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星期二

卢斯达:迷惘夜车——香港经济从2023驶向2024

撰文:卢斯达

歪脑 专栏 01/30/2024



2023 年对香港就像一盘冷水,将疫情前的期待都扑灭。

香港跟随中国解封,离开 COVID 19 清零政策下的紧缩生活。放下口罩,限聚解禁。在政治方面,新一届没有传统反对派的议会亦已“运行畅顺”,所以香港各界的预期就是,2023 年将是一个全力拼经济的年份。正如建制中人倒背如流,由乱及治,由治及兴,要“兴”。

香港重新开机。接待游客,恢复商贸。特区政府开始四出向外宣传 Hong Kong is back。二月间,特首李加超出席“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啓动礼。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经常外访,2023 年出访过英国、欧陆、中东多国,外访开支冠绝高官,高达 213 万,他也代替李加超,代表香港出席 11 月的 APEC 锋会。

民间经济方面,旅游、零售、饮食界一直期待“开关之后”可以救活本地经济,但证实并没有。主观期望很美好,但 2023 年的香港经济现实,在新闻圈是一片愁云惨雾。香港人在各种不利消息的风暴中,诚惶诚恐渡过了本来预想的复苏之年。同时,中国官方媒体及各种窗口开始引导一种说法,不断报道香港旅游业服务态度不佳的新闻,去淡化香港经济真正出问题的政治源头:香港与外国关系转差,直接影响了股市、楼市、乃至消费力和消费信心,这些高层环节又向下影响本地经济产业,例如零售业和饮食业。

过去一年,香港一些旺区某些街道有时会很冷清,能把中老年的老香港吓得心惊胆跳,因为他们未见过这样的香港市面。零售业、服务业大叫救命。9 月开始,酝酿已久的“香港夜缤纷”活动推出市面,是一连串鼓励市民夜间消费的优惠活动。


不利好消息的海啸


香港经典四大传统行业是“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还有“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基本上这分类一看就知道,是高度依赖国际环境。中国和美国交好的因素,或许已经不存在,香港整体在 2023 年终于集体地明白,在政治以外,连经济也进入迷失年代,尤如黑洞迷航。

2023 年,海内外和上游和下游产业不断传来坏消息,不断打击本地人的消费信心。股市方面,恒生指数在本年由 20000 点以上跌到 17000 点,全年跌 2734 点,连续四年下跌。而且跌势在新一年继续,在众人目瞪口呆见证下,恒生指数在 2024 年 1 月尾跌破 15000 点关口。

楼市方面,据差饷物业估价署公布,11月份私楼售价指数跌至316,今年首 11 个月累计跌 5.59%,年初因为解封后出现的小阳春已全部抵消;按年跌幅 6.6%,创 2017 年 2 月以来新低。

香港沦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之说,引起政府官员高调反驳,但其实“遗址”之形容,最初是来自中国的小红书或微博用户,来自外地人的观察。股市和楼市不佳影响政府库房收入。2023 年政府卖地收入不振、开支增加,库房财政储备不足 7000 亿港元。开关后,很多本地人到海外、北上进行“报复式”消费,对本地经济反而是毁灭式打击。疫情期间养成的网购习惯,在家工作及消闲模式已经成形,导致疫情前的人流不能百份百再现。

在这一波经济寒冬,很多人们认识的黄店和蓝店都撑不住结业。例如前立法会议员谭文豪营运的茶餐厅“一日三餐”,在 8 月间选择结业,原因是“租位业主加租、食材价格上升及人手不足”。


陌生的中国旅客

 

香港是否可以靠远游业暂时续命?欧美、日韩游客,是 90 年代及之前的游客大宗。现时香港对他们吸引力是成疑。至于以前带来过“热钱”的中国内地客,也受困于放缓的中国经济本身:2023 年 8 月间,中国国统局表示下月起停止发布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青年实际失业率问题引起外界关注。更重要的是,对中国里面的中产阶级及有钱人,香港不再是首选,新加坡可能令他们更觉遥远更觉安全。

至于一般旅客必讲“性价比”,而性价比从来都不是香港有能力主打的东西。香港提供的法律或金融服务,乃至零售,都是提供附加价值。当香港无法再提供特别的体验和附加价值,香港与深圳比起来就是另一个深圳,但更为低效和昂贵。

例如 2023 年五一劳动节假期,香港商家发现这一波中国游客已经不是疫情前那一批,有“旺丁不旺财”之说。肉眼可见“爆买”的人已经不多,有些更崇尚“穷游”,追求“性价比”。人们发现中国游客不再是天降神兵,不像 2003 年“沙士”之后的自由行游客。他们发现新一波游客,是经历过封城、经济下滑、失业打击。中国青年在开关前早已被迫“消费降级”。他们变得价格敏感,而且变得敏感的人正在变多。

上一个自由行狂潮不一样,因为 2008 年因应次按金融海啸,各国央行都在“量化宽松”,包括温家宝年代的中国国务院也推出了四万亿人民币救市计划。整个中国社会当时充满了购买力,人民币购买港货有汇率优惠,加上食品较为安全的香港印象,有加乘。今天来港的中国旅客已没有人民币更高购买力的加持。人民币价值下跌。2023 年 5 月 1 日,汇率是约 1.1320 人民币兑换 1 港元。11 月急跌至约 1.0813 人民币兑换 1 港元。

由于香港的地租成本一直没有降下去,在香港所有衣食住行都特别贵,本来“真香”的东西,加了香港的租金成本就会变另一回事。情况甚至在 2019 年之前已经出现,这种依赖热钱、降格百物的游戏,上一个十年的自由行狂潮已经基本设置完成。

只是上一波游客实在太有钱,他们当时会提高一倍价钱,提升体验就好。当时大家就不觉得香港有问题,当时豪客感受不到香港真正的样子,而香港的既得利益者也得过且过,没去根本改善不足。

“自由放任”发展之下,导致曾经有一个年代,一个讲粤语的本地人进去游客热爱的药房,是会遭受白眼,售货员会觉得你浪费了他的时间和精力,本地人反正不会花大钱。那就是独特时代下独特的阶级分化。现在已经不能重演,只能说香港本地和中国内地,在经济上都有回不去了的一面。


被时代被众人毁掉的东西


在香港一般人的角度,其实香港的吃喝玩乐、基本生活资源,已经劣化了很多年。本地人要说,可以说得更多。香港的东西确实有不少“劣化”。小至一杯奶茶,也可以是被资本和不正常市场毁坏的事物。

笔者认识在香港北区搞零售、农产品、本地啤酒的罗庭辉。作为商人,他经常分享生意经。认为香港很多事的败坏,都源自产业“回本要快”。所以卖奶茶和菠萝油的餐厅,是不可以只做好奶茶和菠萝油,而要像周星驰《食神》电影那样不断扩张、开分店,聘请更多人,然后用这个产业去向银行抵押借更多钱,直至上市。不断重覆这个资本的扩张,回收,扩张,再回收。

“……上位者失去对一切的热情,开餐厅整菠萝油只是手段,而非他的梦想和热情所在,菠萝油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卖贵两元。做美容,人家的脸又与营办者何干,他的志向根本不是做最好的美容产品,敷下去即时见效又白又滑便可,钱花在 Marketing 上广告上,方便集资更好,快点投入这钱滚钱的入场门槛更好……结果,在香港钱赚多了其实都无法享用到什么好东西。”

他 2021 年在脸书上如此写。




2023 年开关之后,思考人们为什么会赶去外面报复式消费时,我就想起这番话。香港人口袋里的确有不少钱,但困局是,钱在香港不保证买到好体验和好东西。

我们这一代何尝不是被迫习惯本地的贫乏,要在出国旅行时才能享受到较好的基本食物和住宿。香港式资本主义生活是变态的,每一个香港人都多少会认同。


本地内需困境的替罪羊?


2023 年大小传媒突然不约而同,极度关注香港服务业服务质素。连官媒都高规格参与,十分诡异。从“国泰空姐歧视陆客事件”、小红书上不同网民充满吐嘈点的“香港游记”、乃至官媒《环球时报》署名文章批评香港服务人员态度有待改善、港人不愿意/不会说普通话、港人很少说多谢,港人会黑口黑面,香港应该推动“微笑文化”“多谢文化”等等……

有时铺天盖天都是类似的消息,连内容都大同小异,总是责怪食肆、饮食界,有种甩锅给个别行业的意味。这种划一整齐步伐,不禁令人对风向起疑。

其实本地人也不会否认本地服务行业有不足,甚至本地人也骂得好狠。例如网络上一向普遍有大量声音讨伐部份的士司机拒载、态度差、不熟路等等。

只是人们大多也懂得香港本地经济不佳,有很大部份是因为美中交恶、外资撤走、移民潮、社会气氛极度紧张、官员能力不济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即使最基层的员工确实有黑口黑面的时候,但他们不可能是香港经济出现结构性危机甚至存在危机的替罪羊。

“香港服务业之恶”有时是用来转移视线的表面议程。真正的议程是,哪怕提升香港服务业,也只能修补香港的软实力,并不能根本改善香港和欧美国家的结构关系。这就到了外交或者政治层面。

12 月,美国国会及总统拜登通过 2024 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其中将香港及澳门列入“海外敌对势力”,与中国、伊朗及北韩等国并列。


戒备与展望

 

临近年底的时候,香港民意研究所发布了五百多个受访者参与的“年终回顾及前瞻”调查报告,发现香港人本年还是有办法尽量快乐。这年港人的“生活快乐指数”是 自2018 年 12 月以来新高,上升 14%。这可能有不少是由于解封开关,“旅游”这种生活的暂时出口也解禁了。不过受访者们对社会明年的状况则是极不乐观,只有 4 成人感到乐观。

这种不乐观的戒备情绪,是由于他们已经历一整年坏消息的洗礼。一般香港人不会对口号认真,但多数有一定心理准备。

在关于香港的经济数字中,暂时只有失业率比较好看,11 月的失业率数字是 2.9%。但普遍的不景气情绪已经形成,持续下去,香港的低税、低失业率前设,是否可以长期存在,十分值得忧虑。


歪脑的专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