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星期三

程翔:三中全會再一次提醒國民 習近平過去12年「劣跡斑斑」

程翔 RFA 【洞察國情】20240717


三中全會召開前後,《人民日報》連發了多篇文章歌頌習近平所謂的「政績」,實際是「劣跡斑斑」,展示的是他「失敗的爛攤子」。例如報章特別吹捧習近平親自謀劃、被稱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投資數以千億元(人民幣),稱之為習近平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地標」。但7年過去卻是瀕臨爛尾收場。

雄安大計製造了洪水大患

更令人氣憤是,去年杜蘇芮颱風來襲,河北涿州一帶出現「千年難遇」的洪災,死傷慘不忍睹,主因正是官方為力保所謂的「千年大計」,竟把本應流向雄安白洋澱的洪水,提前開閘導入涿州所致。

疫情在國際社會曝露了中國禍害

再說說「武漢肺炎」疫情。黨媒稱「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戰勝了疫情」。惟不少國際專家認為中國才是疫情肆虐全球的罪魁禍首,包括最近美國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中國及新冠疫情無黨派委員會」發表報告,將新冠疫情的爆發歸咎於中國政府,強調現有證據強烈支援新冠病毒「很有可能源於中國武漢的一次研究相關事件」。而中國在疫情中不斷隱瞞實況,加上強行「清零」政策令民不聊生,何以談得上是習的「政績」。

習近平的經濟、外交政策一敗塗地

在經濟方面,更不用說是每況愈下。中國GDP增長率從以前高峰時的雙位數、到後來的「保八」,再到最近只達5%,這個增長率在西方來說可能令人豔羨,但根據國內經濟學家的說法,在中國的特定環境下,5%是起碼必須達到的增長率,否則無法保證充分就業。所以在中國5%的增長率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0%,這從中國大學生和其他年青人失業率高達20%就可以看出(由於數字太驚人,統計局後來索性不公佈青年失業率)。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這幾年的GDP增長率應該是接近0%。

至於外交狀況更差,北約國家最近在華盛頓舉行峰會,明確指出中共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決定性促成者」(decisive enabler),充份反映出西方對中國導致俄羅斯侵烏克蘭戰爭長時間延續下去的不滿。與此同時,亞洲幾個國家也加入簽署北約華盛頓峰會宣言,這是前所未有的,說明歐亞多國都感受到中國潛在的威脅,這都是習近平的反西方民族主義政策有以致之。他的「戰狼」外交,更是處處樹敵,導致西方對華採取孤立制裁政策,令中國經濟大受打擊。所以我認為,習近平的表現可說是一敗塗地,黨媒的吹捧簡直是自欺欺人。

習近平違背了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

鄧小平1978年的三中全會,的而且確扭轉中國方向,告別計劃經濟,擁抱市場經濟,故這是一個真正方向性的改變,才帶來往後40年的中國經濟榮景。而看看習近平的三中全會,在開會前《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文章,提到「改革不是改變方向」,就說明今次的改革是全無內容可言無。

鄧小平的三中全會改變國家方向,除了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外,亦由「黨牢牢控制一切」,到「黨政分開、政企分開」,這樣才可以發揮政府的功能和強化企業的角色,使經濟能夠活絡起來。所以如果沒有鄧小平的方向性的改變,就沒有後來的40年。

習近平回到毛澤東時代的管治模式

但習近平的改革,卻是強調黨管一切,回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狀態,想恢復毛澤東時代的集體經濟模式,管到中國經濟奄奄一息。習近平在三中全會前不久,就通過「加強農村集體經濟決議」,而這種模式已在1978年後的農村改革中被改掉了,現在又重拾起來,特別是全面恢復「供銷合作社」這種配給年代的經濟組織,這都反映習一步步走回被鄧小平所廢棄的道路。我不知道這種改革能改出甚麼結果來。

改革不是改變方向,就看不到有何改革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當中共提改革時,一定是內部出現大問題,故提改革來舒緩危機,以歷史經驗,中共不到困境,正常是不會提「改革」的。而這困境,我相信是經濟(增長)放慢,由雙位數、「保八」,到最近達5%變相是零增長,而且中央和地方財政很有問題,他有如此大困境故提出改革來帶來新希望。但當我看到它提出「黨管一切」、「改革不是改變方向」,我就看不到有何改革。

習近平早前在山東開座談會期間問,為何中國的獨角獸企業(內地把資產在20億元以上,但沒有上市集資的民營企業稱為「獨角獸」企業)減少了那麼多,那裡有些人就大膽回應指,當獨角獸企業強盛時,黨就會感受到它對黨的威脅,就會怕其影響力會凌駕於黨,於是就會想方設法把它控制住,而最佳辦法就是分解它。他們就以馬雲作例子,當企業坐大就會很大影響力,馬雲批評中國經濟政策,就被視為挑戰黨的權威,結果馬雲一手創立的集團被分拆,這導致中國獨角獸企業少了那麼多。事實上,在這情況下,又有多少民企願意發展成獨角獸企業呢?

習近平提「食洋不化」,反映他很不自信

黨媒在《求是》雜誌刊文,引述習近平批評人們「食洋不化」,認為應該有「四個自信」,還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他認為自己很厲害,認為已經「東升西降」。他完全看不到,中國之所以有四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完全是因為鄧小平自覺接受以美國為主導的戰後國際政治秩序,自覺地融入資本主義體系,因而獲得自己的發展空間。計劃經濟早已被蘇聯、東歐、與及中國自身經驗上證實為失敗,為何他還是執迷不悟,相信走回計劃經濟可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出路呢?.唯一原因是,習近平認為走市場經濟道路會導致黨失去執政權。在中共的潛意識裡,這憂慮是很根深柢固。

我記得在在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後,內地有很多人說「改革會亡黨,不改革會亡國」。即是說,如果改革,國家走向開放自由,但追求權力集中的黨就無法生存;如果不改革,黨雖然可以維持其「一黨專政」的制度,但中國就會持續衰敗,有可能被開除「球籍」,即在地球上消失。

「改革就亡黨,不改革就亡國」

而「改革就亡黨,不改革就亡國」的想法,一直存在共產黨心中,當改革令市場力量達到相當大時,必然出現一種反市場力量來保住黨權。習不斷提出四個自信、食洋不化、中國式的道路,就是在想找出一個辦法既發展經濟又能保住黨的執政權,但此辦法行不行得通,我相信大家從蘇聯解體可以看得清楚,一黨專政的特權與國運不可並存。雖然我不知今次三中全會,有何內容,但從過去習近平執政的經驗告訴我們,對這次會議存太高期望是不切實際的。

中國改革開放才造就了香港經濟起飛

至於三中全會對香港人切身利益的影響,其實相當密切,因為中共三中全會定下未來中國5至10年的走向,這直接主導了香港未來命運。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主張「對外開放」,鼓勵「市場經濟」。當時香港處於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和大陸之間聯繫並不密切,鄧小平的政策得人心,並為香港打開了大陸市場,增強港人對本地及中國的信心,積極投入中國「四個現化」的建設,令大批港資流入深圳,北上設廠,我敢說當時深圳有8成投資是來自香港。

到回歸初期,香港頗能體現「一國兩制」,在中共延續鄧小平全面「對外開放」下,確立香港成為國際與大陸的「獨特而重要的」視窗,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資本來源更廣,造就過去數十年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急速起飛。

習近平反西方思維令香港難以發展經濟

不過,習近平所謂的「大改革」,卻是「大倒退」,加上現時香港在政治領域與大陸「一體化」、「一國化」,肯定影響香港的未來。習式「三中全會」是在很強烈的反西方思潮下召開的,他提出「食洋不化」,可看出其反西方的情緒很大。

香港是靠與國際社會廣泛聯繫,來維持自身國際城市地位和經濟增長。如果習近平推行反西方的「現代化」,你認為香港會有運行麼?本來就因習近平反西方的態度,已令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國安法》使香港在政治領域徹底大陸化,更被大陸人譏笑為遺址。大陸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香港。 當她的政策正確的時候,會帶動香港,就如鄧小平改革開放時期;當她的政策錯誤時,會拖累香港。若是還是如此強調反西方發展戰略,我看不到西方還有甚麼理由來香港投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