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星期一

顏寶剛:「放棄青年」中港青年失業率飊升 社會將沒有未來

顏寶剛 RFA 【財經拆局】 20230424

內地青年失業率迫近歷史新高,五個畢業就有一個失業,年輕人以「孔乙己文學」發洩對就業形勢的不滿,卻惹來政權批評沒有上進心;香港那邊青少年失業率一樣令人憂心,去年中三至中五畢業生失業率一樣迫近兩成,特區政府卻無視青年問題,反而強迫高中學生每年要到大灣區考察,同時有大專學府卻對學生會施予不合理懲處。「放棄青年」成了近年中港兩地政府慣常應對青少年的問題手段,這樣下去我們的社會恐變成沒有未來。

上星期內地公布備受關注的一季度經濟數據,GDP按年增長4.5%,這是一個比許多人預期都好的數據,顯示出內地經濟的復甦態勢,理論上可以紓緩各界對「全面復常」後經濟失速的擔憂。

image1-31.jpeg

先不談統計數據真偽及首季經濟數據頗多自相矛盾,第一季經濟好於預期的表現,焦點卻被另一組數據完全蓋過:國統局公布3月份16-24歲青年人失業率達19.6%,比上月上升1.5個百分點,是歷來第二高水平 (去年7月創19.9%歷史新高),意味着每五個16-24歲青年人當中便有一個處於失業狀態。

按理在經濟穩步復甦及增長的同時,失業率應同步回順,但青年失業率卻意外急升。國家統計局指出,青年人失業率仍走高,主要是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開始尋找工作所致。事實上,去年高校畢業生大增至1076萬人,在7月畢業季節時令失業率創19.9%歷史新高;今年高校畢業生進一步升至1158萬人,恐怕到年中的畢業季節失業率會突破20%。

image2-33.jpeg

中國畢業生對就業前景的真實看法,他們用一個1918年的故事來表達他們的沮喪:面對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中國年輕人自比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以表達絕望心境,令「孔乙己文學」上周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

孔乙己的故事是1918年由著名作家魯迅寫下的故事。將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窮書生形象,勾劃得活靈活現。故事中的孔乙己,十年如一日穿長衫,考不上秀才,又好食懶做,「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後來因為偷書,被人打斷了腳。魯迅沒寫清楚孔乙己的結局,但按劇情發展,應該是餓死了。

但今天,年輕中國人正在引用它:因為人浮於事,學無所用,他們就自嘲為孔乙己,以宣洩對現實的不滿,但這激怒了當局,他們認為今天的年輕人應該從魯迅的故事中吸取不同的教訓。中央電視台評論說,孔乙己本可以通過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但他太自命不凡,不敢拋開知識分子的身分。言外之意是孔乙己應該為自己的痛苦負責——就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他們的學位就像孔的長袍一樣,讓他們過於傲慢和懶惰,無法從事低技能的工作。

官媒發「正能量」文章,告誡年輕人要掙脫「孔乙己的長衫」投入現實。結果卻引起民憤,指責是體制性原因造成就業難。有評論更直指習近平斬斷年輕人前程。

近年來,996工作制、外賣騎手困境、拼多多女孩猝死、天門山跳崖事件、內卷、躺平的字眼或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或共鳴,一個關鍵原因在於年輕人的困境。而去年底被視為結束「動態清零」的「白紙運動」,一樣是由年輕人發起,雖然運動可說成功改變內地防疫政策,但參與年輕人卻不少被「秋後算帳」,最近更揭發在12月中至1月初期間,多位參與者被拘留,當局指責他們是所謂的「尋釁滋事」,最近部分人才獲釋。

香港「放棄青年」:聽話的洗腦、反抗的壓迫

資料來源:統計處
資料來源:統計處

由內地的年輕人失業率高企,我覺得亦值得討論香港人目前面對的困局:香港青少年的失業問題一樣嚴重,特別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以來,反映中三至中五畢業生的組別(15-19歲)及中七至大專畢業組別(20-29歲),失業率遠高於香港整體水平,其中在2020年中第一波疫情時,中三至中五畢業生失業率一度飊升至26%,即使在去年香港逐步復常之際,整體失業率回落至4%,但年輕組別失業率仍高達16-18%,顯見年輕人搵工仍然相當艱難。

現實是,很多年輕甚至未成年的青少年,在參與2019年的「反送中」示威中卻成了當局著力打壓的一群。根據特區政府公布的數字,至去年8月31日,有超過1.2萬人因參與示威有關活動而被拘捕,當中1754人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被捕人士當中,已有2893人被起訴,當中也有超過500人是未成年人。如果計及年輕人的比例更高,位於美國華盛頓的「香港民主委員會」統計發現,政治囚犯數目已經超過一千人,當中超過一半年齡低於25歲。

過去香港年輕人經常抱怨:「買不起樓」、「儲不起首期」、「無升職無加薪」;老一輩就投訴年青人「沒責任感」、「只懂吃喝玩樂」、「對社會沒有承擔」。現在很多我們的年輕人都「覺醒」了,但我們的社會有珍惜這種願意回應時代的責任感嗎?

由北京以至香港政府施行的高壓手段,對聽話的就施予洗腦式國民教育,甚至硬性要求所有高中學生要到內地考察;反抗的就進行壓迫、控以煽動甚至以《國安法》鎮壓,最近一個令人「傻眼」例子是浸會大學新一任學生會內閣發布就任宣言,指出「學生會不為公義發聲就有如行屍走肉,失去關懷社稷嘅精神」,還表示要捍衛普世價值。事後引起親中人士批評和投訴,校方最終決定對涉事學生進行處分,其中學生會4名幹事被禁參與校政,也就是說,新的學生會不能再運作下去。

過去三年本港移民人口超過三十萬人(當中包括16萬名BNO Visa及強積金提取人數總共近十萬人——當中兩者沒有重疊),加上本港出生率創下30年新低,生育率全球包尾。面對移民潮及人口急劇老化,特區政府應對的方法是「放棄青年」:不單沒有挽留人才及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反而只懂對外「搶人才」:搶的卻是內地的「高才通」及「輸入外勞」,包括近日高調由醫管局帶隊到大灣區「搶醫護」。

曾經有年輕記者向我表達對「留守及離開」的兩難選擇,當然每人的家庭及個人包袱不同,但我的勸告是年輕人學習能力強,現在覺得很困難適應的語言及語文的問題,我相信只要下定決心,很快就能夠克服,我認識的一些年輕朋友甚至會靠「煲劇」不看字幕來理解內容,增強自己的聽寫能力。我不是說移民或移居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必須明白離開自己出生地那種困難是不親身經歷都難以想像,但只要做好心理預備及有爭勝決心,「自由的天空」仍然會像春天一樣令人充滿期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