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拗十多年,中美終於就中概股審計問題達成協議,避免在紐約交易的約 9,400 億美元中概股強制退市。不過協議關鍵是執行細節,一方面美方處處擺出強硬姿態,而今次審計選址在香港,但這個金融中心已非昔日的中立場地,在《國安法》紅線處處下,甚至比內地更難處理涉及敏感的國安資料,恐協議最終都會拉倒。
時間回到2013年。
其時中美雙方的監管機構在經過幾輪談判後,終於達成了《執法合作諒解備忘錄》,建立了一個機制,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可以要求中國監管部門搜集中概股的審計記錄。之後經過三年商討,期間雖然波折重重,但中美雙方終於就中概股審計底稿達成了《試點檢查合作備忘錄》,並在2016-2017年試行了試點檢查方案。
但結果卻令人相當失望——PCAOB在內地進行的試點檢查,最終仍無法及時獲得相關文件和證詞,以便其檢查員能夠正常開展工作。原因正是中國官員隱瞞了信息,並給予PCAOB經刪改編輯後的審計文件。協議最終拉倒。
結果中概股出現集體「逃離」華爾街的大潮。2015年至2016年中概股出現了私有化退市的高峰,近40家中概股發起私有化,逼近當時美國市場上中概股總數的五分之一。
時間再拉回到現在,近期中美就審計問題簽署協議,一度令市場相當興奮,甚至有評論認為反映中美有機會破冰,相信兩國仍然是以經濟利益掛帥,政治爭拗只是爭取利益的一面幌子。
《日經亞洲》說,美方審計團隊將於9月中旬赴香港,檢查總部位於香港和內地的中概股審計記錄,其中將包括從內地轉移到香港來的敏感數據。
今次美國審計團隊選擇首次檢查在香港進行,一方面是因為香港金融中心擁有司法獨立以及內地不享有的資訊自由。同時,選擇香港是因為隔離檢疫規則比中國寬鬆,目前已經縮短至3日隔離酒店+4日家居隔離的相對寬鬆狀態,十一月後更可望放寬至0+7,令美方官員較為容易適應。
但令人擔心是,2016年的歷史會否重演?始終執行細節才是今次審計協議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
目前雙方均未公開這一協議的詳細內容。但是就美中雙方對這一協議發布的描述來看,各自強調的內容相距甚遠,甚至有很多前後矛盾。
按PCAOB和中證監發布的聲明,已經幾乎可以斷定協議一定會失敗。美方指出,他們不需要通過中國當局來獲取文件。他們的聲明說,「沒有漏洞,也沒有例外。」
但是中證監的聲明卻稱,所有的安排都將會通過中證監來完成。
顯然美方一開始已經擺出強硬立場。鑒於每次實地檢查並不是針對全部200多家中概股公司的會計事務所,而只是抽選部分進行,因此首選哪一家成為了關鍵。美方可以一開始就選擇最簡單的中國公司入手,這樣雙方實施起來比較容易;但假如美方選了一間最棘手的公司進行檢查,就是要考驗中方有多大誠意,願意放出多少敏感資料。
結果?《路透》引述消息報道,美國監管機構已選定阿里巴巴在內的中國企業,為首批進行審計檢查的公司,行動於9月展開。據報,阿里已接獲通知,是第一批在香港進行審計檢查的中概股之一。
阿里巴巴在200家美國上市中概股當中規模最大,市值超過2,400億美元,本身業務涵蓋消費物流、金融、大數據雲等領域,美方選定它作為首批審計對象,目的明顯就是要測試中方,願意放出多少敏感資料。
事實上,不單單是查核權限上的分歧可能會破壞整個協議,PCAOB表明不僅可以查閱當年的文件,還可以檢查幾年前的文件。研究公司已指出,雖然最近的審計文件可能沒有披露中國認為有國家安全風險的數據,但前幾年要求的文件可能仍包含敏感信息。
更重要一點是,根據協議安排,中證監將容許會計師事務所把內地企業的所有審計工作底稿轉移至香港,供PCAOB人員查閱,當中包括涉及個人訊息的「受限數據」,並規定美方只可「目視」審查該些數據,不准帶走。
但今次審計背景,與2016年不同的是,香港已經訂立《國安法》,假設中方真的很有誠意,並願意交出敏感數據,但《國安法》訂明,任何人若向外國機構提供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便屬犯罪,最高可判無期徒刑甚至「送中」審理。一些數據若在內地被視為「國家安全情報」,即使南下轉移至香港,作為處理審計資料的會計師行,應否將敏感資料交予美方?假如這樣做,會否變成因為向外國機構披露國安情報,而觸犯了《國安法》?
中美過去不少敏感的談判,都會利用香港作為第三方場地,一方面因為這裡有健全的金融會計法律專材,同時有普通法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容易予外國機構足夠信心。不過今天的香港,特區政府事事以北京「馬首是瞻」,而《國安法》下紅線處處,甚至比內地更難處理涉及敏感的國安資料,不論是美方官員甚至是本港處理資料的會計師,會否因為誤觸紅線而被國安公處調查?恐怕這個是各方面事前都未必想過的新問題。
新一期《經濟學人》亦已經表態,形容簽署協議可能是容易的部分,但最終審計協議可能仍會失敗。
這正正解釋為甚麼儘管中美已經簽署協議,但市場目前預計最終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五成。投資銀行高盛提出,在執行方面,中美之間過往的協議記錄一直不佳,還提醒幾年前特朗普提出的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慘遭失敗。
恐怕歷史一直在重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