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星期一

王丹:普京与习近平同床异梦

王丹 RFA 20240617

WhatsApp Image 2024-04-18 at 11.21.12 PM.jpeg各位听众你们好,我是王丹。5月16日至17日,应习近平的邀请,普京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访问期间普京参与了一系列行程,包含与习近平发布两国联合声明,赴哈尔滨出席第八届中俄博览会,参加"中俄文化年开幕式",与哈工大学生交流等等,看起来与中方互动热络。外交部在记者会上也宣称,中俄两国元首都把彼此国家当做自己新任期出访的首站,充分体现了两国元首的高度互信和密切互动。密切互动是不假,因为据统计,2013年习近平上台以来,迄今已和普京会面达40余次。但普京和习近平真的"高度互信"吗?换句话说,俄罗斯真的相信中共吗?我认为,中国和俄国之间不可能有真正彼此信任的同盟关系,理由有三。

第一,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并没有真的想和西方全面为敌。2021年开始,中国提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没有禁区,没有上限"。一年之后,俄乌战争爆发前三周,普京前往北京参加冬奥会开幕式,与习近平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再次写到,中俄两国"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没有禁区"。这种友谊看似无上限,但由于中国不愿意真的得罪西方,所以中方尽管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但在公开场合始终宣称中立,主要论调以批判对俄罗斯的制裁为主。同时到目前为止遵守了美国的告诫,没有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和弹药。6月13日的G7峰会上,泽连斯基也表示习近平在电话中向他承诺,不会向俄罗斯出售任何武器,这表明习近平对普京的支持依然是有保留的。另外,今年四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向中国发出警告,要求中国不要再向俄罗斯提供制造武器的相关工业技术,包括芯片和发动机等,不然美国将考虑对中国金融机构实施制裁。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忍耐度越来越低,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还能持续多久,非常值得怀疑。

第二,从价值观上来说,俄罗斯历史上长期拥有"弥赛亚情结",认为俄罗斯是上帝选中的民族,肩负特殊的伟大使命。这种优越感导致俄罗斯在外交上一贯以全球性大国自居,绝不甘于做别国的藩属,民众也偏好外交风格强硬的领导人。但俄乌战争中普京严重依赖中国输血,两国的地位已经不再平等,长此以往,俄罗斯很可能沦为中国的附庸。另外,俄罗斯的种族主义根深蒂固,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到疫情期间俄罗斯警察大举搜捕当地华人,历史上屠杀和歧视亚洲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民众,都绝不会容忍俄罗斯听命于中国,成为大号朝鲜。总而言之,中俄两个大国不可能长期和平共处,同盟关系也不可能长期维系。

第三,俄罗斯与西方交恶,将导致其原本的国际势力范围被中国逐渐蚕食。比如中东地区传统上属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但俄乌战争迫使普京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了乌克兰,使得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衰减。于是中国趁虚而入,借机扩大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去年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宣布恢复外交关系,今年四月哈马斯和法塔赫在北京举行会谈,都表明中国正积极介入中东事务。这对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是严重的破坏,普京不可能完全放弃国际影响力去迎合习近平,这种不满是两国关系的潜在危机源头之一。总之,普京和习近平看似亲如手足,但其实各有盘算,两国同盟关系能维持多久,实在难说。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王丹为您做的评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