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来自边疆小地方的人,第一次看到《古拉格群岛》,已经是1980年代后期了。作为曾经被打成反革命,差点就投入劳改营的我,这本书,有非凡的意义。尽管窗户纸已经捅破,但真正赶上有人砸碎窗户,让你彻底看清里面的一切的时候,你还是会感到瞠目结舌,寝食难安。
新京报刊发的几张索氏的照片,最吸引我的,是那张他在劳动营里的“囚照”,那神情里的恐惧和警惕,是我一度十分熟悉而又陌生的,但那眼神里却还有一种东 西,一种睿智和犀利,是我所不熟悉的。任何时候,也许都不缺乏暴政的反抗者,但如果没有这种睿智和犀利,暴政将永远是暴政。
索尔仁尼琴是个永远的不合时宜者。他的眼里不揉沙子,但却总能看到社会稀粥里的沙子。他是苏联解冻时期暴得大名的作家,受过总书记的恩惠。但是他却不把这 别人看来天大的恩惠当回事,义无反顾地从《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走到了《古拉格群岛》。他在苏联不受欢迎,在美国也不受欢迎,苏联变了俄国,他回来 受到凯旋式的迎接,很快,就又不受欢迎了。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见到了会硌人牙齿的沙子,嘴上必定要说的。可惜,这个世界,命里注定不喜欢这样的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