么这些充满朝气、善良的少男少女们,成为希特勒狂热的追随者?为什么这些人临死都不愿意承认他们是为"一个出卖了自己,欺骗了自己的政府"而送命?他们是甘心情愿,还是受人驱使?他们是抱有爱国主义理想和献身捐躯的责任感,还是狂热的纳粹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分子?历史留下了一个巨大的"?"。
希特勒的时代,不仅是一个独C与暴力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谎言与诱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生活的人民,不仅要接受威胁和恐惧的煎熬,而且还要接受由于自欺和怯懦而所受到的内心良知的拷问。
二
这是一个喜欢穿制服的年代,无论大人和儿童都喜欢制服。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欧洲史教授罗伯特.埃德温.赫泽斯坦说:纳粹"德国是一个制服国家。"当时,德国六分之一的人口,大约有1,250万人都被要求穿制服,他们当中有党卫军、国防军、冲锋队、宪兵、邮差、教师、国家公务员……其中也不乏是以穿纳粹制服为荣的普通老百姓。【《纳粹德国的兴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对孩子们来说,"制服是一种礼服",克里斯蒂安.科恩贝格说道。"褐色的裤子,褐色的衬衣,黑色的三角巾,上边系着一个褐色的皮扣,皮肩带。有皮带扣子的武装带上,有一个表示'胜利'的鲁内文(日耳曼最古老的文字)字母。脚上还穿着白色的中筒袜,褐色的皮鞋。"克劳斯.毛尔斯哈根说,"头上还有一顶船型帽,我们把它歪戴在头上,样子十分调皮,我们非常骄傲。姑娘们十分羡慕我们。谁要是被批准穿上这套少年队的制服,谁就感到被接纳到了穿制服的人民团体中——为伟大的事业时刻准备着!"【古多.克诺普《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人民文学出版社 21页】
对于成年人来说,无论是冲锋队的褐色制服,还是党卫军的黑色制服,对人的视觉都有一种美感的冲击力。美学是法西斯主义的重要部分,平心而论,希特勒本人的审美能力还是不错的。赵鑫珊在《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希特勒,"在骨子里,希特勒和其他纳粹头目(如戈林)对充满纳粹意识的绘画作品并不感兴趣。希特勒打心眼里崇拜的还是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巨人以及伦勃朗、鲁本斯、戈雅、康斯太布尔、庚斯博罗、透纳、戴维、德拉克洛瓦和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作品,当然还有19世纪德国和奥地利的绘画。" 因此,当年希特勒让设计师为党卫军、冲锋队设计军服时,曾下过特别命令:德国士兵穿戴的必须是世界各国军服中最漂亮、最威风的。结果正如帝国元首所望,法西斯的制服的确做到了英武、帅气、挺拔,甚至连后来成为盖世太保首领的希姆莱也为其所吸引,年轻时的他,在对什么是"国家社会主义"都不知所以的情况下,仅仅是为了这身制服参加了纳粹。况且,在越来越强调组织、机构、思想、行为"一体化"的纳粹社会中,能够穿上这样的制服,不仅表明自己已经被当局和社会所接纳,成为纳粹体制内的一员,而且也足以唤起人的自我价值感和满足人的虚荣心。
穿上了制服,便意味着加入了组织。为了扩大纳粹主义的影响,希特勒拼命扩大法西斯组织,上台仅两年,希特勒就将400万名青年纳入"希特勒青年团",这几乎占了10岁至18岁青少年的一半。然而,对于野心勃勃的帝国青年团组织领导人席拉赫来说,这个数量远远不够,他的目标是要将全体德国青年都为纳粹服务。1936年新年伊始,席拉赫宣布,这一年将是"德国少年队年",年满10周岁的德国儿童,都必须"自愿"地加入少年队。按照每个乡镇的户籍名册,纳粹当局为1926年出生的孩子家长发去了书面通知,要求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报名参加少年队。这一年4月19日,席拉赫通过电台兴奋地宣布,90%的儿童遵从了他的命令,"自愿加入少年队","整个年轻的德国今天是一个由忠诚的誓言连结在一起的骑士团。"当天,在马林堡的普鲁士骑士团的要塞大厅中,席拉赫主持了数百名儿童的入队仪式,孩子们在火把的照耀下,高唱《我们誓死忠于希特勒》。
第二天,作为向希特勒生日的祝贺,全国新入队的少年队员,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宣誓活动,孩子们郑重地举起了右手,用天真稚嫩的嗓音高呼"我宣誓,在希特勒青年团的领导下,恪守我的职责,热爱并忠于元首和我们的旗帜。"这一天午夜,数千名青年,聚集在第三帝国各个地方,举行了加入党卫军的神圣的宣誓仪式。在用古代北欧符号装饰的火炬映照下,身着党卫军制服的青年,举手宣誓:"我向上帝宣誓,我将无条件地服从德意志帝国及其人民的领袖,三军的统帅希特勒。身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我将随时牺牲我的生命,已达成此誓言。"
此后,每一年的这一天,都要举行这样全国性的活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德国青少年,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纳粹党,将自己的一切送上了法西斯的祭坛。直到1945年4月20日,德国的青少年还在为效忠帝国元首宣誓,而这一刻,离这个独C者在柏林废墟下的地堡中自杀仅仅还有10天。
作为1946年纽伦堡法庭审判的重要战犯席拉赫供认说:"我以信仰希特勒并忠于他的思想教育这一代人。……几百万名青年人跟我在一起相信了这一点,他们在国家社会主义中看见了自己的理想,许多人为它而阵亡。是我教育这些青年拥戴一个杀人犯。"其实,作为个人而言,席拉赫自己何尝不是一个纳粹的牺牲品。他的母亲是一个来自费城的富有的美国人,他的父亲是魏玛宫廷剧院的总经理。席拉赫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无忧无虑的自由的教育环境中。他喜欢艺术,爱好音乐,曾经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
17岁那年,当他第一次听到希特勒的讲演时,就被"那声音低沉而沙哑,共鸣如同大提琴。音调显得特别奇特,迫使人不得不听下去"的鼓动所吸引。在《纳粹德国的兴亡》这本书中,罗伯特教授统计,希特勒的一生中,共向3,500万人面对面地做过讲演,至于通过广播听过他演讲的人,更是无计其数。席拉赫与其他追随者一样,就是在听了希特勒演讲之后,成为了他的信徒。于是,在希特勒的欺骗和煽动下,他开始仇恨《凡尔赛和约》,仇恨无能的魏玛共和国,仇恨造成德国战败的"犹太人",仇恨把这个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受人凌辱的"布尔什维克"。他觉得只有眼前这个人"才能拯救德意志民族"。他下决心追随希特勒,真心实意地崇拜他,24岁便成为了"国社党全国青年主席",负责整个德国青年运动。
席拉赫狂热地工作着,他提出"除家庭与学校外,希特勒青年团应从德智体三方面教育德国青年为人民服务并成为人民大众一员。"由此,这个青年纳粹组织成为了除家庭与学校以外的第三个国家认可的"教育载体",成为了向正在成长的一代灌输法西斯主义的国家工具。
他通过组织少年队讲故事、做集体游戏、歌咏比赛;组织女孩子们进行"信仰与美丽"的团体操和健美表演;组织男孩子们野营军训,越野赛跑,十项全能运动;组织全体希特勒青年团员,身穿制服拿着募捐箱,为需要"说明与救助失业者及退休老人"进行募捐和收集衣服与旧物等项活动,把青少年劫持到法西斯这部罪恶的战车上,并死死地抓住他们。而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每一个青年"成为纳粹主义的信徒"。锻炼身体,是因为日耳曼民族"只有成为最强者才能够生存,才能统治其他劣等民族";参加军训,是因为"需要德国青年掌握枪杆子就如同掌握笔杆子一样熟练,在未来的战争中打败一切敌人";参加集体活动,是因为要教育青年"你是微不足道的,人民才是一切",而代表人民的只有帝国元首。
法西斯用各种美好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把一个充满邪恶和仇恨的纳粹主义包装起来,然后利用青年人的质朴、单纯和易于激动,以及为了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意识形态,准备时刻献身的愿望,诱骗了他们,把他们培养成一个虔诚的"元首崇拜者"和"希特勒精神的追随者",把他们变成了政治纵火犯的"忠实的信徒"。用席拉赫自己的话说,就是叫青少年把自己作为祭祀的贡品,"作为希特勒的生日礼物,奉献给元首。"
在《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这本书中,曾参加过冲锋队的维尔纳.哈尼茨施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制服只是属于同一整体的外在标志。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是发过誓的集体。"
三
对于希特勒来说,在他的统治下,不仅所有人要穿上制服,而且思想也必须要穿上制服。任何理论乃至现实都必须服从一种标准,这就是,是否有利于纳粹的统治。无论是报纸、杂志、文艺、电影、戏剧、歌曲、舞蹈、小说、诗歌、美术……所有的传媒手段,也无论是学校、电台、各类艺术协会……所有的文化机构,都必须与纳粹党的宣传方针保持高度一致,无论事实真伪、道理是非,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人民对当局的忠诚,以及对当局所做出决定的正确性百分之百的认同。任何带来疑虑或质疑的信息、观点、言论将一概不予传播。
在一个极权专制的国家里,一切宣传都必须为同一目标服务,所有的宣传工具都要被协调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影响民众,并造成全体人民的思想"一体化"。就像纳粹宣传车上的标语所宣传的:"只要元首下命令,我们就执行!我们全都只说'是'!"而要达到这样的结果,宣传不但要体现在量的方面,更要体现在质的方面。因此,如何使舆论控制和宣传精致化,就成为纳粹主义宣传实施的重点。在这方面赵鑫珊的《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中,有过精彩的描写。"希特勒的广播演讲能使千百万德国人着魔,或情绪激昂,或手舞足蹈。他是一个能自由操纵德国人心理的一个狂妄人物,真是不可思议。"
笔者曾经听过"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军歌"。伴随着雄浑低沉的男声合唱,你可以感受到德意志军队驱使着巨大的钢铁洪流,怀着刚毅而坚定的信念,视死如归地走向战场的气魄。这样的场景,在二战的纪录片中时常可以看到。
在纳粹的宣传下,德国民众热衷于宏大的群众集会,盛装大游行。在这种场合,军乐队演奏的瓦格纳的乐曲更显得激昂雄壮,数不清的"卐"旗迎风飞舞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成千上万的人发出的"HI,希特勒"的呼喊如同山呼海啸,伴随着德国军靴踏出的令人震慑的脚步声,勾画出一幅让人久久难忘"壮丽的图画"。1933年,一位英国记者曾亲眼见识了这样的场面。当他看到,纽伦堡的露天运动场中,6万多名德国男青年,在众目睽睽之下,拿着明晃晃的匕首,高呼着"BLUT AND EHRE"(即"血与荣誉永存"),用以象征德国已经为战争到来做好一切准备时,他不禁感到眩目和震惊。【《纳粹德国的兴亡》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希特勒明白,只有营造出这样的氛围,才能显示人民万众一心的意志,显示群众的创造力与力量,证明渺小的个人只有与伟大的集体目标相一致,才能获得个人在历史中的价值,从而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纳粹的口号"你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人民才是一切。"法西斯正是投合了德国人的这种感情,使德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变成了一个从思想到物质,都处于难以抑制的亢奋状态,时刻准备向世界宣战,时刻准备发动战争,时刻准备报复凌辱过自己的敌人,时刻准备征服"劣等民族"的兵营。假如希特勒不是代表了德国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心理,那么,他决不会获得这样大的权力和支持。
德国的民众不仅要在群众集会上接受法西斯世界观的洗礼,而且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要接受纳粹主义的洗脑。1935年颁发的《教师手册》中规定:数学教学要以"国家政治教育"为己任。在孩子们的书中,数学题是这样表述的:"建设一个精神病医院需要600万马克,建设一所居民住宅需要1.5万马克,请问,600万马克可以建设多少居民住宅?"还有,"一架夜间战斗机能运载1,800颗燃烧弹,若以时速250公里、每秒投掷一枚炸弹的速度飞行,请问,所投炸弹将覆盖多长距离?"纳粹主义就是要用这样的数学题目像孩子们说明,那些"没有生命价值的生命"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多少损失;对那些阻碍第三帝国统治世界的国家应该如何严惩。对此,纳粹德国弗兰哥尼尔省的头目尤利乌斯.斯托莱切洋洋自得地说:"如果在天平两端,一端是所有大学教授的脑子,一端是我们元首的脑子,你们觉得天平会偏向哪一边?"不言而喻,自然是偏向希特勒。在纳粹时期,有将近30%的大学教授,因不满或不堪法西斯的迫害,相继离开了德国。
纳粹的群众活动也极具特色,甚至连锅碗杯盘都成为纳粹的宣传工具。从1933年10月起,希特勒搞了一个"同喝一锅汤"的活动。每年10月第一个周日,全体德国人都要到街上去喝大锅汤,每个喝汤的人都必须"自愿支付50芬尼"的零钱,从元首到普通人都一样。喝汤捐献的钱,交给政府去为失业者和无助的老人寒冬赈济。希特勒虽然吃素,但也要装装样子,与民同乐,一起喝大锅汤。喝汤的现场热闹非常,彩旗飘舞,军乐阵阵,大街上挂着大字横幅:"同吃一锅汤"。街上摆满长条桌,每个喝汤的人,都借此来证明自己的思想是与纳粹党保持一致的,与帝国元首是同心相连的。
纳粹就是利用了人民的善良和信任,对全世界进行了一场战争赌博,而赌注就是他们口口声声说为之服务的德国人民。其实,希特勒的追随者也清楚失败的结果,纳粹元帅戈林就曾悲哀地表示:"如果战争失败,希望上帝能帮助我们。"在这场巨大的赌博中,希特勒通过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将镇压之手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用Z制和独C,颠覆了正义与法治;用谎言与欺骗,替代了人民群众的自由与民主;用纳粹的话语权剥夺了社会舆论的公开性。
在纳粹德国,所有时事新闻的来源都被一个唯一的控制者有效地掌握,只有它高高在上,权威地向人民说,可以这样,或是不可以那样。信息来源的唯一性,就使得希特勒的宣传家有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塑造人们的思想。这是因为,即使是最明智的和最独立的人民,如果他们被长期地与其它一切信息来源相互隔绝的话,他们也会变得愚钝和盲从。
在希特勒看来,要使大多数人失去独立思考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在大多数人失去独立思考的同时,必须让仍旧保留着怀疑和批判的倾向的少数人保持沉默。否则,就无法达到让全体人民真正遵从统治者意志的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方面,必须让人民相信不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而且连所选择的手段也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还必须让人们相信,他们所追求的无比崇高而伟大的目标和手段正在遭受一小撮人的诋毁与破坏。只有彻底批判、打击、Z压、消灭这一小撮革命的叛徒、人民的异类,才有可能实现统治者提出的目标。一句话,J权Z制主义统治者提出的计划与目标,是神圣的,不容怀疑,更不容批评。一切对于这个目的与手段的公开批评,或者甚至是表示怀疑都必须禁止,因为它们容易削弱人民对纳粹党的信任与支持。正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宣扬的,"权力的武器是恐怖,是针对个体和群体的肉体的恐怖。只有当持不同政见的反对者遭受到这种恐怖打击之后,被击败的反对者们,才会将对未来的任何抵抗丧失信心。"
1933年,希特勒就任总理,尽管当时需要着手解决和处理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等各类政务堆积如山,不胜其数,但他却将此搁置其后,上任仅仅6个星期,便立即着手成立所谓"帝国民众启蒙部",任命了臭名昭著的戈培尔为部长以加强对德国人民的思想控制。4天之后,希特勒公布了第一批德国艺术家的黑名单,宣布他们是"被取消国籍"、"不受法律保护"的人。对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精英的Z压和打击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力度之大,叫人瞠目结舌。
希特勒深知"文学艺术作品对德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希特勒和戈培尔策划的第一刀就是先砍向德国的艺术家。正在访美的著名画家G.格罗茨(GeorgeGrosz 1893—1959)因其作品特别是漫画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做出过尖锐深刻的批判, 而被纳粹分子称为"头号文化布尔什维克",马上就被剥夺了公民权。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也被查封关闭。"包豪斯"是德国著名设计师和建筑学专家格罗庀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所创建,它包罗了所有艺术发展方向,并且造就了许多知名的艺术家。但这一切为纳粹所不容忍,认为包豪斯是"布尔什维克的颠覆的细菌细胞"而遭到取缔。与此同时,著名画家M.利伯曼(时年88岁)和K.珂勒惠支(时年66岁)、P.克利、M.贝克曼、O.迪克斯以及O.施莱默,均被剥夺了在艺术院校执教的权利。不久,纳粹当局又公布了第二批、第三批…..到1936年底,共公布了7批名单,共有300位文化名人流亡海外。其中不乏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小说家托马斯.曼,被誉为戏剧创作之王的布莱希特,现代派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希特勒对文化的心态,完全可以借用纳粹高官话私下的表达来形容,"当一听到'文化'这个词儿,我就想立刻拔出手枪。"
不仅文学艺术界的学者遭受到希特勒的迫害打击,甚至连物理、化学、数学、地质这类在一般人眼中不会受政治形势影响的自然科学界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也无一例外。像著名的科学家A.爱因斯坦,不仅自己的银行账号被纳粹查封,而且党卫军还以"窝藏共产主义者的武器"为由,搜查其住所,当众焚毁其关于相对论的通俗读物。
据统计,从1933年至1944年,共有104,098位德国和奥地利人流亡美国,其中有数百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1,500位艺术家,以及专门从事文化方面报导的知名新闻工作者。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约有13%的德国生物学家被解雇,约有四分之三移民国外。要不是德国爆发了微粒子病,甚至连K.V弗里施也难逃一劫。K.V弗里施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蜜蜂语言"的动物学家。由于纳粹怀疑他的外祖母是"非雅利安人",因此便在慕尼黑大学对他开展人身攻击,进行迫害。由于1941年德国爆发了微粒子病,即由蜜蜂之间流传的疾病,导致数十万只蜜蜂群体死亡,严重地影响了当年德国的水果产量,并使农业生态紊乱。第三帝国无计可施,为了自身的生存,只好停止对弗里施的迫害,让他解决这个难题。
在希特勒眼里,"群众是守旧和懒惰的,他们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思考"。既然如此,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想法,是需要被灌输、被引导、被宣传、被塑造,才能正确的加以表达。那么,谁能完成这种灌输、引导、宣传、塑造的任务呢?只有少数纳粹精英才能堪此大任。既然大多数人的理想和观念是在法西斯控制下的环境中形成,所以就必须依靠这些精英,有意识地用各种手段把人民的思想穿上由统治者和少数知识精英"缝制好的制服",转变到希特勒认为是正确的方面去。而一旦人民的思想穿上了制服,也就丧失了思考的权力与能力,成为了《国际歌》中所说的囚禁在"思想牢笼"中的"饥寒交迫的奴隶"。
思想穿上制服的悲剧在于:它把理性的权威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以毁灭理性而告终;同时,在权威的压迫下,将人的地位渺小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其实,人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地位与财富,而在于他的思想。因此,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赵刚:《独立作家》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随笔》《书屋》《经济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读者.原创》《杂文月刊》《南风窗》《散文》等报刊,并且在《中国经济时报》开设专栏。
独立作家
投稿信箱:tanys1980@yeah.net 自由写作精神,无所顾忌。长按以下二维码即可赞赏,谢谢!
前车之鉴,是为了警示后人!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