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日星期一

苏晓康:「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那一天——甲午戰敗的影響


唐德刚称李鸿章是「四化」祖师爷(办夷务),以海关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约四百万两银子,建成一支「世界第八大海军」,但因为没有「第五个现代化」(改制)而功败垂成;梁启超又说他是「以一人而敌一国」——合肥的克星,就是那个挪用海军经费造颐和园(至少一千万两)、也绝对不肯改制的西太后;日耳曼铁血宰相俾斯麦曾揶揄李鸿章只会打内战,中堂叹道:「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也。」最终,他还得背「丧权辱国」的黑锅。
1895年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向伊藤博文签下《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两亿六千万两、割让台湾,直隶布政使陈宝箴见光绪「泣曰:『殆不国矣!』」其子陈三立自武昌致电张之洞:「请奏诛合肥以谢天下」,虽然他们父子的问罪,不是责李「议和」,而是责他不肯力争避战,将国家「戏付一掷」。晚清自林则徐禁烟以来,与列强轻启战事而招祸,至甲午重创,始觉亡国灭种,遂成近代激变起点,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戰敗只是政治或制度之敗,將其轉化為思潮或文化,則需要一只如椽大筆,那就要算到梁啟超頭上。只須稍爬疏一下,「亡國滅種」的危機意識在中國刻骨銘心、百年不泯,其催發戊戌變法求「全變」「速變」、導引「五四」啟蒙救亡於先,遵奉馬列、躬迎專政、聊發共產及「文化革命」狂想於後,激進思潮如水銀瀉地,覆不可收,尋此濫觴,追溯上去,驚駭一世,鼓動群倫者,非粱任公莫屬,而後來在歷史舞台上風流過的人物,有誰不曾被他那令人「攝魂忘疲」、「血沸神銷」的文字觸過「電」,包括毛澤東在內。難道這個邏輯是,新大陸的「細菌戰」之未預期效應,竟在大洋另一端的東亞桑植,誘發了近現代激化思潮,進而導致蘇俄暴力革命元素乘虛而入,將神州浸入血泊?
然而,總結這段中國近現代史,又需要一位思想史家,他則要到中國發生巨變才會出現。巧的是,普林斯頓史學家余英時教授,在香港發表《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激進與保守》這篇重要文字,恰在中國發生八九學運的一九八九年。
此作梳理的「激進主義」,中國思想史上可謂無人論及,我讀過無數遍,也將其濃縮如下:
一、一種對于現狀的態度
1,對于一種現存的秩序(社會的、文化的、政治的)來說,認為基本合理,主張維持的態度稱為保守;認為不合理而要改變它的態度稱為激進。其間還有各種程度不同的立場,從較溫和到最極端(兩極化);非兩極化時應有一個共通領域存在,如美國的自由傳統(liberal),又如中國古代的儒家倫理政治秩序等。
2,中國從十九世紀末以來,沒有一個秩序穩定過,因而沒有一個基礎可以用來衡量保守或者激進,也不可能在兩者之間產生一個共通領域。從清末到民國初年,沒有一個政治現實是值得維持的,沒有一點可以定下來,其結果是保守主義沒有辦法根據一個現存的秩序來說話,而激進的力量則長足發展,推翻一個東西未能達到目的,就再往下一步走,形成了一個激進化的過程(process of radicalization)。
3,從清末開始懷疑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但卻一直無法確立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又永遠回不到傳統制度上去,這個「變」就沒有底了,也不知道變到哪里為止,不知道要達到什麼地方才可以不變。
4,四階段
康梁變法:從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張之洞的「舊學為體,新學為用」,都未觸動中國的政治倫理秩序,到康有為始提出「速變」,從此中國再沒有一個系統、一個共識可以被大家接受。變政治倫理秩序就涉及文化,康有為還想改儒家為孔教,還承認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譚嗣同則把康的思想推到最大限度,要改變整個倫理道德秩序,這顯示政治激進主義者已經關注到文化層面。戊戌的失敗導致革命,即表示政治理念又一步激進化;但袁世凱的復闢借助孔教,激進化不可避免向文化層面引深了。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社會政治退化,新的秩序建立不起來,舊的權威已經崩潰,只剩混亂,這樣保守主義無法根據一個現狀來說話。
五四運動:要用西方現代文化來代替中國文化,但涉及到價值系統和政治制度這兩個方面,又有激進和保守之爭。前者體現在「科玄論戰」(1923年)中,激進派認為科學可以解決人生觀問題,由此為「唯物主義」開了門,所謂「玄學」即宗教無用;後者體現在「民主與獨裁」的論戰中(1930年),民族危機使保守派主張接受一個獨裁方式的政治中心,激進派則贊成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五四」以後,中國不復有真正的保守主義,只有要求不同程度變革的人,要求變革較少的人就成為保守派,第一流腦筋的中國學人和思想家,如章炳麟、劉師培、熊十力、粱漱溟等也只是說到不要變得太過為止,原先激進的人很快就被後來者視為保守派。
抗戰後期:對于國民黨政治現實的失望和內戰的原因,知識分子普遍感染盼望一個全新的理想社會的左傾思潮,主張「無產階級專政」的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五四」所引進的西方民主自由理念又變成保守的觀念,此時思想界已無有價值的發展。
社會主義時期:「新中國」終于提供了一個政治現狀,知識分子的負面評價引起了「反右」運動。毛澤東則一路激進,從拋棄「新民主主義」到否定「社會主義」,一直走到激進主義的終點:「文革」,中國傳統、西方現代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文化這三個主流均被否定。
以上四個階段,為第一個循環:從「五四」的個體主義迅速向社會主義的整體主義轉化,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合流,形成一個以群體為核心的新宗教。
「文革」後,第二個循懷即開始,又回到「五四」的起點:個人主義和反傳統,全面譴責中國傳統文化和擁抱西方現代文化,這是激進思潮的再抬頭,其象征即《河殤》。

——作者脸书

1 条评论:

  1. 激進派引進馬列,自願充當蘇俄侵略的馬前卒,採用搶劫地主的野蠻暴行,引誘農民當炮灰,成功顛覆推翻第一個共和體制的中華民國,建立起空前獨裁專制的共產政權,把中國當做烏托邦試驗場,害死人民億萬,全體人民失去財產成為一窮二白的赤貧,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大劫難。國家亡與馬列,民眾淪為赤貧愚昧的暴民,華族實現了事實的亡國滅種。

    回复删除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