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表收縮」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學界最時髦的概念。據發明這個概念的日本經濟學者辜朝明說,他現在受到不少中國經濟學者的追捧,有人告訴他,竟有近半數學經濟的研究生拿這個概念做論文。為甚麼會這樣?這個概念是否適用於理解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未來大勢?有文章認為,中國的現實並不符合「資產負債表收縮」的定義,即企業把還債作為高於盈利的目標,從而導致了整個宏觀經濟失去增長動力。中國的居民確實存在把還債置於消費,甚至是人口再生產之上的行為,從而帶來消費需求乃至住房、教育需求將長期不足的大問題。我的看法是,這個反駁其實是有問題的。中國的國有企業有可能還在擴張資產,但私有企業的資產在萎縮恐怕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把人民幣貶值考慮進去,中國資產負債表的總趨勢,很可能是衰退或收縮。正因為很多人都感覺到了這一點,辜朝明的概念才引起了如此多的關注。
真正的問題是,日本「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那一段經驗和教訓,對中國應對今天的經濟危機,有多大借鑑意義?辜朝明強調日中國情差別很大,全球經濟的時代和產業背景也非常不同,也就是說,很難有太大的借鑑意義。那為甚麼中國的經濟學者對這個概念如此熱心呢?我的理解是,西方教科書上的宏觀經濟學,已經回答不了許多來自現實的挑戰,而辜朝明發明這個概念,就是為了理解和破解當年日本經濟危機的特殊挑戰。這個概念背後有這樣一個判斷,那就是當年日本的決策者沒有及時激勵日本企業擴張投資並推動重大創新,是一個重大失誤。
那麼,把「資產負債表收縮」這個概念引入中國的宏觀經濟分析,有任何現實的政策意義嗎?從宏觀經濟現象層面,當下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有兩點相似,一個就是人所共知的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另一個就是當年日本比較避諱的問題:產業發展受到美國打壓。當然,當年美國打壓日本產業的背景與今天限制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理由和性質是很不同的,因為日本不可能與美國開戰。那麼,中國是否可以從日本的教訓中找到辦法,避免「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長期負面效應呢?
我相信許多人對此都不抱幻想,因為當年的日本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家,有穩定的民主政治秩序、司法和社會秩序,而中國距此還有很大的距離。儘管如此,中國的御用經濟學家們,還是認為可以從當年的日本經驗得到啟發,防止「資產負債表急劇收縮」帶來的災難後果。為此,他們提出了兩個政策思路,一個就是解除房產限購,一個就是搞中國版的「量化寬鬆」,逼國有大銀行向地方融資平台發放巨額的長期低息貸款。
目前這兩個政策都在局部試行中,但顯然包含著巨大的長期風險。與當年的日本相比,目前中國的風險來自於其規模巨大的資本和人才的外逃衝動。中國資產負債表所包含的巨大泡沫,源於一個由超大國家主持的龐氏騙局,這個真相人人皆知,而當年的日本並沒有這個問題。不過,從更長遠的視角看,中國發生大規模的資本和人才外逃,最終未必是壞事。因為這個發展為中國未來的變革,可能會創造一個過去改朝換代所沒有的外部條件,反而成為最積極的中國特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