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远哲1986年10月21日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實驗室 |
諾貝爾獎得主的停車位
黃美惠
昨天,南加大化學教授瓦歇爾(Arieh Warshel)獲化學獎,南加大也立刻公布,要給72歲的他一個終身免費停車位。還會將今年已繳的停車費退給他。南加大在洛杉磯市中心之南,停車相當競爭。不過,南加大到底不如柏克萊擁有壯盛的「諾貝爾艦隊」,校史上獲諾貝爾桂冠「只有」四人。
柏克萊加大諾貝爾獎得主共22位。如以柏克萊校友來算,得諾貝爾獎者高達29位,可謂戰功彪炳。灣區另一名校史丹福亦不遑多讓,還在世的諾貝爾得主就有21人,已故者9位,合計30人之多。這還沒把1962年得文學獎的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算在內,因他在史大兩進兩出,沒有念畢業。1919年史坦貝克修史丹福的大一英文還只拿到「C」呢!
本文一路說到現在,驗證一件事,即對於諾貝爾獎這個含金量最高的國際級大獎,凡夫俗子記得的也僅一些「稗官野史」,至於醫學、經濟、化學、物理界偉大學者竟究因何得獎,所學為何,大部分人都不能懂得,所以諾獎向來是懂門道的人少,看熱鬧的人多。
再舉一例。史大學者居德霍夫榮獲醫學獎,一個插曲令人印象特別深。瑞典皇家科學院打電話到他家,是他的華裔妻子陳路接聽的,居德霍夫出國開會去了。陳路受訪時對記者說,她寧可丈夫親自接到這通重要的電話,而不是由她來轉達。這樣的想法很有智慧,值得參考,將來都還會記住。
這種故事,拉近了諾貝爾獎和大家的距離。醫學獎公布當天聽到一段廣播訪問,講主辦者電話通知得主,有時還聽得到背景傳來家裡孩子的哭聲,讓過程非常自然,非常生活。
是的,超有學問者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要愁上班時找不到停車位。1986年,台灣出身的李遠哲得到諾貝爾化學獎,此後他成了台灣的「萬事通」,從該不該選陳水扁到教育怎麼改,台灣人都去請教他。他的化學專業很艱深,大家並不懂,但很多人記得,他提到在柏大終於有了專用的停車位。
幾年前,台大校園也出現「諾貝爾獎得主專用停車位」,台大學生有人不以為然,說「那,乾脆就說李遠哲專用好了。」後來台大的主任秘書出來講話,很得體。他說,是「給年輕老師樹立標竿」。
——世界新聞網
【附录】
諾貝爾獎 中國教育之痛
劉玉昕
不過,中國似乎不需等50年。上個月,南京工大校長黃維向新生致詞時預言,「十年後的中國,獲諾貝爾獎將是常態,而非個案。」似乎拿個諾獎將像京奧奪金牌一樣,輕而易舉。這位中科院院士作此預測時,不知心裡想的是哪些由國人提出、十年後可獲承認的成果,或只是望梅止渴、鼓舞士氣而已?
並非所有人對國人獲獎都如此樂觀。北大教授鄭也夫指出,現行中小學的12年教育,把人修理得沒有了想像力和創造力,只是一架考試機器;他斷言,這樣的學生即使進哈佛、耶魯,也不會獲諾貝爾獎。此論太悲觀,甚至有些武斷。大陸學人近年在美嶄露頭角者不少,這些人當中說不定有人將來捧得諾獎歸。不過,鄭也夫所言,已獲獎的華人無一接受過大陸現行教育,確是事實(敏感的和平獎和不那麼敏感的文學獎除外)。
中國中小學教育唯一目標是考試。校長教師的職稱薪酬,與考試掛鉤,學生升學及前程,也是一試定乾坤。因競爭趨烈考試日難,學生壓力亦越來越大。北大調查顯示,每五名中學生就有一人想過自殺,另一統計指出,中國兒童自殺率排名世界第一。考試重壓之下,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育成,完全被忽略了。
對學生高分低能、有知識無創意的問題,各地大學早有覺察,故紛紛開通識課,期能拓寬視野,刺激想象力。但一長串吸睛課目之外,馬列哲學及毛澤東思想,仍是重點。如此通識,至多增加些文史常識,難達開放思路、培養創意目的,空繞一圈,仍回歸一元、排他的固有意識形態巢臼。
中國科研資金投入近年大增,高端人才及在國際上發表的論文數,直追歐美,予人以科技經濟同步繁榮印象。但事實上,大量經費流入個人腰包,科研人員圈錢,花經費包情人,以身體換學位,時有所聞。而抄襲造假、花錢買版面的論文,跟到處可見山寨貨一樣,難有創新。
或許,未來國人獲諾獎真的會成常態,但這一天到來前,須先打破教育科研之體制常態,否則,只是畫餅充饑而已。
——世界新聞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