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星期三

关于晚清改革的一些闲聊

言九林 史料搬运工 2023-11-11 
晚上参加朋友主持的直播,闲聊了两个小时,很多内容忘了,将尚有记忆的几点分享在这里。1、晚清改革的问题不在于快了或者慢了,而在于方向问题。正确的方向有二。一是国际层面,要与世界接轨,要与契约型社会和国际法接轨。二是国内层面,要走出秦制,要由皇权时代向民权时代转型。晚清改革的前半期主要是引进技术与器械、对外派遣使节,尝试着融入到国际法环境之中,走得虽然很慢,但大方向上没问题。后半期看似走得快,又是废除科举,又是预备立宪,实则是顶着新政的名头要重塑皇权专制,所以在丙午官制改革中绝不肯成立真正的责任内阁,只想成立一个名义上叫做内阁,实际上与军机处并无差异的皇权附庸机构。2、湖南在近代出人才,很多人参与到了近代改革之中,有三个原因。一是湘军兴起,大量财富流入湖南。二是在张之洞的主持下,湖广地区是晚清洋务改革的重镇。三是湖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开眼看世界的序列里处于居中位置。广东与江浙的地理位置比湖南更靠近沿海、与外部世界接触更便利,觉醒者虽多,但用脚投票的办法也多,路径也很通畅,许多人更愿意选择离开。而川陕豫晋之地则相比湖南更为闭塞。只有湖南这样不上不下的地区,有一群觉醒者,而这些觉醒者又不太容易摆脱现实环境,才会催生出许多致力于改良与革命的人才。3、戊戌政变不是顽固派与维新派的冲突,而是深化派与反对深化派之间的冲突。戊戌年支持引入西方技术与器械的人很多,但愿意深化改革的人很少。光绪皇帝之所以看上康有为,不是康有为有多厉害,而是光绪皇帝读过大量广学会的著作和《万国公报》的文章,康有为的思想也大量来自广学会的著作和《万国公报》的文章,两人的思想底色是相近的。也正因为光绪皇帝读了大量广学会的著作和《万国公报》的文章,他才会生出深化改革的想法(广学会对洋务运动本末倒置的批评很多)。遗憾的是,光绪缺乏实际行政经验,在朝廷内外也缺乏有力的支持者。所以他大变西法的主张最终不得不屈服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慈禧临终前毒死光绪,不仅仅是个人恩怨,也是政见路线差异太大,慈禧不放心将清廷交到光绪手里,她担忧爱新觉罗的江山会因之断送。这也是清廷皇室不反对慈禧毒死光绪的重要原因。慈禧临终前夕的四项安排:出台法律禁止集会与结社、出台法律严厉管制媒体、制定《钦定宪法大纲》重塑皇权专制、毒死光绪皇帝,都是基于同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保爱新觉罗的江山而拒绝向民权社会转型。殊不知,这也恰是清廷灭亡的主因。4、晚清改革与中国之前历代改革最大的区别,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这些改革,统统都是财政改革,都局限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张政府的人力物力汲取规模。商鞅的贫民、弱民、愚民之术是为了更方便地控制民众。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大大增加了国库和官府的收入,民众则对其恨之入骨。张居正变法中的清丈田亩增加了朝廷掌控的土地面积,一条鞭法将各种苛捐杂税并入一种税目,皆是增加国库收入的手段。晚清改革面临的则是外部冲击引发的制度转型与文明转型问题。遗憾的是,和之前的传统王朝一样,清廷在财政改革(厘税改革、创设海关等)方面很积极,也成效显著,但在制度转型与文明转型层面则乏善可陈,相当消极甚至抵触。5、谭嗣同先生的慷慨赴死究竟值不值得,主要取决于同时代那些活着的同道。同道们可以没有谭先生那样的勇气,也可以没有谭先生那样的精神,但只要他们不遗忘谭先生,努力将谭先生的事迹和精神记录下来并传承、传播开去,那么谭先生的慷慨赴死就会值得。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清末那些志在推动国家向民权社会转型的先贤如黄兴、宋教仁、蔡锷等,普遍受到过谭先生事迹的感染。许多事情在发生的当下或许见不到效果,但其影响会很深远——只是这种深远影响不会凭空而来,谭先生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即是将造就深远影响的重任交付给了那些还活着的行者。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