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路过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拍摄的路人驻足照片,此地也是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地。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相信大家都能记住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吧,此文节选自中学语文鲁迅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也就是这篇文章,让我们从小恨上一个人:段祺瑞。
是段祺瑞领导的北洋政府向请愿的学生开枪,造成了三一八惨案。
当时读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很多人把段祺瑞骂了个狗血喷头!
等许多年后我才明白,段祺瑞不是民族罪人,还是民族英雄。
段祺瑞以一已之力多次救国家于水火,三造共和,居功至伟。
在1924年,为庆祝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学生举办了一个国内大人物票选活动。
结果出人意料:
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位居第一位,新文化革命领袖陈独秀位居第二,大教育家蔡元培居第三位,而并列第四位的是:大文学家胡适和大军阀段祺瑞。
原来,段祺瑞是当时年轻人心中的大英雄、大偶像。
结果在这个票选一年后,1925年孙中山逝世,
两年后,也就是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向学生开枪。
两年间,段祺瑞从一位学生偶像,沦落成千夫所指的对象,
如此强烈的反差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一切,还得从段祺瑞这个人说起。
01
一切的开始
公元1882年的一天,清军管带段从德换好衣服,正在榻上吸烟,这时,迎来一个不速之客。
这是一位穿着单薄,风尘满身的年轻人,大约17岁,他一见到段从德就"扑通"一声跪下:
"叔父大人,给你磕头了。"年轻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合肥口音。
"伢里!你怎么来了?"
"我是来投奔叔父大人的。"
"谁和你一起来的。"
"就我一个啊。"
段从德不大相信地咂了一下嘴,又问:
"你是怎么来的?"
"走来的呀。"
"步行?"
段从德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从合肥到这里两千多里路,且又是兵荒马乱的世道,一个小孩子居然独自一人步行到这里,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伢哩!——够种!"
于是段从德收下这位步行了两千多里路前来投军的侄子。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十几年以后,就是这个从合肥乡下出来的年轻人会成为赫有名的北洋大将,成为民国总理,成为中国执政府的元首!
历史会记下这个名字,伴随着耻辱,伴随着荣耀,这位年轻人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
他的名字叫段祺瑞。
02
文武双全段祺瑞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教育普及不高的清末时期,段祺瑞是当时全中国学历最高的人之一。
1885年,这一年段祺瑞刚好20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这一年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陆军武备学堂,该学堂聘德国军官为教官,面向全国招生。
结果段祺瑞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洋武备学堂。
如果说段祺瑞是当时中国的文科状元的话,那他同时也是文武双全的状元。
段祺瑞在进入学堂之后,分配在炮兵科学习,
他练得一手好枪法,打靶时,百发百中。
据说有一次李鸿章去学堂视察,观看炮科实弹演练。
地点在海上,但恰逢天气不好,海风大,还下起了小雨,海上活动靶跳动不止,忽隐忽现,射靶难度提高了好几倍。
在段祺瑞之前,一连好几个学生打靶脱靶,李鸿章脸色很难看。轮到段祺瑞打靶,"轰"的一声,打中!接着"轰轰"两声,又全中了!
李鸿章招手把这个年轻人叫到身边,并询问姓名。这一问,李鸿章就将"段祺瑞"三个字记在了心上。
四年后,清政府选派学生赴德留学,结果段祺瑞以优异的成绩被获准到德国留学。
在民国那个文盲遍地的年代,因为教育不普及,诞生出很多像张作霖这种腹无诗书、粗鄙不堪的军阀与官员。
而段祺瑞是那个年代的一股清流,文武全才,是全国仅有的几名"海归",这为段祺瑞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03
崛起
1893年,段祺瑞学成归来。
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日本打地节节败退,因此国人对旧军彻底失望,开始训练新军。
1895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创立一支新式陆军,段祺瑞任这支新军的野战炮兵部司令。
在这支部队里,他有几个老同事名叫冯国璋,吴佩孚,孙传芳。
是不是觉得耳熟?
没错,他们后来都成了中国的超级军阀大佬。
对了,段祺瑞所在的这支军队叫做北洋军队。
他跟同事冯国璋与王士珍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北洋三杰"。
北洋之龙 王士珍(左)北洋之虎 段祺瑞(中)北洋之狗 冯国璋(右)
1896年,段祺瑞31岁,作为一个大龄男青年,他被家里人催婚了,袁世凯作为他的好哥们,送他一张银票,作为"区区薄贺",将段祺瑞感动的要死。
此后段祺瑞感袁世凯知遇之恩,一直为他效忠。
袁世凯也是爱才之人,一路提拔段祺瑞,到了1911年的时候,段祺瑞已经升任北洋军第一军统,获得了北洋军的最高指挥权!
也就是在这一年,位高权重的段祺瑞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04
一造共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形势一片混乱,许多部队纷纷改头换面拥护革命。
革命气势如虹,南方已解决,只剩下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方。
在"南北和谈"中,逼迫满清贵族交出权力、溥仪退位,成为最关键的一件事情。
但在众多人的劝说下,末代皇帝溥仪拒不退位。
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很多人选择观望,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清王朝最后的拼死反扑。
这时候,46岁的段祺瑞挺身而出:你们不敢来,我来!
于是段祺瑞联合42位将军,及40万名士兵要求清帝退位,震动朝廷内外。
在段祺瑞等人的努力下,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延续2000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终于结束了。
当时街头巷尾都在传:"段大帅歪歪嘴,发发电报,就把大清给推翻了。"
此乃段祺瑞一造共和之功。
05
二造共和
袁世凯(左)和段祺瑞(右)
大清灭亡之后,袁世凯出任第一届中华民国总统,段祺瑞则出任总理。
1915年,袁世凯心痒痒想过把皇帝瘾,四处宣传他是"真龙天子",他的称帝之心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
作为一路提拔段祺瑞的恩人,段祺瑞也很纠结到底该不该反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段祺瑞站在民主共和这一边。
段祺瑞多次去中南海,苦心劝告袁世凯,无奈袁世凯铁了心要称帝,根本听不进段祺瑞的话。
最后,不得已,段祺瑞说:"袁公于我有知遇之恩,我不反他,但必反帝制!论公,我死不参与,论私,我只有退休!"
在大是大非面前,段祺瑞有自己的立场,公私分明,并不糊涂。
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凯不顾众人劝阻,在天坛祭祀,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那天,所有官员与北洋军的旧部都前来祝贺袁世凯,只有段祺瑞除外。
袁世凯称帝之后,段祺瑞称病辞职,袁世凯多次邀请段祺瑞出山再度主持大局,但段祺瑞统统拒绝了。
1916年3月,在家"告病"的段祺瑞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袁世凯打来的,原来袁世凯已经病入膏肓。
接完电话,段祺瑞直奔袁府。袁世凯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往日威风荡然无存。
段祺瑞弯下腰,对病床上的老友袁世凯说:
"大总统若肯取消帝制,从今以后,善后事宜,自当努力为之。"
袁世凯称帝之后,众叛亲离。弥留前,袁世凯通令全国,正式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彻底撒手西去。
老友逝世,段祺瑞悲痛不已,下令厚葬袁世凯,拨款五十万元作为丧葬费,并亲自为他守灵,送走老友的最后一程。
君子之交,政见不合时挥手而别,再见时依然坦坦荡荡。当往事已去,剩下的就只有宽恕和包容。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本可以出任总统,作为北洋军阀的老大,这是众望所归的。
但段祺瑞不恋权力,为了平息了南方革命军的反对声音,段祺瑞推举黎元洪任大总统,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此为段祺瑞二造共和之功。
06
三造共和
袁世凯死后,国内局势一片混乱,北京内部政斗激烈,整个中国前途未卜。
总统黎元洪为了集权,免了段祺瑞总理的职务。
但黎元洪只是一个粗鄙不堪的军人,哪会像文武双全的段祺瑞一样治理国家大事?
结果段祺瑞一走,局势就彻底失控了。
张勋率着辫子军入京,北京被插上清朝皇旗,改天换日,荒谬不堪。
总统黎元洪自己都快被赶下台了,不得已,重新将段祺瑞拉回来主持大局。
段祺瑞之前收拾过袁世凯那个烂摊子,现在又不得不收拾黎元洪留下的这个烂摊子。
但段祺瑞不计前嫌,身为北洋军阀老头领,他迅速重整旧部与各路军队,调兵遣将,直逼京师。
在多次劝解张勋无果之后,段祺瑞攻入北京,赶走张勋,结束帝制复辟的荒唐局面。
段祺瑞第三次救中国于危难之中,后人称赞他:三造共和。
07
"六不总理"
段祺瑞一生清廉,两袖清风。在位总理期间,清廉,朴实,检点,不收重礼,不蓄私财。
江苏督军齐燮元给段祺瑞搬来一扇玛瑙宝石屏风,姨太太们喜欢得不得了,结果第二天段祺瑞就叫人原封不动搬回去。
段祺瑞一生只"贪污"过两样东西:冯玉祥的南瓜和张作霖的鱼。
据说,冯玉祥经常给段祺瑞送礼,给总理"意思意思",但段祺瑞一直不肯接受这个"意思意思"。
最后,气急败坏的冯玉祥给段祺瑞送去一个大南瓜,暗指段祺瑞南瓜脑袋——不开窍。
收到南瓜,段祺瑞不但不生气,将南瓜一刀劈成两半,自己留下半块,另外半块又让人给冯玉祥带回去。
而张作霖明白段祺瑞为官清廉,不愿收贵重的东西,于是派自己的副官给段祺瑞送来两条鱼,段祺瑞不肯收,张作霖的副官一再恳求,才让段祺瑞收下这两条鱼。
与张作霖这种拥有豪车豪宅的军阀不同,段祺瑞一生没有购置过房产,当了一辈子租客。
在段祺瑞的原配夫人去世以后,袁世凯把自己的义女张氏许配给他,顺便带了一套四合院作为嫁妆。
但段祺瑞和张氏夫人在里面也没住上两年。
原来,这套房子当初是袁世凯打牌赢过来的,可是当初忘了向房车索要房契,袁世凯死后,房主的儿子拿着房契找段祺瑞来收房子。
段祺瑞二话不说,立刻搬了出去。
他的总理气度可见一般,决不与民争利,更不贪污腐败。
民国有人说段祺瑞:有容人之心,更有成人之美,是为君子也!
段祺瑞在任时,定下六个规矩: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
人送段祺瑞外号"六不总理"。
08
血之句号
段祺瑞身在动荡黑暗的权力江湖,尽管身居高位,却一生清正廉洁,造福于民,堪称为官楷模。
但是,这一切本可以为后人津津乐道,流芳百世,却在那声枪响中毁于一旦。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这篇《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记录了三一八惨案,更记录了段祺瑞的人生转折点。
1926年,这一年段祺瑞61岁,正是即将退休的年龄,他本来以为他的执政生涯将会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却没想到是一个带血的句号。
这一年,段祺瑞出任国家总执政,虽然明面上掌握一切权力,但他的军阀部下却是阳奉阴违,各路军阀大打出手,国家处于一个严重分裂的状态。
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期间,大沽口守军炮击日本军舰,日本等国认为违反《辛丑和约》,对北洋政府提出抗议。
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在北京发动学生运动,进入天安门抗议帝国主义,要求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
游行示威到达段祺瑞执政府前时,学生与卫队发生冲突,爆发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
段祺瑞当时不在执政府里面,从未下令枪杀学生。
在事先,段祺瑞还严格警告卫队旅不得开枪:"万般忍耐,打不还手,骂不还嘴"。
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段祺瑞一生清正廉洁,不贪不抢,刚正不阿,从未卖国求荣,但这件事成为他一生的痛。
段祺瑞在得知惨案发生后,曾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并辞职下野,立誓终身食素以赎罪,而这个誓言,在他病危时医生一再劝他开荤增加营养,他都不曾动摇,直到去世。
1934年春天,段祺瑞胃溃疡发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到医院治疗。由于段祺瑞身体虚弱,医生家人纷纷劝他开荤,以加强营养,段祺瑞断然拒绝:"人可死,荤绝不能开!"
09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晚年段祺瑞
1936年11月1日,71岁的段祺瑞突然胃病发作,被送往医院急救。
临终前,段祺瑞叫来家人和旧部,写下遗嘱。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在这份遗嘱中,段祺瑞向政府与人民提出"八勿"之说,以警示后人: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
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
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
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这"八勿"是良好的治国与为官之道,哪怕对今天的中国依旧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写完遗嘱,71岁的段祺瑞撒手西去,结束了他纷纷扰扰的一生。
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的头领,其他军阀尊称他为"老师"。他的落幕标志着中国十七年军阀混战时代的落幕,中国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
彼时,1936年日军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中国人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段祺瑞这一生处处充满着矛盾:
段祺瑞戎马一生,却无法为中国带来真正的和平;
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可他至死也未能看见中国走向共和;
段祺瑞一生清廉,为官端正,本以为最后能落个美名,却没想到是骂名。
民国大思想家梁启超这样评价段祺瑞:"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段祺瑞虽生乱世却坚持道德保守,虽遭遇坎坷却不忘初心。在国家面前,兢兢业业,在权力面前,临危不俱,在女色面前,坦荡磊落,不掩君子本色。这不正是古训"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吗?
这才是真正的"北洋之虎"段祺瑞!
给作者加个鸡腿吧!
(完)
——读者推荐
独善其身的典型 ... 可惜在20世纪的国际大环境中,一个好人,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