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星期二

范卫平:我知道的“王、张、江、姚”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是文革时期的风云人物,但和年轻人聊天,讲到"四人邦"时,他们大多数都不知道,一脸的茫然。

         王洪文当过农民,参过军,转业后又到工厂当过保全工,保卫科干事。文革初期在上海造反,当上了"工总司"的司令。

        1973年的中共十大,毛主席向大家介绍,说王洪文当过工、农、兵,又坚定地造反,提名他当中共中央副主席,获得通过。

        文革开始的1966年,我15岁,但已十分关注上海的文革经过。


        当时我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读书,我们学校是上海市红卫兵的发起者,母亲借调到上海市委接待站工作,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和造反派。父亲是市委、市人委指定的负责处理造反派,红卫兵问题的负责人,协助李干成、石英两位副市长。

         1967年8月4日。上海由王洪文担任总指挥,调动10万人砸了上柴"联司",我们学校的两派人马也被市革会派来的4部解放牌卡车装去参加了这一行动,据说市革会正在号召两派联合,要求我校两派在共同的对敌斗争中"联合起来"。这是王洪文唯一的和我有关联的事件。

         大约在74年底左右,父亲在被关押、审查7年以后,下放到徐家汇的上无四厂劳动,那时候毛主席关注法家、儒家,古典。父亲因文革前十年负责起草市政府工作报告,算有点文化,也参加了注释"战国策"等古典。

        一天,上无四厂的车间支部书记叫父亲给工人们讲解古文,讲完之后。支部书记带头热烈鼓掌,支部书记是位女同志。面相和善,待人也亲切热情。几次讲课之后,一天有人告诉父亲,当心一点,这位支部书记是"通天"的,于是父亲在一次下班之后,跟着在这位女书记的后面,看到她走进了"爱棠"大院,明白了她就是王洪文的夫人崔根娣。

        张春桥的家在50年代曾和我们住一个大院,他家住34号,我们家在38号,他们夫妻及4个子女都认识。

         1954年,张春桥调人民日报任副总编,行李都已打好。正好柯庆施调来上海主政,身边缺少得力的笔杆子,就让张春桥留下来,不久让他担任市委文艺工作部长,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

         58年。他写"论批判资产阶级法权",要父亲写文章呼应,被父亲拒绝,因观点不同。62年,张春桥爱人李文静拟提拔为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在市委常委会上讨论,主持会议的陈丕显问列席会议的父亲什么意见,父亲看了面前关于文静被捕叛变的材料,说一般历史上有叛变行为的人是不宜提拔的,于是文静提拔的事没有通过。

        文静曾经要父亲请她吃饭,说你的工作油水足,应该请我吃饭,父亲本不想请,宋季文副市长劝父亲,这个女人不能得罪,否则她回去和张春桥讲,张春桥又是柯庆施的红人,你吃不了兜着走。于是父亲在市人委的小歺厅请她吃了一顿便饭。

        文革开始后,张春桥当上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成了上海的一把手,李文静被派到市人委办公厅来,指挥造反派夺了父亲的权,从"一月风暴"开始,父亲被打倒、隔离审查达8一9年。

        江青父亲是不熟悉的。但知道这个人,碍于毛主席的原因,谁也不能得罪她,曹荻秋市长知道她来了,就和父亲说,"女客人"又来了,她主要是来找柯庆施和张春桥的,其他领导看到她都敬而远之。父亲曾经在上海大厦乘电梯时碰到她几次,但都没有说话。

         姚文元文革前职务很低,是因为写了"评海瑞罢官"才出名的。

         五、六十年代,曹荻秋市长号召市里的干部都要每周去农村、工厂蹲点和劳动。当时几个副市长都是周四到郊区农村劳动。父亲也曾陪过荣毅仁、金仲华、赵祖康几位民主党派副市长参加劳动。

        曾经有一个阶段,父亲每周到五里桥街道蹲点,街道党委书记是姚文元的爱人金瑛。金瑛看到父亲十分恭敬,一口一个范主任。

        几年以后,文革开始了,姚文元成了中央文革的组员,上海的二把手,金瑛再见到父亲时就完全变了脸。

        最初上海拟到中央文革工作的是张春桥和杨永直(市委宣传部长),后来张春桥不同意杨永直去,坚持要姚文元,使姚文元成了中央领导人,最终又跌进了地狱。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