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星期五

中国政府灭亡中国(附:中國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嗎)

xuxiangrong


      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曾经成功地预言亚洲金融危机、安然事件、布什减税政策失败、伊拉克战争、加州能源危机、经济全球化进程等等的克鲁格曼,最近在纽约时报连篇累牍唱衰中国,令世界惊悚不已,令中国知识分子瞠目结舌。

       克鲁格曼 认为,中国将掉进中等发达国家陷阱,成为阿根廷、缅甸、南非那样的不幸国家,眼看就要发达起来,惜乎持续踩空,从而一蹶不振。呜呼哀哉,未来可期之中国,跋前疐后,左右为难。克鲁格曼认为,中国经济的困难,是国家体制与政策的必然性失误造成的,尽管政府出台更多的政策试图纠正,结果越描越黑,越陷越深,终至一塌糊涂,不可收拾。这是中国政府自己给自己挖的陷阱,让政府自己掉进去。克鲁格曼认为,中国政府造成的严重问题,将由中国人民化解,经济将长期萎靡不振。

       高盛预测,中国经济将长期在4%线上波动。4%,对于已经进入高福利的欧洲国家来说,已经够高了。但是,对中国来说,4%显然不够。因为,中国的退休人群,比改革开放初扩大15倍,而且还持续扩大,已经达3亿,40年以前不足2000万人。养老金面临巨大的缺口。拿什么弥补缺口,中国政府束手无策,没有任何化解办法。

       上届政府历史性的取消农业税,进行合作医疗。人民寄希望于本届政府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养老,民间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是,政府一直装作听不见。他拿什么免费呢?中国的税收已经是世界第一,是人口一样多的印度的整整4倍。再不能加税了,否则,就会把企业家逼得跳楼。减税是世界潮流,加税意味着企业倒闭。如果不加税,拿什么免费?如果不免费,老百姓拿什么消费?刺激消费,拉动经济还不是一句空话嘛。这是一个死结,中国政府自己绾的疙瘩,他自己解不开。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公益事业,可是,中国政府偏偏不做,他赤膊上阵做企业,搞投资,自己弄钱。中国贵州,历史上一直是落后地区,当地政府急疯了。自己弄个什么"城投公司",10年时间修了30000座桥。贵州有建制以来建的桥加起来也没有超过3000座桥,突然冒出来30000座桥干什么?经济落后的省份,没有几辆车跑,全部搁荒。好比孩子脚没有长大,妈妈一下子做了30000双鞋。这不是闹笑话吗?里根总统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只会制造问题。"贵州省政府就是给贵州省制造问题的头号罪魁祸首。万恶不赦呐。

      企业家是干什么的?企业家是"社会一切危机的职业化解人"。中国天天唱衰美国,其实美国人自己也无时不刻在唱衰自己。什么"东升西降",不是中国的张维为、胡鞍钢、金一南、金灿荣4个人提出来的,美国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苏冷战开始时就提出来的。可是,美国衰落了吗?西降了吗?为什么美国经济最近软着陆了呢?因为美国的经济,不是美国总统说了算,而是美国企业家说了算,美国企业家化解了危机,就好比胃蛋白酶化解食物,就好比澳大利亚大草原上的屎壳郎化解牛粪。所以,美国绝对不会出现一个穷的叮当响的州10年修30000座桥的傻事儿。企业家要算账的,投进去的钱,咋样收回来。他要调查,要兵棋推演,要数学建模的。如果推演出来的结果是在预定时间内收不回来,企业家就拒绝投资,危机不就避免了?美国为什么至今没有高铁?是美国没有技术吗?显然不是。非不能也,实不愿也。修高铁,美国政府是想也不敢想的。因为这是市场行为,企业家说了算。修了能赚钱,早就修了。修了亏损,哪个傻逼企业家愿意修呢?美国3亿人,30000个飞机场,2.8亿辆汽车。远距离坐飞机,近距离开汽车。修高铁干什么?修了肯定亏损,那就不会修。美国传统铁路是运货的,早就不运人了。美国没有高铁,不是美国落后,而是美国企业家说"不"。中国高铁世界第一,可是,亏的一塌糊涂,全国人民,默默化解。哪怕你一次高铁也没有坐过。中国人民用自己该享受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养老、带薪休假等等诸多权利,为中国政府拍板修高铁埋单。企业家说:"不能修高铁,那是亏本生意。"这是在美国。

     政府的职责是做裁判,定规矩。政府不能投资做工程。铁路修不修,要算账的。这是市场行为,不是政治赌博。可是,在中国高铁都是政府修的。成为全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企业家是化解经济危机的,可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把企业家排除在外,都是中国政府说了算。算政治账,不管经济账。高盛集团认为,中国政府的经济决策十分幼稚,像个孩子。

      2023年中国房地产比2021年项目下降59%。投资下降9.6%,89%的城市房价下跌。2023年中国的通货紧缩,跌至1999年和2009年的水平。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的信贷总额达到51.8万亿美元,中国的债务是GDP的295%,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股市跌至19年来最低水平,政府再也拿不出新的刺激措施。有人建议从国库中注入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激活股市。这意味着继续国有化经济,因为收购的股票将归国有。这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中国外贸持续恶化。2023年,中国的进出口同时下降。出口下降4.6%,至3.4万亿美元;进口下降5.5%,至2.6万亿美元。这是自2016年以来的首次出口下降。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下降了6.2%,为8232亿美元。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11.6%,出口下降13.1%,进口下降6.8%。就欧盟而言,贸易额下降7.1%,出口下降10.2%,进口下降0.9%。2023年中国贸易额大幅增长的唯一国家是俄罗斯。这是罪恶与血腥的"贸易",如果没有这种所谓的"贸易",俄乌战争一天也撑不下来。而且这种增长之获益与受到欧美国家之责罚,中国得不偿失。

       里根总统说过,在政府自身利益与国民利益之间,没有哪个政府会向国民倾斜。中国财政供养人员达8000万,中国政府首先要考虑的是这8000万的利益,花去财政的48%,投资教育的经费仅仅12%。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中国人口110万,财政供养人员仅仅1800万,是中国的1/4。印度财政收入每年约2300亿美元,中国是31000亿美元,是印度75倍,竟然不能匀出一部分搞三免。为什么?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

     202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报告预测,考虑到房地产危机、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持续下滑,2028年经济增长率会下滑至3.5%,而中国经济没有4%以上的增长率,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高盛认为中国领导人经济素养太差,决策连连失误,尽是糗招。这个评价不能说错,但是,也正确不到哪里去。是这个政治体制与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国政府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干啥吃的,不做公益事业,天天代替企业家,自己下场子做企业。把应该用于民生福利的钱投资企业,全部亏进去。这要多傻的政府才做得到啊!好比吃兴奋剂提高比赛成绩。开始时效果明显,可是,边际效用越来越差,越来越差,最终是把运动员作践而死。中国1956年币制改革,M2只有175亿元,2023年达到300万亿,增长了17143倍。发展经济,中国政府除了印钞,还是印钞,真的是黔驴技穷。2008年发行40000亿,有效果,2023年发行56万亿,不但没有出现预想的经济高潮,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出现了通缩。这就是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好比吃兴奋剂提高运动成绩一样的道理。开始吃一颗就有效果,后来吃一把也没作用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中国政府出来混了75年,横冲直撞,为所欲为。到了还的时候啦。只是中国人民要跟着受苦。


附:

中國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嗎

保羅·克魯曼
纽约时报 2023年7月26日

我希望我的讀者當中至少有一些人因為年紀太小不記得這件事,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許多美國人——尤其是專家,但也有商業領袖和相當一部分普通公眾——對日本的崛起非常著迷。1992年最暢銷的兩本書是麥可·克萊頓的小說《日升》(Rising Sun),講述了作者對日本企業日益增長的邪惡影響的想像;以及萊斯特·索羅的《正面交鋒——日本、歐洲和美國之間即將到來的經濟戰》(Head to Head: The Coming Economic Battle Among Japan, Europe and America)。如今,這很容易被忘記,但我喜歡提醒人們,當時機場書店裡到處都是封面上有武士的平裝書,聲稱要教你日式管理的祕密。
這種對日本痴迷的時機非常完美:幾乎就在日本的顯著崛起轉變為經濟實力持續衰退的那一刻。以下是根據購買力差異調整後的日本國內生產總值與美國的比率:
Total Economy Database
如今,對全球競爭的擔憂焦點已經從日本轉移到了中國。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超級大國:按購買力調整後,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美國。但中國最近似乎步履蹣跚,一些人一直在問,中國未來的道路是否會重蹈日本的覆轍。
我的回答是,可能不會——中國的情況會更糟。但要理解我為什麼這麼說,你需要了解一些發生在日本的事情,我認為那根本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災難。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歷了巨大的股市和房地產泡沫,最終泡沫破裂。即使是現在,日經平均指數也遠低於1989年達到的峰值。當泡沫破裂時,留下的是陷入困境的銀行和堆積如山的企業債務,導致了一代人的經濟停滯。
這個故事還是有一些真相在裡面的,但它忽略了日本相對衰落的最重要因素:人口。由於低生育率和不願接受移民,日本的勞動適齡人口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迅速下降。要避免經濟規模相對下降,日本唯一的方法是實現人均產出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更快的增長,但它沒有做到。
然而,考慮到日本的人口結構,日本的表現還不算太差。以下是1994年以來美國和日本勞動適齡人口人均實際GDP增長的對比:
藍色:日本;紅色:美國。
藍色:日本;紅色:美國。 FRED
經人口因素調整後,日本實現了顯著增長: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45%。美國做得更好,但這並不符合日本停滯不前的說法。
等一下,還不止這些。管理一個勞動年齡人口不斷減少的經濟體是困難的,因為低人口增長往往會導致投資疲軟。這一觀察結果是長期停滯假說的核心,該假說認為,人口增長緩慢的國家往往難以維持充分就業。
然而,事實上,日本成功地避免了大規模失業,或者任何形式的大規模苦難。這裡是處於黃金工作年齡的男性就業比例指標:
藍色:日本;紅色:美國。
藍色:日本;紅色:美國。 FRED
這一比例在日本仍然很高;事實上,一直高於美國。
年輕人呢?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青年失業率(15-24歲)確實有所上升,但這一上升趨勢後來得到了扭轉。以下是世界銀行提供的國際勞工組織對日本青年失業的估計,此外,因為這個問題已經引起關注,還有對中國青年失業的估計:
綠色:中國;藍色:日本。
綠色:中國;藍色:日本。 World Bank
因此,自從所有人都認為日本將統治世界的那段日子以來,日本的經濟表現實際上相當不錯。的確,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巨額赤字支出來維持的,而日本的債務也急劇上升:
FRED
但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預測日本將爆發債務危機,但這種預測並沒有成為現實。在某些方面,日本與其說是一個警示故事,不如說是一種榜樣——如何在保持繁榮和社會穩定的同時處理困難的人口結構。
雖然很難量化,但我交談過的很多人都說,日本社會比許多外人以為的要更有活力,更有文化創造力。經濟學家兼部落客諾亞·史密斯對這個國家非常了解,他說東京就是新巴黎。考慮到語言障礙,我基本上只能相信他的話,不過在當地人帶領下遊覽東京後,我可以肯定這座城市充滿了活力。
誠然,同樣的語言障礙意味著東京可能無法在全球文化中扮演巴黎曾經扮演過的角色。但日本人顯然在複雜的城市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果你認為日本是一個疲憊、停滯的社會,那你就錯了。
這就引出了我在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中國會成為下一個日本嗎?
現在的中國和1990年的日本有一些明顯的相似之處。中國經濟極不平衡,消費需求過低,僅靠過度膨脹的房地產行業維持經濟運轉,勞動適齡人口也在減少。與1990年的日本不同,中國經濟的大部分領域仍然遠遠落後於技術前沿,因此生產率快速增長的前景應該會更好,但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中國可能已經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問題似乎困擾著許多新興經濟體,它們增長迅速,但是一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滯不前。
然而,如果中國正走向經濟放緩,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它能否複製日本的社會凝聚力——在不造成大規模痛苦或社會不穩定的情況下管理較低增長的能力。我絕對不是中國問題專家,但是,有任何跡象表明中國,特別是在一個不穩定的專制政權下,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嗎?請注意,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已經比日本高得多。
所以,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不太可能成為下一個日本。情況可能會更糟。

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自2000年以來一直是時報的專欄作家。他也是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的傑出教授。克魯格曼因在國際貿易和經濟地理方面的成就獲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他:@PaulKrugman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