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

薛野:许医农们是失败的一代吗?

 薛野2049 旷野路标 2024年10月16日

写在前面的话:

许医农老师今天在昌平殡仪馆告别亲友。她12号子夜心衰竭去世,享年95岁。13号徐晓老师约我写一篇讣文,我没敢接,原因是93年我和朋友在贵州办西西弗的时候,许老师已经从贵州人民出版社退休去了北京。加上我不是作者,没有受过许老师助产之攻。所以,虽然受惠于许老师的劳作,也几次面见,却没有和许老师打过交道,缺故事,讲不出她的精彩。14号来参加天府书展的余世存,上机前约我和老莫早午餐,谈到许老师。世存说他去拜访他老师钱理群,钱老师发问,他们这一代是不是失败的一代?许老师和钱老师是前后脚,林昭是北大中文54级,许医农55级,钱理群56级。他们是失败的一代吗?我有所难过,有所不同意,更觉得这一问也是要问我们这一代的。就起了写一篇辩白的念头。






许老师钱老师文革后"复活",四十年发光,活得是尽心率性,要说失败二字那真是别有用心。


单说许老师。一天审稿五万字,一周三四十万字,一年过目上千万字文稿。每天除了睡觉5小时,就是围绕书稿运思、攻错、助产。不单是看,还要给反馈,林毓生的名作《中国意识的危机》译稿,她就提了四十几条意见,十有九中。不单是助产出书,有时候还要有种陪作者坐牢。这样的生活,不是一天如此,是天天如此。不是拼一年,是硬生生的一辈子。一般人是被迫996,她是自愿。别人盼望退休,她是来生还要做编辑。牛马也挺不过这样的日子,她偏偏牙口极好,九十多岁一颗牙没掉,活得像个霍比特人。


许老师是把自己用到了极致,减到了极致,尽力尽到了极致。


仅仅是上述的活法已经不凡,偏偏她助产的是第一等难度的精神作品。还不是一部两部,是几个系列的大作:贵州人民出版社时期有"社会与人"丛书,有《山坳上的中国》,有《长江,长江》。九十年代三联时期有《宪政译丛》、《基督教经典译丛》、《三联·哈佛燕京丛书》。设想没有这几套书,汉语的精神维度、眼界和对话能力会差几个段位?少多少可能?


希腊人认为人最高境界不是当官发财,是做到人可能的卓越(arete),许老师当得起这个词。


我们古人标准是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许老师的心血已经化身到她一生编辑的数千万字文稿,百种名作。她立了转型社会非常之言,立了打开精神维度之功,立了尽心尽性尽力之德。


许老师这样的人是文化英雄,放在世界哪个领域哪个国家都是个一等一的人,何以钱老师要自问他们是不是失败的一代?


我猜钱老师论成败的标准是两头张望,一头是五四提出的理想实现没有,一头是他们有没有见证到中国现代化转型成功。


以普世的标杆而论,确实还没有成功,自称失败一代也成立。


不过,钱老师以一个时点来论历史成败,进而以历史结果来界定个人成败,固然心志高远,有历史自觉,但是,还是低估了历史的困难,苛责了自己。


第一,在英国这个现代化的开创国之后,任何其他国家都难以预知自己要多少年才毕业,以什么方式毕业。


日本在1895年崛起时,哪里想到几十年后东京会烧成灰,广岛长崎挨了原子弹。


德国一战失败不服,二战彻底浩劫,国家打成废墟,然后才涅槃重生。


日德的再生,还离不开它们命好,有一个帮它们的战胜者。


日德是全世界公认优秀的国家和民族,完成现代化都这样艰难,何况其他国家?


1945之前,德日有多少钱理群许医农这样优秀的人,还是挡不住下地狱的力量。


和大清并称为病夫的奥斯曼土耳其,受欧洲刺激这么早,这么痛,洋务运动的困难不比大清少半分,维新的顿挫不比大清少流血。也是非要一战帝国瓦解,出了凯末尔这样的人杰,才上了道。即便如此,以土耳其近年的波折,可能没人敢说土耳其从现代化学校毕业了。


还有那俄罗斯,从彼得大帝开始学习坚船利炮,到现在还在坚船利炮的苦海里。俄罗斯的贵族志士不努力吗?俄罗斯比我们革命不彻底吗?俄罗斯搞计划经济的理性化水平比我们差吗?1990年,俄罗斯觉得生活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们的发心比我们小吗?


从后视镜看来,现代化就是超级难。现代化对任何传统社会都是脱胎换骨,容易反而是不正常的。传统越成功,转型越困难,现代化挑战与历史悠久成正比。


在现代性上,英国可以算作一个天才国家,其他国家是后进学生。即便天才如英国,大宪章走到1688年光荣革命,也是好几百年,其间也出过内战,砍过国王的头,出过僭主,死的人不比法国少。如果你在1687年问洛克,问霍布斯,英国是成是败,他可能也很困惑,不知道前途如何。


既然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成功,更是不知道要经历什么才会修成正果,所以,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努力做正确的事,努力到极致,一代接一代努力,同时祈祷上天保佑。


要不然,我们凭什么就希望中国会比其他国家幸运,比其他民族容易?


第二,虽然没有大功告成,但是不可忽视百年的积累,现代化也会有临界的时候。


以许医农老师一生为例,她的成就,建立在她受了优质教育的基础上。她1929年出生,抗战期间读明宪女中。而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女塾,1844年才问世。约五十年后,一代国民教师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呼吁:"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又过十年,清政府1907年才有《女子小学堂章程》。许医农读的北大1920年才开放招女学生,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先河。许老师母亲就读过女子职业学校,回应了梁启超的呼吁。没有她母亲的起点,许老师要走出来概率就低很多了。抗战军兴,许老师还能有书读,和西南联大一样弦歌不辍,是我国精神韧性的体现。再过七十年左右,中国才完成普九。今天没读过书的女性和一百年前读过书的一样罕见,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化。


再以许老师一生致力的出版业来看。出版业建立在国民识字率的基础上。折中估计,清末识字率不高于10%,民国略大于20%,当下文盲小于5%。一百年前,晏阳初、梁漱溟这许英才,一生莫大精力用在解决平民识字上;而钱许这一辈,可以不再担心国民识字问题,可以去考虑认知问题。起点不可以道里计。


我说这些尽人皆知的大白话,一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一对标就是英美德日,容易忘记自己的起点和禀赋。二是因为,现代化不是白来的,确实建立在一些东西的基础上。识字和普及教育就是一个地基。欧洲的现代化起点,可以夸张的说开始于古腾堡印刷机,促成新教革命,普及了识字,出现了知识的革新和第一波民主化。


实现现代转型有三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托克维尔说的社会民情,一个是政治型塑的结构,一个是形势,三者互动纠缠。许老师一生功业在提高民情的水位上,从而影响了船,进而影响到水、船与天气的互动。


如果我不同意钱老师的自问,那我怎么评价许老师?


许老师是中国转型为现代文明的助产士之一,这个利维坦太巨大,需要好多代人洪荒接力。


许老师是梁启超呼唤的新民的样本,掺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库,增加了我们的现代性。


许老师一生最大的成就可能不是出版,是她的德性。经历了这么多苦难,还可以活得这么赤诚。打成右派,下放到工厂做工二十年,没有变成废人,这是何等的坚韧。当历史给她一点仁慈之时,她像个星体一样爆炸。她努力活成一个莎士比亚说的火炬,她也真的是一个火炬。


现代性是人类文明目前可以取得的最高成就,要加入到这个文明的珠穆朗玛峰群,必须经历巨大的板块冲撞和各种地质变化。没有许老师那样的德性,这样的历史可怖的。没有许老师们一代一代的洪荒之力,这样的历史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大历史中,对知识分子而言,德性就是一切,德性就是胜利。最后的成功是开花结果,那你先要有树,有树之前先要有德性的种子。


许老师们以他们的德性反抗了宿命,也反抗了各种决定论,从而在一点一点去除加在我们命运上的诅咒。


如果我们有内心的圣贤祠或威斯敏斯特,那么这是他们应去的地方,因为他们改善了我们的历史命运。


14号与世存兄见面后,他填了一首水调歌头,用来接续我粗陋的文字,再好不过:


百年几转折,献祭何其多。何物铸成大错,知了噤无歌。试问泰康师长,几代青春梦想,失败又如何。鱼龙见性命,平地起澜波。


世运事,问天时,卜则拙。蟹猪粉墨几日,秋冬是网罗。且看乾坤万里,珍重飘零花果,相逢笑婆娑。偶尔露峥嵘,草泥马踏过。




了解许老师的生平经历,可参见以下文章:

许医农:如果有来生,我还愿当编辑

许医农小传(15日更新版)

资深编辑许医农病逝,曾编辑出版过"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2024.10.16

《美国资本主义时代》:一部美国国运史

叙拉古之惑 2024年10月16日

原题:资本的兴衰:一部美国国运史


美国资本主义时代》序言

撰写这本书的过程,如同接受一次教育。自从2008年以来,在我所接触到的各个学术圈中,"资本主义新历史"的说法此起彼伏。不管我喜不喜欢这个标签,我都被当成其践行者之一。尽管这一新的学术著述领域多有精彩之处,在我看来,其中却欠缺了与经济学的联系。为了撰写这本书,我学习和借鉴了20世纪的一个经济学思想传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和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这样的思想家令其得以延续。我还从20世纪以前的那些所谓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汲取了灵感,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与亚当·斯密(Adam Smith)彼此唱和,而且也与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桴鼓相应。在向这些作家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步建立了这本书所使用的经济学框架。

这些人全都死了,而且几乎全都死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还要回到这些在世时声名显赫,但毕竟离世已久、想法也久已过时的人那里呢?毕竟,在那之后的这么多年里,在知识上,经济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种进步一直是朝着一个特定方向的,它穿凿出的这条求索之径,要比经济学家们一度自行开辟而成的那条道路窄得多。今天的主流经济学,遵循着一条数学上极尽严谨的小径,但正是因为这一优点,它却未能给有关经济生活的其他解释—其中包括历史解释—留下多少余地。我试图在这项历史研究中,为经济学留出一个空间。那包括了当代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经济史",该部分学术著作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它们,这本书根本不可能被写出来。但我也想为经济学中的历史分析以及针对"何为经济"的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争取一席之地。经济学思想中的某些如今处于休眠状态的传统,一度主张过这一立场。为了复苏它们,我试着重新凿开一条更宽阔的路径,从而为纳入从政治学到社会、从环境到心理学的诸多学科开辟空间。这些学科曾经被普遍视为对于理解我们所处其中的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但今时今日却已不复如此。我坚信,这些学科和许多其他学科如今仍有重要意义。将它们一一纳入的必要性,是我写出这样一本大部头的借口。

因此,在经济史之外,这本书还可以被当成一部单卷本的美国历史。它是一部美国经济生活的编年史,始于17世纪英国殖民者定居北美,延续至大衰退时期。这本书被分成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四个时代:第一卷,商业时代(1660—1860年);第二卷,资本时代(1860—1932年);第三卷,控制时代(1932—1980年);第四卷,混乱时代(1980年至今)。

因为美国经常被恰如其分地视为资本主义社会之典范,一个经济学视角的确能为了解其历史提供独特的借力点。一部美国经济史必须包括许多内容:人口趋势、贸易模式、增长率、能源体系、激励措施和生产力指标。但它也必须包括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对英国人的鄙视,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对商业的道德批判以及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回应,林肯(Abraham Lincoln)政府的腐败,劳工暴力运动,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笑话,白人至上的积习难改,20世纪的购物中心建筑,第二波女性主义者对婚姻的批判,诸多股票市场投机行为的随心所欲,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关于市场的乐观主义,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对于银行家的爱恨交加。诸如此类的更多内容,将在后面的篇幅中一一谈及。

本书的前半部分讲述了美国资本主义崭露头角的故事,其重点放在投资能力的广泛扩张之上,这些投资主要投向了商业、土地和被奴役的黑人。在商品市场不是始终存在的那些经济体中—直到相当晚近的时候,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如此,其中也包括了早期的美国—交易性流动性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借助市场机构的缓慢建立,商业的兴起开始意味着更多的交易性流动性—这是一个更大的销售空间,因此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商业行为。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什么会发生?本书第一卷"商业时代"的绝大部分内容,便是有关这段历史的。本书的第二卷"资本时代",开始于南北战争和废除奴隶制及奴隶资本之后。在工业革命的高能耗、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生产要素"上,是如何涌现出新的长期固定投资的?又为什么会如此?这一卷将对此予以解释。

本书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关于长期经济发展的故事。它是一部某些人商业机会不断扩大、另外一些人蒙受支配控制的历史,但不管怎样,这给创造财富的生产带来了诸多非凡成就—首先是通过商业的倍增效应,最后则借助了工业投资的倍增效应。发展将包括人在内的许多资源吸引到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在其中,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拥有了新的形态。在19世纪的某个时刻,就财富生产和货币收入增加这二者而言,美国都成了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到这个世纪末,它已经成为地球上规模最大、财富最多的国民经济,尽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不平等也加剧了。可以说,有史以来,再没有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更超乎寻常的经济发展案例了。这一时期美国的高投资诱因,是一个必须被解释的现象。

但是,伴随着更高的货币收入,削弱投资的投机行为和预防行为之可能性也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是,货币收入越高,货币导致削弱投资之流动性偏好的风险也就越大。在20世纪20年代,诞生了以电为动力的福特主义式大量生产,这是世界历史上幅度最大的生产能力飞跃,工业革命由此达到顶峰。然而,加速这一进程的,却是一次大规模的、由信贷推动的投机性投资热潮—20世纪20年代的大牛市,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崩溃—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本书的后半部分,便循着从大萧条到大衰退之间的漫长历史弧线展开。它始于第三卷"控制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新政自由主义试图对资本家加以控制,监管是一方面,吸引私人投资进入提供就业的生产领域也是一个手段。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罗斯福新政的各种政策依然是在把收入从资本转向劳动。但如今,一种新的囤积理由出现了,这就是资本家对政治干预自身投资权的反对。在投机性流动性偏好和预防性流动性偏好之外,一种新的流动性偏好形成了—我将称其为"政治性"流动性偏好,因为资本所有者会威胁说,除非其政治诉求得到满足,否则就不会进行长期投资。不管怎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终于出手干预,通过对军工生产的公共投资这一财政倍增器,终结了大萧条。美国登上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宝座。战后时期见证了私营企业投资在工业领域的蓬勃发展,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用冷战自由主义稳定美国国内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尝试。

但冷战自由主义失败了,工业社会也走向消亡。1980年后,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本书第四卷"混乱时代"就审视了这个时代。我认为,从那时起,出现了一种相对转向过程,向着一种由高度投机性流动性偏好来定义的资本主义转变。资本告别了固定的实体结构,变得更加金融化、无形化和杠杆化,变得日益漫游无定。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乔纳森•利维把始于17世纪英国殖民者定居北美,延续至21世纪大衰退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商业、资本、控制和混乱四个时代,全景展示了美国经济的演变历程。

在商业时代,经济产出与增长主要依赖奴役劳动,且受制于自然环境,投资自然流向了土地与奴隶。南北战争后,奴隶资本在政治上被摧毁,见证了工业资本主义出现的资本时代到来。在资本时代,大规模工业投资史无前例地提高了生产力,但投机性的繁荣与萧条信贷周期也反复出现,经济剧烈波动最终引发大萧条。为应对危局,政府积极出手干预,试图消除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更在二战期间借投资军工复合体终结了大萧条。但是,冷战、反对国家监管和经济危机也是这个时代的主题。1980年后,随着政府监管放松,混乱时代开启,资本告别实体结构,变得更加金融化、无形化和杠杆化。缺乏监管的金融业急速扩张,但不平等也显著加剧,大崩盘与占领华尔街运动接踵而至。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后,美国的资本主义又一次处在了十字路口。

除了人口趋势、贸易模式、增长率、能源体系、投资偏好和生产力指标,作者也关注托马斯•杰斐逊对英国人的鄙视,梭罗对商业的道德批判以及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回应,劳工暴力运动,白人至上主义的积习难改,20世纪的购物中心,第二波女性主义者对婚姻的批判,众多股票市场投机行为的随心所欲,里根对市场的乐观主义,奥巴马对银行家的爱恨交加。


【作者介绍】

乔纳森•利维(Jonathan Levy),美国历史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社会思想委员会詹姆斯•韦斯特福尔•汤普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史、资本主义、全球史与比较史和思想史等。著有《美国资本主义时代》《财富的怪胎》等著作。

【译者】

鲁伊,独立译者。译作有《蚕丝:钱学森传》《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学术推荐】

学习发展经济学最有效的方式,是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而今天流行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的真实历史常常不一致。所以我们更要了解真实发生的历史。美国大搞基建的年代,如何撬动土地杠杆去融资?美国如何利用战争和贸易保护搞产业政策,从无到有培育"比较优势"?美国政策又如何在"财产收入"和"劳动收入"之间不断平衡?本书都有详细解释。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问题,或有启发。本书是2021年我读过的最喜欢的英文新书。

——兰小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置身事内》作者

这是一部全景式的美国资本主义编年史,作者以占据资本主义"C位"的"流动性"为主线,富有洞见地解析了美国300多年来经济发展与变迁的密码。资本主义的每一次大繁荣,都离不开信心提供"情绪燃料",也离不开信贷提供"经济燃料";每一次大衰退,往往都是信心和信贷坍塌的时刻。危机时刻,胆识兼具的政治家才有可能把经济从"流动性陷阱"里捞出来,当然也得搭配一些历史的好运气。

——陶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地之间》作者

这本书是一个宝藏。全书900多页,从17世纪一直讲到今天。我读了大概能有一个月,摘抄的笔记和写下的评论有9万多字。我后来常常想到什么问题就回到书中查找,每次都有收获。如果有机会穿越回过去,我希望带上这本书——因为这书里有在各个历史时期赚钱的秘诀。"资本主义"的制度似乎是简单的,无非就是自由市场、政府保护产权、资本家纵横驰骋,但是具体的操作、人们的观念一直都在演化。……当然这本书的主题不是教你怎样赚钱,而是反思资本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精英日课》主理人

不了解美国的经济史,就不可能了解美国。本书出自美国研究资本主义历史杰出的历史学家之手,它栩栩如生地讲述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这个重要且始终引人入胜的故事,带领读者在种植园、工厂、公司会议室和政府办公室之间迅速穿行。如果想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现在的处境,不妨想想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本书是杰出的单卷本美国资本主义史。

——斯文•贝克特,哈佛大学教授、《棉花帝国》作者

【目录】

序 言
第一卷 商业时代(1660—1860)
前 言 
商业第一章 重商主义
第二章 有机经济、家户经济
第三章 共和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主义与民主政治
第五章 信心博弈
第六章 在奴隶制与自由之间

第二卷 资本时代(1860—1932)
前 言 资本
第七章 南北战争与资本重建
第八章 工业化
第九章 阶级战争与家庭生活
第十章 民粹主义造反运动
第十一章 福特主义
第十二章 大萧条

第三卷 控制时代(1932—1980)
前 言 控制
第十三章 新政资本主义
第十四章 新世界霸主
第十五章 战后转折
第十六章 消费主义
第十七章 黄金时代的考验
第十八章 工业资本危机

第四卷 混乱时代(1980— )
前 言 混乱
第十九章 市场魔术
第二十章 新经济
第二十一章 大缓和
第二十二章 大衰退
后 记
致 谢
图片出处
图表出处
关于文献来源的说明
注 释
索 引

美国言论自由的消亡:客观性是一种陷阱

原创 魏谷   魏谷子  2024-09-04 

客观性是一种陷阱。

  △前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小伦纳德·唐尼

  1、证言

  由于扎克伯格的坦白,人们现在从最核心的玩家那里得知,美国的极左如何摧毁言论自由。

  西方这么干,从前只在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里看到过。比如一九八四里,老大哥的思想警察,通过电幕监控大洋国的公民,比如动物庄园里,拿破仑的亲信斯奎拉,通过洗脑操纵动物庄园的动物。

  但现在,这样的事情切切实实发生在这个建国诸贤缔造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国家,事实上,扎克伯格坦白的真相,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言论自由正在这个现代罗马共和国坍塌。

扎克伯格说,2021年,拜登政府逼迫他审查与新冠有关的内容,包括幽默和讽刺的。

  更严酷的真相是,民主党和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专家组织,结成一个审查工业联合体,联手打击关于新冠的真实信息。

  其中,民主党需要捏造[manufacturing]公众同意,社交媒体平台需要获得营业执照,而所谓专家则寻求扩大他们的认证权力。

  马斯克披露的推特文件显示,斯坦福网络观察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三位一体工具。作为民主党的政府代理,每天能够审查令人难以置信的5000万条推文。

  它的核心职责之一,竟然是指导推特封杀可能会引发疫苗犹豫的真实内容[true content]。

  这些内容指的是,个人表达疫苗犹豫的病毒式帖子,或记录疫苗副作用的真实故事。它们显然不是错误信息[mis-],或虚假信息[dis-],但被民主党视作误导信息[mal-information]。

  这些内容甚至还包括,可能加剧犹豫的真实帖子,例如个别国家禁止某些疫苗。

  从前,左右两翼无论如何定义虚假信息,或者选择性打击虚假信息,真相的概念至少依然神圣不可侵犯。

  但现在,民主党已经开始打击真相,只要它觉得真相会伤害人民,伤害国家,伤害他们垄断信息,伤害他们掌握权力。

  个中的荒诞,可以对比一下药品广告。通常药品制造商都不得不提醒一长串副作用,这是法律以公共安全的名义要求的。但按民主党的逻辑,这些真实内容是误导信息,会影响美国人民正确认识药品的作用。

  就这样,民主党打击新冠的真实信息,传播虚假信息,并据此统治,社交媒体卑躬屈膝地予以配合,最后,因此死亡的美国人远远多于获救的美国人。

  扎克伯格又说,2020年,联邦调查局逼迫他压制与亨特笔记本有关的报道,说是俄罗斯的虚假信息宣传。

  更严酷的真相是,这是民主党贼喊捉贼。对亨特的审判,已经证明笔记本是真实的,拜登家族腐败是真实的。

  但当时,由拜登的外交政策顾问布林肯牵头,前代理中央情报局局长迈克尔·莫雷尔纠集另外50名前情报官员,签署一封公开信,驳斥纽约邮报的真实报道,称其包含俄罗斯信息行动的所有典型特征。

  这封信对2020年总统大选实现了决定性的干涉。

  随后,拜登的盟友和深层政府成功操控社交媒体巨头,推特甚至封杀纽约邮报长达15天。在最后一场总统辩论中,拜登面不改色地谴责纽约邮报,说它是一堆垃圾。

  就这样,民主党打击亨特笔记本的真实信息,传播虚假信息,并据此竞选,社交媒体卑躬屈膝地予以配合,最后,拜登成功夺回椭圆形办公室。


  2、媒体

  沦陷早就开始,社交媒体平台自不用说,即便所谓的第四权力,也是如此。

  很多有用的白痴,依然津津乐道美国媒体的独立、纽约时报的光荣。这是些完全不知世事的人。

  现在的美国左翼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抛弃独立性,高举倡导性[advocacy]。

  前纽约时报撰稿人尼科尔·汉娜-琼斯宣称,所有新闻都是行动主义[activism],她是普利策奖得主,因这个看法广受赞誉。旧金山纪事报主编埃米利奥·加西亚-鲁伊斯倡言,客观性[Objectivity]必须消失。

  前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小伦纳德·唐尼和前CBS新闻总裁安德鲁·海沃德,通过对超过75位媒体领袖的一系列采访,重申了这一新的新闻观。

  唐尼解释说,客观性是一种陷阱,否定了记者自身的许多身份、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他们无法在工作中追求真理[truth]。

  多年来,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一直在教育学生摒弃仅仅报道事实的陈旧观念,正如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所言,要抛弃中立[leave neutrality behind]。

  正是出于这种新闻观,CNN的名声已经彻底败坏。以至于左翼的深夜节目主持人斯蒂芬·科尔伯特说,我知道CNN很客观,他台下的观众都会歇斯底里地大笑起来。

  正是出于这种新闻观,纽约时报会公然撒谎。它完全知道拜登的身体内情,但在总统辩论不到一周前,依然信誓旦旦地说,拜登犯迷糊的系列视频,是欺骗,是误导,是廉价的假货。

  正是出于这种新闻观,英国的卫报会在两周内,三次呼吁逮捕马斯克。仅仅因为马斯克担心双重执法加重种族冲突,警告无节制移民导致英国内战。

  正是出于这种新闻观,华盛顿邮报记者会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主动要求白宫审查虚假信息,审查川普重启的X账户。

  人们已经知道,这些极左不仅有权单方面定义虚假信息,单方面查封虚假信息,单方面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有权单方面铲除真实信息。

  正是出于这种新闻观,美国新闻研究所和美联社的联合民调显示,只有14%的成年公众,对他们从全国性新闻媒体获得的选举信息,表示非常有信心。所谓的全国性媒体,基本上是左翼媒体。

  现在的美国左翼媒体,早已不是什么第四权力,而是沦为党派打手,拿破仑的斯奎拉,老大哥的思想警察。它们的最高功能,就是编造虚假叙述,以推进政治议程。

  3、疯狂

  当媒体放弃第一修正案的信念,民主党政府更可以肆意侵犯第一修正案,哈里斯和她的搭档沃尔兹就是急先锋。

  哈里斯多次呼吁封杀时任总统川普的推特账号,无论在初选辩论中,还是接受采访时。理由仅仅是,她离谱地声称,川普与埃尔帕索枪击案有牵连,但事实上,川普并不对此负责。相反,案发后他第一时间声明:我们国家必须齐声谴责种族主义、偏见和白人至上主义。

  这种对第一修正案的公然蔑视,当时甚至连她的极左阵营都惊诧不已,包括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CNN主持人杰克·塔珀、MSNBC主持人克里斯·海耶斯,都当场予以批评。尤其是沃伦,她好歹是法学教授。

  2022 年,沃尔兹则恐吓说:虚假信息或仇恨言论的言论自由没有保障,尤其是在我们的民主国家。

  然而,美国宪法确实保护仇恨言论,有时甚至保护谎言[falsehood]。最高法院一直裁定,在大多数情况下,仇恨言论、错误信息、虚假信息或故意撒谎[deliberate lying]都是被允许的。

  所以,虽是左翼但睿智的HBO主持人比尔·马赫说:声称2020年大选或任何选举被窃取,都不应该受到审查。这是受保护的言论自由。

  甚至,宪法也保护这个撒谎症患者的言论自由,才使得他一路躲过假造履历的惩罚,扶摇直上到今天副总统候选人的高位。

  正如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所警示,强大的公共道德文化是政治和经济部门正常运转的关键。没有美德,就没有自由。

  而对言论自由的持续打压,逐渐让美国人习惯了言论审查,民主党政府这么干时,也越来越明火执仗。

  从参众两院,到政府部门,到奥巴马,提出算法正义法案,成立虚假信息治理委员会,发表审查演讲。无论如何美其名曰,虚假信息,仇恨言论,唯一的指向就是反对他们的人。

  至于他们自己,只要选举需要,统治需要,关涉人命的新冠,关涉拜登的腐败,甚至关涉经济的命脉,劳工统计局一年多算80多万个就业数据,这都不是虚假信息。

  而打掉马斯克,就能敲山震虎,一了百了。英国想逮捕马斯克,巴西想摧毁马斯克,美国本土更是一点没有闲着,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极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呼吁美国国防部审查马斯克的联邦合同。为了控制[rein in]马斯克,为了禁止他们定义的虚假信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波音无能,把美国的宇航员困在太空,正需要马斯克去营救,也要杀死他的SpaceX。

  在发布推特文件后,拜登政府已经对马斯克发起11起诉讼或监管斗争,涉及7个不同的政府机构。

  这包括司法部、联邦航空管理局、联邦贸易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纽约南区检察官,乃至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

  民主党政府这样调查一位成功的科技领袖,其恶毒程度前所未有,堪称恶意骚扰。至于对Starlink削减补贴,对特斯拉强制召回,更是家常便饭。

  对民众更是纳粹式地扣帽子,从前说起恐怖,极端,总以为是蒙面长袍的大胡子,现在就是最普通的人。

  那些投诉激进跨性别教育的家长,是拜登司法部的国内恐怖分子。那些传统的天主教徒,是拜登联邦调查局的暴力极端分子。拉宽看英国,如果你发表厌女的言论,以后将属于可以被逮捕的极端主义——厌男不算。

  那些屈服于觉醒政治的企业,则像社交媒体平台一样为虎作伥。就在前几天,一名男子仅仅因为穿着印有川普图案的T恤,就被达美航空赶下飞机。

  推而广之,欧洲主流各国发生的一系列逮捕,对反对移民暴力的发帖者,对拒绝泄露用户信息的平台拥有者,对不支持跨性别意识形态者。

  一幅广阔的图景正在呈现,西方曾经引以为傲的言论自由,正面临历史的终结。

  4、终结

  互联网最初的传播,打破了机构对公共领域和民众生活的控制。而逮捕Telegram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猎巫马斯克,像一个分水岭,表明全球各国正在收紧其掌握。

  互联网早期的自由主义精神已基本消亡。而这一切发生在宪法第一修正案从建国初期持续到现在的美国,尤其让人感慨。

  第一修正案的支撑是言论自由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础,是对当权者的不信任,以及对任何人得出明确真相的能力的谦卑。

  建国诸贤和当时其他开明的思想家认为,反击坏言论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现更多的言论。审查坏思想,会迫使它们转入地下,并疯狂滋长,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健康的冲突和不团结的国家。

  此外,他们还相信,大多数人理解的正确或好的思想,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对新的思想和少数人的意见,持开放的态度,对于社会进步和确定真相,至关重要。

  相反,只有相信自己绝对掌握真相,才会允许将对立的观点贴上错误信息或虚假信息的标签。这就是当前美国极左的思想,他们自视为唯一的英明的领导阶层,有权统治容易被误导的群氓。

  很难理清楚这种演变的确切逻辑。可以肯定,秉持这种建国信念的盎格鲁-新教文化逐渐衰败,人种结构发生巨大裂变,原教旨伊斯兰主义的渗透,批判性社会正义理论的兴起,自由主义国际政策的穷兵黩武,奥巴马式身份政治的加重撕裂,全球化导致不平等的加剧,包括互联网彻底解放一切阶层的声音,而年轻人又天生更左倾,这一切,步步催命,互相促发,蚕食美国的立国精神。

  直到川普的登台,民主党心安理得地接受一个纳粹式的逻辑,川普是民主的敌人,他的支持者是群氓,为了拯救民主,一切手段都是正义的。这个逻辑,同样被西方的极左,套在对付本国的民粹主义右翼身上。

  当初,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要求杜罗夫交出乌克兰抗议者的用户数据,这位互联网的原教旨自由主义精神的捍卫者予以拒绝,他说:这是我的原则性立场。那么,在任何国家,你都会面临严重问题。这位俄罗斯前领导人忠告他。

  杜罗夫选择离开俄罗斯。他狡兔多窟,拥有多国护照,飞行于世界各地。但他终究会落地。他选择相信给他护照的法国。然后梅德韦杰夫不幸言中。

  荒诞的是,据信,杜罗夫是被马克龙以共进晚餐的名义,诱骗到法国落网。无论是马克龙的自作主张,还是由美国授意,可以肯定的是,杜罗夫忽视了互联网的革命性政治变化。

  彻底拥抱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美国和西方的极左,已经抛弃宪法第一修正案,抛弃开放社会,抛弃言论自由,他们相信,像动物庄园里的拿破仑,像大洋国里的老大哥那样统治,是正确的事情。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