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星期四

“马格尼茨基法案”将启动全球“新趋势”

原创: 大道 荣升 榮昇社科
“马格尼茨基法案”将启动全球“新趋势”
有媒体披露,根据欧盟外长12月9日布鲁塞尔决议,将制定“欧盟版马格尼茨基法案”;在全球范围,欧盟将对那些危害人权者实施制裁,包括冻结资产和旅行禁令等。
荷兰外长布洛克说:“今天欧盟一致决定立法,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人权制裁制度。”另一位欧盟外交官补充说:“今天有23个成员国直言不讳地支持,其他五个国家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谢尔盖·马格尼茨基,是俄罗斯赫密塔吉基金管理公司(Hermitage Capital)的一名律师。他曾经大胆揭露了一起涉案金额达2.3亿美元的官僚诈骗贪腐案。
或因得罪了某些高官,马格尼茨基被以偷税名义在2008年遭俄警方逮捕。羁押期间,他在狱中遭受毒打折磨,并诱发心脏病死于莫斯科“水兵寂静”看守所。
他的去世引起巨大的社会轰动,包括西方各国深感震惊。
2011年7月,美国国务院称俄联邦安全局、警察部门及看守所60名有关人员,应该为马格尼茨基之死负责,并将这些人员列入黑名单,拒绝向他们发放入境签证。
其后的2012年底前总统奥巴马签署了《马格尼茨基法案》,规定不得向与马格尼茨基之死及侵犯人权有关的俄罗斯公民发放美国入境签证、冻结他们的在美财产等。
在此基础上,2015年底美国参议院又通过了《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授权美国政府对“世界各国违反人权者”进行制裁。该法案通过现场,有参议员大呼是“重大胜利”。
按照专业法律人士介绍,该法案的特点是,针对一些国家的公职人员,有侵犯人权、贪污腐败行为者,其在美财产将被冻结,其本人将不能进入美国境内。
该法案是由前总统奥巴马离任前签署颁布的,川普上任后力挺该法案并签发总统令实施。
《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是将2012年专门针对俄罗斯的法案扩大为面向全球,它的主要内容是禁止各国严重违反人权的官员入境美国,冻结和禁止那些官员在美国的财产交易。
 “严重违反国际认可的人权”包括实施酷刑或残忍、非人道、或凌辱对待或惩罚人;未经指控和审判而超长羁押人;通过绑架和秘密羁押而使人失踪;以及以其它方式悍然剥夺生命权、自由、或人身安全。
另据媒体人介绍,对于遭受严重人权侵害的受害者,如想通过美国制裁施害者,需向美相关机构提供充分证据,待美有关方面查实后,才能实施制裁。
该法案前期制裁的名单,都是涉及在国际上影响巨大,被美国政府所关注,所犯罪行证据确凿者。后续名单的逐步扩大,将会对那些犯有贪污、侵犯人权的公职人员,起到极大的威慑作用。
据报道,除了美国实施《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外,先后有英国、加拿大、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直布罗陀等国家和地区,陆续跟进出台了相似的“马格尼茨基法案”。
前不久,荷兰也出台了该法案;日前澳大利亚外长也表示将很快跟进制定“马格尼茨基法案”。
这次欧盟通过决议,将制定“马格尼茨基法案”,使其全球性意义进一步扩大。
目前,除了俄罗斯,美国已就违反该法案的其他国家人员进行了几起制裁行动;比如2018年发生的,轰动全球的沙特前记者卡舒吉被虐杀案,美国启动了对参与制造卡舒吉惨案的,包括沙特王储的高级顾问卡赫塔尼等有关人员实施了制裁。
有评论人士指出,随着更多国家加入到“马格尼茨基法案”的制定与实施行列,将会在未来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围堵贪腐及侵犯人权行为的超级法网;此举将有效遏制相关国家贪腐与侵犯人权的冲动,净化并引导全球社会风气整体向好。
曾有记者问一旅居境外华人对“马格尼茨基法案”在多国实行,有什么感想时,他说出了非常朴素的一句话:“追求人的权利和自由岷主,是我们作为人,从内心深处与生俱来自动生发的理念;我们不会放弃这个理念。”
人性回归,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自由与尊严权的普遍被尊重,并以制度性措施加以保障,将成为新的世界趋势。
“马格尼茨基法案”在全球范围的实施,将为这个世界“新趋势”的启动备足强大动力。
附转:
美国国会通过全球人权问责法,如何影响中国?
美国之音 许波 (2016年12月14日)华盛顿 — 美国国会参议院上星期通过《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根据该法案,美国政府将针对侵犯人权或腐败的外国政府官员进行制裁,惩治行为包括限制其签证以及冻结在美资产。目前这项法案已交付白宫,待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后正式生效。与此同时,美国驻华大使博卡斯在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发表声明,表示“拒绝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关注目前被关押和被失踪的人权活动人士,并质疑中国政府对于法治和人权的承诺。《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对于促进中国人权,遏制腐败有什么意义?这项法案在美国成为法律后将如何运作?它如何帮助中国人权工作者维护自身权益,在多大程度上对践踏人权的政府官员产生震慑效应?
今天的时事大家谈邀请两位长期致力于推动这些法案的人权活动人士来讨论这些问题:美国“公民力量”创始人杨建利博士和哈德逊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韩连潮博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