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星期四

杜耀明:异族统治香港下 好高骛远的乌托邦年代开始了?

特区政府对「明日大屿」连仔细的规划研究还未开始,居然可以开天杀价,抛出高达6,200多亿元的工程造价,可谓香港公共行政史上最荒谬的事件。
填海计划先来1,000公顷,按照发展局局长黄伟纶的说法,当局会先用四十二个月做研究,再向城市规划委员会提交大纲图,2025年动工,到2032年,即可供首批市民入住。
该计划荒谬之处是内容粗疏,充满变数,却又可以横行无阻。例如填海1,000公顷可供兴建多少个住宅单位(官方说法:15万至26万),项目成本可分多少年偿还(官方说法:十至十五年),以至首批入住后多久铁路才通车(官方说法:三至五年),每样都仍未有定数。
换言之,当局连填海区服务多少市民也未确定,更不要说有目标齐全的基本规划大纲。正是由于计划仍在观念阶段,政府才需要立法会拨款五亿元,进行四十二个月的详细规划研究。但问题是,政府连基本规划蓝图也未完成,单凭空泛的观念,怎可冒昧要求大家支持这项6,240亿元的跨世代计划? 程序上,怎么不先弄好规划研究,再详细讨论然后定夺,而竟然是先确定大家都会支持,然后才拨款研究大家该支持甚麽呢?
政府未审议先判定计划可行,也许是如黄伟纶所说,以政府现有财力,没理由办不到。他当然知道填海计划只耗用现有储备不到六成,却又似乎有所不知,「明日大屿」是否不能替代,不但取决于政府财力,更须确定此项目是物有所值,储备也用得其所。
首先,「明日大屿」的开支是天文数字,是否别无选择呢?环保团体「绿色和平」的反建议是,政府只须向地主征用荒废农地(棕地),加上邻近的政府官地,便有八百多公顷土地可用,其中一半用于建屋,可提供约十四万个住宅单位,而所须开支大约三百三十亿元,只及「明日大屿」开发成本的二十分之一。民间组织的估算是否准确并非重点,关键是政府曾否认真比较两者以及其他建议的成本效益,才得出今日的决定。没有的话,便是财大胆粗,结论先行。
当然,「明日大屿」除了住宅,还有核心商业区,楼面面积多达四百万平方米,据说有助经济发展,也是政府卖地收入的来源。不过,早于2013年施政报告,当局便指出九龙东有潜力提供四百万平方米的新增写字楼面积。因此,发展棕地起住宅,再发展九龙东建商厦,显然是成本较低而效果类同的选项。明日大屿提出后,未见当局取消九龙东写字楼大计,那是否説,到2030年代,香港的写字楼用地会比今天多了八百万平方米,到时会否造成过量供应?还是九龙东的供应量已悄悄移到填海区呢?如果是,原来的九龙东写字楼用地又有何别用呢?
其次,即使袋中有钱可花,也要看未来十四年,哪里最值得、最需要花钱。近年公共医疗服务供不应求,每年流感期间更是捉襟见肘,医护人员有服务水平倒退三十年之叹,政府是否需要与民共议,共同计划,并作长远的承担,而不是见步行步,或者把医疗制度问题简化为医院服务问题,继续由医管局负责便就此了事?人命关天,何以市民的健康和生命,还及不上填海造地那样受到政府看重?
又如人口老化衍生巨大的长者照顾需要,亦到了必须正视的地步。2016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整体16.6%,20年后将增至31%,长者人数亦增加一倍至237万。随住长者与子女同住的比率一路下降(2006年的53.4%降至2016年的48.5%),总共有超过30万户是长者独居或与配偶同住(当中有近四万户聘有家佣)。到2036年长者人数翻一翻,届时没家佣照顾的长者家庭将超过50万户,而八十岁及以上人口加倍后,亦接近70万人。现时政府资助或买位的院舍照顾名额大约二万七千人,社区照顾服务仅能惠及三万三千名长者,若不从速提升服务质量,数以十万长者的生活照顾,只好听天由命了。何以当局独厚于填海造地,但对长者要过有尊严的生活,却是无动于衷呢?
一个政府只对虚无飘渺乌托邦热情澎湃,一往无馀,却对改善民生疾苦目光短浅,见步行步,究竟这个「港人治港」的政府,与异族管治的殖民政权有何分别?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