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星期一

劉進圖:香港邊緣化?困境非必然!

【明報文章】原定上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突然押後,等待特首率官員上京商討後,才可於11月底前發表。上周三當天,特首和多位政府高官去了深圳,出席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慶典,聽國家主席習近平講話,說「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這兩件事令許多人認為,香港的地位明顯下降,不再是大灣區的龍頭城市。
施政報告是香港特區最重要的政策文件,需要籌備多月才能出台,過去從未試過臨時抽起,就算有一些重大的、涉及香港與內地協作的事情,例如兩地恢復通關的安排、香港與大灣區的基建協調,來不及在施政報告公布前敲定,也可以在報告發表後另擇適當時間公布,沒有必要把整份施政報告押後至下個月底前,這個倉卒的決定反映中央對香港的管治傳統並不重視,難免令外界認為香港的地位已大幅下降。
封深圳為引擎合理 沒必要貶低香港
深圳是中國的創新科技中心,有大量的創科企業以深圳為基地,中國要打破美國的科技封鎖,讓華為、騰訊、阿里巴巴、TikTok等繼續壯大及開拓國際市場,的確需要加大對深圳的支持,把深圳封為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引擎,給予更多政策空間和發展資源,這安排相當合情合理,但沒有必要貶低香港的地位和作用,畢竟深圳如果需要招商引資,吸收國際投資融資,香港仍然是重要的渠道,中央如果很重視香港的地位與作用,大可以說深圳與香港是大灣區發展的一雙引擎,彼此相輔相成,不作這樣的表述,難免令外界認為香港的地位已淪為配角。
港仍有領先優勢 只是政治「不聽話」
香港地位下降,如果是因為香港不再具有競爭力,對華南地區乃至全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再有貢獻,那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沒有什麼可爭議;但如今的情况不是這樣,香港的科研水平、營商自由、金融實力、國際連繫、法律保障等,仍然具有領先優勢,只不過在政治上不聽話,令北京坐立不安,所以不斷介入香港日常管治,要快速實現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卻由此引發了更多的政治爭議和持續的信心危機。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香港在政治上很快就會變成和深圳相若的城市,但這個趨勢對深圳和中國真的有利嗎?近月有不少國際財金媒體報道,深圳的龍頭科技企業大幅增加在新加坡的投資,甚至考慮以新加坡為亞太業務中心,原因是新加坡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都不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這些科技企業落戶新加坡,可以兼顧東西方兩邊市場。
當香港不再兼顧東西方 貢獻會消失
香港過去的吸引力,正正就是可以兼顧東西方兩邊市場,如今這吸引力大減,是因為西方社會覺得香港正失去高度自治,逐漸變成普通中國城市,要部署淡出香港;而北京卻覺得香港太西化,過於挾洋自重,要迫使香港盡快與大灣區全面融合。當香港不再兼顧東西方兩邊市場,角色與功能被新加坡取代,對大灣區的貢獻就會消失,淪為配角與附庸也就無可避免。這將是香港的不幸,也是中國的不幸。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原载明報,读者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