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台灣即將舉辦總統副總統和立法院換屆選舉。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了三場候選人政見發表會,各大媒體聯合,舉辦兩次總統候選人辯論。左起宋楚瑜、朱立伦、蔡英文 |
此文面世時,投票大概要開始了。筆者衷心期望社運積累的動能,不要都被認同政治吸納一空,在新總統當選之後,仍能有效監督。
聚焦「經濟」與「教育」等議題
台灣民眾將於一月十六日投票選舉下一屆總統副總統和立法委員。為防止不當影響選民意願,按規定選前十天不得發佈民調。在此之前,各種民調雖然不盡相同,但三位總統候選人中,民進黨蔡英文支持度始終在四成浮動,遙遙領先於各占二成以下的國民黨朱立倫和親民黨宋楚瑜。蔡英文當選幾成定局。這一趨勢也反映在大選辯論會和政見發表會上。人們很快發現,從十二月底開始的這些場合中,朱立倫都著重在攻擊蔡英文,姿態已像在野黨;宋楚瑜念念不忘提醒選民他是「三號」,抱怨兩大黨一直排擠他;而蔡英文則在與朱立倫唇槍舌劍攻防之餘,時不時呼籲選民幫助在野諸黨實現立委席次過半,儼然總統席位已屬無虞。
大選辯論由九家媒體共同主辦,其中Google和沃草兩家新媒體,擔綱收集網絡聯署提問,經抽籤選定,在辯論會特定時段向候選人質詢。結果顯示,民眾最關注的是「經濟」與「教育」等議題。對比太陽花之後一年多時間裡,台灣曾持續激盪於未來的政治方向,如今民眾注意力回歸經濟,可以說也是國民黨大勢已去的徵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候選人激烈辯論經濟議題,但各方聲稱的政策理念差異對選情卻並沒有顯著影響,即,選民既定立場與辯論的實質內容有相當脫節。這現象帶出的問題值得深思,而且,很可能將會影響台灣民主政治的長遠發展。
認同政治2.0
實際上,經濟問題在這次大選中的關注度,只是在最近數週才顯著上昇。數月前,在國民黨尚未「換柱」的八月份,蔡英文開始提出各項當政主張。首先是包括國會改革和轉型正義等方面針對馬英九「執政亂象」的「五大改革」,然後是推動社會住宅、食品安全、「年金永續」等內容的「五大社會安定計劃」,其後並在十月份提出五大策略性產業帶動轉型的經濟方案。這個從政治到社會到經濟的順序,是太陽花運動以來社會反響的基本模式,即,要求政治改革和社會公正的呼聲遠遠高於對經濟不景氣的不滿。這種狀況特別凸顯在青年世代的態度上。雖然就業難、薪資低、住房難等問題一直沒有從輿論中消失,但台灣青年在過去一兩年裡最突出的變化,是他們高漲的政治熱情和積極參政議政的意願。整個社會都感受到了他們帶來的衝擊。
青年世代關注的社會和政治,雖然未必侷限在本地,但毫無疑問是以台灣為根基為中心,以致學者們開始討論年輕人「天然獨」的現象。年輕人的台灣認同,站在民主化二十多年來追求台灣內部族群平等和社會公正的高階上,不需要借助割裂社群的省籍衝突,也很少受到中華民國「憲法一中」的心理壓迫。他們得以要求深化民主,將選舉時一人一票的權利,擴展到參與決策等日常政治生活的各個範圍。而且,民主化越深入,他們視為自然的台灣認同也越穩固。他們並不糾結於台海統獨議題,但卻無法接受馬英九政府那些不經論證就要與中國大陸進行的種種「整合」。在這個台灣認同的新形態新變化面前,過去數年裡一味傾中的國民黨完全失於應對,無論是「九二共識」還是「馬習會」,都無法改變其頹勢。
這個認同2.0成為蔡英文選戰持續領先的重要底色之一。投票在即,國民黨最後一次公開民調,數據在各民調中是唯一一份大幅縮小了蔡和朱立倫之間差距的。雖然有學者論證2012年大選作弊的說法證據不足,但蔡英文已經號召民眾,到全台一萬多投票所義務監票,而且已得到熱情反響,可以說,認同底色在其中起了不小作用。如無意外,蔡英文將成為華人社會第一位女總統,已是普遍接受的假定,也是政改議題退後、經濟議題上昇的一個原因。
只有民主還不夠
台灣新形態認同政治的正面意義和潛在能量不容小覰,其弱點也需引起重視。「一葉障目不見其餘」是認同政治實踐中最常見的弊病,單純數人頭的民主機制不足以遏制其蔓延,必須要有開放、獨立、保護少數、思想自由和理性交鋒併行。生機勃勃的青年世代,不應在這方面表現懶散。這次大選造勢,包括有重磅反制國民黨的宣傳。「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是最熱門的口號之一。問題在於,乘勝追擊的人們是否也在問自己:國民黨倒了,台灣一定會好嗎?從幾場大選辯論會和政見發表會的反響來看,這樣發問的人數,仍然極為稀少。例如,四年前大選辯論會邀請社運團體代表提問的環節,這次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網絡聯署,以人數多寡決定提問機會,少數的聲音易被淹沒。又如,今次立法院改選,參選人數及所代表政黨數,都創下歷史紀錄。臨近投票日,有學者於報刊撰文,公開呼籲選民採行「棄保」,放棄理念,擱置小黨,集中票源,力爭非國民黨籍立委能夠過半。這類可能長遠傷害台灣民主的想法,由於各黨候選人避而不談,尚未看到回應和批評。
認同氣氛下,理念辨析被壓抑,在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中有突出表現。近期經濟議題上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朱立倫和宋楚瑜都將其作為主攻方向。宋楚瑜聲稱當選後他的經濟政策將會使台灣在四年內超過新加坡、趕上南韓,這樣不切實際的許諾,只說明他瞭解自己並沒有當選可能。但同樣提出中小企業困境,宋楚瑜有提出大致分析和幫助他們拓展空間的具體對策,而蔡英文則在感性敘事之外,堅持由政府主導策略性產業創新轉型,答疑時並說明她假定中小企業可以在精密儀器和軍工企業帶動下成長,不但與小民百姓實際經營狀況有距離,而且仍是以投資大項目為龍頭的保守思路。
蔡英文保守的經濟視野還表現在和朱立倫辯論基本工資時。朱立倫承諾,將在四年內調漲基本工資達到月薪三萬台幣,並提出必須改變思維,以增長勞工薪資促進經濟成長。朱這樣提,其實是出於選情難以翻轉。國民黨「拼經濟」從來都靠大財團和地產金融資本,即使吸引投資的政策,也從沒有將提供就業機會作為評估標準,這次忽然左翼基進,顯然是要給蔡英文壓力。蔡對此不屑一顧,堅持「創新、就業、提薪」的進路;還反諷說,若薪資成長能夠救經濟,朱都可以拿諾貝爾獎了。之後,兩人不但繼續互攻,還各自吹噓兩黨執政時調漲薪資的業績,似乎台灣實質工資十幾年來並沒有不昇反降,勞工還要對兩大黨感恩戴德了。
這篇小文面世時,投票大概要開始了。筆者無意影響選情,但衷心期望社運積累的動能,不要都被認同政治吸納一空,在新總統當選之後,仍能有效監督。
——原载《动向》2016年1-2月号合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