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世界都在議論美國霸權和優勢衰退,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卻再度證明,美國依然是全球最頂尖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各類科學發展的領先國家。從今年獲獎陣容(除文學獎與和平獎之外)來看,美國籍科學家(其中又以猶太裔為主)占得獎者絕多數,而正在全球經濟總量上衝擊美國老大地位的中國,依然榜上無名。人們自然要問,中國在奧運金牌等體育賽事上已後來居上,為何在科學類諾貝爾獎除了中華民國統治大陸時期出國留學的楊振寧、李振道,後繼卻乏人,且束手無策,難以實現零的突破?
當然,中國人並不笨,因為從李政道、楊振寧獲獎開始,中國人在化學、物理等領域,也屢屢出現獲獎者。化學獎得主除了台灣背景、留學和入籍美國的李遠哲、美籍華人錢永健;物理獎得主則有台灣留學生、美國籍的丁肇中、美籍華人朱棣文,還有香港的高錕,但高錕2009年獲獎成就是留學英國和在香港尚未回歸中國時的研究成果,可說與中國大陸無直接關聯,所有華人科學類諾貝爾獲獎者都屬「美籍華人」,因在美國受教育和後來的研究成果而獲獎。說到底,其實都是美國人獲獎。可以這麼說,美國是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全球學術和創新的領先者,執世界科技牛耳地位屹立不搖,當之無愧。
為甚麼美國可以產生這麼多科學類諾貝爾獎獲獎者,而中國卻掛零?理由也不複雜。
首先,中國的教育制度存在嚴重問題。北大社會學教授鄭也夫痛陳中國出不了諾獎獲得者,他尖銳指出,只要在今天的中國小學、中學受過12年教育,既使未來到美國的名牌大學深造,也將與諾獎無緣。因為中國的中小學教育,考試第一,至今還是填鴨式教育,從來不培養創新思維,只注重升學成績,孩子只要受過中小學教育、思想定型,從此沒有想像力和創造力。這樣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今天的中國,雖然不再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演變成今天的考試戰爭,培養的還是「高考狀元」,而非具有「天馬行空」素質的創新者。
其次,社會制度也難辭其咎。今天的中國,依然是一黨體制下的「一言堂」社會氛圍,社會要求年輕人「循規蹈矩」,不要「標新立異」,不要挑戰既有秩序,不要具有批判性思維,最好唯唯諾諾,唯官方和家長為對錯的標準。在這種文化氛圍和社會氛圍裡成長的年輕人,自然難以「開放想像力,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要知道,日本也是東亞國家,也有「考試地獄」,傳統也是尊敬長上的威權社會,但它畢竟有多元化的民主體制,因此,時不時也能出科學類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再次,中國的大學成為黨國政治的地盤,使科學、民主、自由及獨立研究無法成為學校的主流價值。我們看到,美國的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完全不受政府黨派控制,從而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優秀學者的「國中之國」,孕育出一個又一個諾貝爾獎獲獎者。但在中國的大學,政治和領導(包括僵化的學術領導)控制著教授的職稱提拔,控制著科研經費,控制著教授們能講什麼,不能講什麼,這樣的大學,而學生們競相爭取校內入黨,爭取好的政府工作,這樣的學術環境,又怎麼能產生諾貝爾獎獲獎者?
綜上所述,美國的經濟和外交的硬實力確實在逐漸下降中,國際形象的軟實力也在下降,但在學術創新,科技開發的軟實力上,依然獨占世界鰲頭。今年的諾貝爾獎名單出爐,再次證明了這一點,這就是美國未來的希望所在。
相反地,中國在這方面的軟實力,依然薄弱。習近平在亞太經合會峰會上曾經表明,中國未來的發展依賴創新。那麼盡快營造一個有利於人才培養和學術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留住並吸引真正的科學人才,已到了刻不容緩地步。中國如何像改革開放釋放經濟生產力一樣,釋放中國人的智慧腦力,發揮創造力、想像力,全方位的體制改革或許是唯一捷徑。
——世界新聞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