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星期四

杜耀明:溝通無助解決兩岸矛盾 實力競賽主導未來關係

杜耀明 RFA 20240801


國際議會組織「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 年度會議剛在台灣舉行,議題包括台海安全問題,惹來親國民黨媒體批評,敬告民進黨政府不能不顧台灣民眾安危,淪為中美對壘大棋盤中的反中棋子。

這類言論敢於怪責政府以言行刺激北京,損害兩岸關係,卻不敢批評北京以軍事行動侵擾台灣,冒犯台海安全,其實並不新鮮,今次不外舊調重彈,但卻一直考驗台灣人的民智。例如有批評斥責民進黨政府「拉攏國際反中勢力」、「附和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不安」、「把台灣當作代理人戰爭的舞台」等等,既不符事實,邏輯也不通。

無疑,IPAC 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因為該會有超過250位成員,分別來自39個國家及歐盟的跨黨派國會議員,他們對中國崛起之後在不同地域的擴張政策甚多批評,故此成立此組織,加強關注並改革各國對華政策。年度會議的結果,更可以通過成員帶回國會討論,影響政府政策,因此北京視此為不友善組織,甚至勸阻個別成員不要參與今次會議。

不過,說台灣被利用,成為歐美對抗北京的代理人,卻又說台灣「拉攏」國際返中勢力,未免是反智得很。「拉攏」指串連、籠絡、組織,是積極主動的尋求,而台灣淪為「代理人戰爭的舞台」,只為他人作嫁衣裳,卻要承擔巨大風險,不是被騙也是被動的接受。換言之,在國民黨傳媒眼中,今次台灣會議是主動又被動、情願又不情願的結果,究竟想表達些甚麼,只有批評者自己明白。

對台文攻武嚇 難解兩岸矛盾

更大的問題在於指責不符實情。指台灣當局「附和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不安」,意思是台灣從來對中國沒有不安,只是不問究竟因由,跟從其他國家的意見而已。那豈非說,近年來北京對台灣文攻武嚇,再加經濟脅迫、黑客襲擊、限制台灣國際參與等等,都不該當一回事,又或者批評者異常強大,或者對生活完全無感,所以對這些國家級侵擾沒有感到不安?

再如台灣變成「代理人戰爭的舞台」,言下之意,兩岸本無事,是台灣庸人自擾,自找麻煩,充當反中國家的馬前卒。但事實是過去一年,大陸針對台灣,在其周邊海域進行超過250次如登陸作戰、模擬封鎖等軍事演習,解放軍的軍艦和飛機也不請自來,超過1200次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台灣面對來自大陸的軍事威脅,比起歐美日等國家不知嚴重幾多倍。若說是一場「代理人戰爭」,不知是台灣代理歐美各國,還是歐美各國代理台灣?

也有批評者看到,台灣與歐美國家以至IPAC 是基於共同的看法和目標,特別是大陸對他們的威脅,才會聯群結隊,團結起來對抗中國。因此他們批評台灣政府的重點,不在於台灣被利用或自招麻煩,而是不該以言行挑釁,否則激怒北京,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維護台海和平的辦法,不在於對抗,更在於「兩岸交流」、「善意累積」等等。

不過,相信誠意和溝通可以解決兩岸矛盾,只是迴避問題,因為矛盾涉及根本無法解決的原則衝突:一方面北京不會放棄統一,也限於以中共一黨專政下「一國兩制」的模式,將台灣收歸麾下,但另一方面台灣飽歷獨裁統治,才走上民主憲政路28年,台灣人又怎會接受香港的同一命運,只能享有北京給予也可收回的自由?

北京為武統作準備 台灣以實力抵抗實力

北京又怎會看不到「和平統一」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但仍要按「一國兩制」統治台灣的話,只剩下恃強凌弱一途。因此有就不難理解,大陸長年壓縮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並且不斷擴充軍備,為武統作準備,同時運用台灣言論自由的環境進行認知戰,加上統戰網絡深耕細作,從內部改變台灣。

面對大陸軟硬兼施,蔡英文執政八年,同樣着力加強整體實力,化被動為主動,以扭轉兩岸關係的劣勢。例如降低對大陸的經濟依賴、突破外交孤立、與民主國家的加強夥伴關係、增加國防實力、尋求美國售賣武器及軍事援助,從而提升軍事力量及國際支持,以實力抵抗實力,加上不挑釁大陸,以換取兩岸和平。

很明顯,台灣人不會接受「一國兩制」,北京也知道台灣不會接受,卻又不會讓步,而台灣也知道北京不會讓步。雙方以實力競賽為主,所以加深溝通接觸的作用,也就限於避免誤會而引發衝突。若台灣還需要單方面自設活動限制,以免刺激北京才能溝通,例如對外不結盟對內減慢軍備速度,兩岸溝通說來好聽,卻是叫台灣自斷一臂的惡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