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7日星期四

张伟国:赵紫阳逝世三周年祭

图为软禁在北京家中的赵紫阳(摄于1990年4月17日)

今天(2008年元月17 日)是赵紫阳去世三周年的忌日。

1919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的赵紫阳,其政治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 一阶段:赵紫阳13岁投身革命, 19岁成为中国共产党滑县县委书记,到中共建国后他曾经在广东、内蒙古和四川主持地方党政领导工作,尤其在主政四川期间,赵紫阳领导农村改革,获得显著成 就,以致民间流传"要吃粮赵紫阳",这也奠定了他的政治基础。 他在1949年之前的经历可以查看刘守森著的《年轻时期的赵紫阳》(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 2006年版)。

第二阶段是在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年出任国务院总理。 1987年1月,接替胡耀邦出任中共代理总书记,并于同年正式担任总书记; 1989年6月,因为天安门事件辞去中共总书记职务。 整个80年代,是奠定中国改革开放基础的关键时期,期间赵紫阳表现出与传统共产党人截然不同的民主革新精神,并且主张推进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使他一跃成 为中共有史以来最具现代思想的领导人,并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一时期他的主要政见,由吴国光博士的《赵紫阳与政治改革》(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1997年7月出版)一书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纪录。

第三阶段,是他1989年下台以后遭到软禁的 16年,直到85岁于2005 年1月17日在北京医院逝世。中共一度称赵紫阳犯了"支持动乱、分裂中央的错误",与以往中共下台领导人的根本区别是,赵紫阳非但拒绝低头认错,而且多次 给全体中央委员和政治局上书,据理抗争,并申明自己的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无论是在国家还是个人的危难时刻,赵紫阳选择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这个时期,他 精神思想得到了升华,并对中共的政治机制也包括对自己的从政经历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这方面赵紫阳的思想遗产见诸于宗凤鸣编撰的《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开 放出版社 2007年1月版),以及吴国光、鲍朴等人汇编的《紫阳千古 --赵紫阳纪念文集》(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紫阳千古 --赵紫阳纪念文集/续集》(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等。

从30年后的 今天来看,中国改革事实上早已经逆转、已经被扭曲、已经遭到背叛,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历史。从微观的角度看,也许应该承认改革带来的经济开放、市场发展,中 共的统治权威由独裁转变为寡头、社会生机空前爆发、非官方生活空间得到了拓展;但是,如果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改革让奄奄一息的中共一党专制起死回生,如 今,沦为特权既得利益集团的中共,在坚持集权专制这方面比起改革之前有过之无不及,血腥、黑暗、及其反动本质,无以复加,以致中国大陆成了最坏的资本主义 与最坏的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被称作是"权贵资本主义"。

在这种背景下纪念赵紫阳,我觉得:

赵紫阳是一面旗帜,改革的旗帜,自从他下台以后,中国的改革就变样了,就停止了,就夭折了。中共现在所谓的坚持改革和纪念改革,其真实的用意是拔掉赵紫阳的旗帜。

赵紫阳是一个符号,民主的符号,在1989年危机时刻他提出"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的主张,依然还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出路。

赵 紫阳是一个象征,悲剧的象征,他也许是中共最后一位有民主理想的政治领袖,也可能是最后一位想力挽狂澜的改革家,在他之后中国步入了所谓的"工程师治国" 时代。赵紫阳的命运再次证明中国历史的一个"潜规则":改革家是没有好下场的。赵紫阳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共的悲剧, 其实也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悲剧,更可悲的是人们今天依然看不到中国可以走出这个悲剧的宿命!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