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纳森2012年09月22日 芬比
上周末,中国候任领导人习近平再次公开露面,从而结束了自9月1日以来的神秘失踪,然而这一事件引发了许多疑问,远非他上周六在北京的中国农业大学现身所能消除的。
此前,习近平未能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也没有和新加坡、丹麦的总理进行会面,接着,他又缺席了中共中央军委的一次会议。习近平还是中央军委副主席。这并不是简单地关于习近平当时在哪里的问题。他从公众视野消失了两周,以及北京对这件事的处理,向人们提供了重要——而且令人不安的——信息,暗示了世界上最后一个主要的执政共产党的运作方式。同时它也揭露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严重制度性缺陷,这使其国内的风险溢价大大提高。
很快,五年一次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就要召开,按照预期,大会将任命习近平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这时的失踪引发了种种谣言,而中共领导层发现这些谣言很难平息。如果是在过去,审查者通常已经镇压了这些猜测谣言,但中国迅速发展的社交媒体使得旧的方法不再奏效了。
一个快速进化的中国开始日益摆脱传统控制机制的约束;当局也许可以关押异见人士,但它无法时刻监督数亿的网民。
一方面,共产党迫切想要进行控制,这是它的本性使然,但一方面,它也希望实现从2002年开始执政的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领导集团到第五代领导集团的平稳过渡。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过去五年,中共一直为习近平接班做铺垫,他将在今年秋天举行的十八大上被任命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并在明年3月就任国家主席。
然而就在习近平即将登上权力顶峰时,关于这位既定领导人健康问题的谣言却在中国泛滥。有人说是背部疾病,有人说是中风,还有人说是心脏病。一家网站则报道称,是薄熙来的支持者心怀不忿,袭击了他的车。政府高官薄熙来已被罢黜,因表露了过多的野心,现在正在等待处罚。
香港的一个人权组织称,习近平被发现有肝癌细胞,后来接受了手术。而另外一些人则表示,习近平的失踪是由于政治原因,他被暂时隔离,了结薄熙来一案。
尽管我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有一点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件事反应出的一些问题,领导层并不知道如何应对。在习近平上周末重新现身之前,对于习近平神秘失踪一事,官方做出的唯一回应仅包括,对习近平9月1号一次讲话迟到的发布,以及一个关于他对本月去世的一位政府官员的家人表达慰问的报道。
无论是什么原因让习近平淡出公众视线,这些原因都显得十分敏感,以至于共产党政权宁愿保持沉默,而不顾此事激起的过多猜测。保持神秘感是当局一贯的做法。尽管十八大是整个夏季以来党内高层讨论的主题,但大会召开的时间却至今没有公布,而且关于何人会在接下来十年中当政的这种关键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公开讨论。
中国领导人的健康状况也是国家机密——甚至连习近平背部有疾的最早报道之所以被公开,也是因为中国官员把此消息告知了克林顿的代表团,而后者又把消息传给了美国记者。如果习近平的消失带有政治色彩,那么就有理由推测,不公布十八大召开时间意味着还有重要的事宜尚未解决,包括这周对王立军的庭审。王立军曾是薄熙来的亲信,今年2月他戏剧性地投奔美国领事馆,导致这一丑闻的公开。
在此之上还有一个问题,即共产党体制的生命力。胡锦涛在2002年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距那时10年前,他被邓小平非正式地任命为接班人。党内机制选出一致领导人的过程中没有民众协商,选出的国家领导人将执政十年,且党内的政策辩论都是在官方团结一致的表象下进行的。
但即使最后证明这仅仅是猜测,习近平可能不会当选的推测也带来了重要的问题。如果习近平落选,胡锦涛可能会再次大力推举他力保的李克强。李克强在2007年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得到的支持不及习近平,而且他属于党内高层的另一派别。中央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会在这次投票选举最高领导人时支持李克强吗?或者会出现激烈的角力?
如果习近平确实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但健康状况堪忧,那么他的权威性也可能大打折扣,这将强化胡锦涛执政时出现的共识原则,影响强有力的政策制定。如果习近平不能完成第一个任期,中国也没有一种应对中期继任的机制。那样的话,中国越来越不稳定的精英集团将面临激烈斗争。
当面临有政治色彩的突发事件时,中国政府的反应是消极应对,希望暴风雨能够过去。这种方式可能在早期还能适用,但在今天的形势下,这再次表明共产党的官僚机构已很难适应统治一个日益复杂的、扮演着全球性角色的国家。
体制高层潜在的不稳定或权力真空增加了这一时期的不确定性风险,当今中国面临的经济挑战需要最大的政策凝聚力和有效的政策实施。这就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保守秘密的代价,而在如今的世界,绕过屏障获得信息或许已越来越容易,但了解真相也越来越困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