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吴敏:由浮躁转入奢靡、怯懦的社会心态

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主要在于形象化地表现他对人间宇宙的感应和体味。贾平凹不愧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在20世纪80、90年代分别创作出版的名为《浮躁》和《废都》的两部长篇小说,就以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和生活情节惟妙惟肖地“感应”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态,“体味”了人们在前后两个时期社会心态的演化轨迹。

社会心态,也称群众心理,是指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上广泛形成和存在的社会心理状态。它虽然来源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却又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并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的书名实在是太好了,

回想一下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社会心态以“浮躁”二字来形容的确是很恰当。这种浮躁心态的主要表现,一是将改革开放过于理想化,以为一“改”则灵,一“开”则进,以为改革开放美好的前景和丰硕的成果就在眼前,对改革开放的艰难性、曲折性及其可能遇到的阻力、抵制甚至反弹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二是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比较简单,动辄以右或“左”、改革或保守等帽子冠之于某人某事头上,似乎世界上的人和事非右即“左”、非改革即保守,某些掌权者还动辄以行政手段严厉压制和惩处提出某种创新观点的思想者,明显地反映了他们难以以理服人的焦躁、莽撞和不自信;三是对重大改革举措的启动和认可往往比较轻率,在对改革对象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之时,就急于要“攻关”、“攻坚”,遇到严重挫折、被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又只能重新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而推进改革的思想和人物则往往要代为受过;四是人们的情绪比较容易激动、亢奋,日常言谈多有慷慨激昂、针锋相对的争论和辩论,报刊文章一阵儿是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地鼓吹改革开放,过一阵儿又以“清除精神污染”、“反自由化”的名义火药味十足地搞“革命大批判”,天真单纯、热血沸腾年轻学子则不时掀起相当规模和声势的一次次学潮,客观上为改革开放帮了倒忙;五是人们经济上求富裕、政治上求民主的心情比较迫切,经济发展要“有水快流”,政治改革要“全面推进”,对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缺乏周密的考虑和应对,事倍功半,欲速不达,留下了相当一些迄今难以痊愈的后遗症。

分析20世纪80年代比较浮躁的社会心态,只不过是想反观一下那个时候社会心态的负面状况,决没有无视和否认当时朝气蓬勃、活力奔放的社会发展主潮流之意。哲人云,一个人的缺点是其优点的过分延伸。同样,20世纪80年代比较浮躁的社会心态,也是当时社会迅猛转型过程中朝气蓬勃、活力奔放的过分延伸。浮躁的社会心态反映了人们心理的喧腾、昂扬和躁动,目的是求新求变、迅猛发展,只是根基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理性,情绪不够冷静,行为不够稳妥,但这相对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狂热、盲目、偏激、夜郎自大的社会心态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贾平凹在《浮躁》一书里说,对浮躁“不需要作过分赞美,同时亦不需要作刻薄得指责”,是为至论。

任何事物的出现均有其客观的根脉和缘由。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社会心态之所以比较浮躁,与国门初开之后人们看到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悬殊而产生的焦灼不安心理有关,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还缺少经验有关。实际上,一百多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将近三十年时间里,一代代炎黄子孙在从传统、落后的社会结构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奋进的途程中,之所以出现过不少头脑发热的情形,甚至发生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和浩劫,本质上也反映了一种浮躁的社会心态。只不过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浮躁的社会心态里狂热、盲目、偏激的因素更多一些而已。

发生于20世纪80、90年代交替之际的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苏东剧变,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心理震撼,对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浮躁心态也是一付强力的镇静剂。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大力拓进,人们的社会心态渐渐地转入了一个与80年代很不相同的新的发展阶段。此阶段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从正面、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是随着浮躁这个“主旋律” 的骤然退场,求实、理性、平和的因素逐渐增多了。比如,人们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心理期望值比较现实了,即使遇到挫折、阻力和严重困难也有了较强的心理承受力。80年代末期物价上涨引发的大规模抢购风,在90年代至今几次出现的物价上涨中再没有出现过。对于因国有企业亏损、转制而造成的部分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以及贫富悬殊扩大、腐败现象蔓延、生态环境恶化等愈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持有比较理性、冷静的态度。人们主要是以民谣、短信、调侃、发牢骚等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愤懑,也不时发生一些局部性的群体事件,没有像80年代那样屡屡酿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社会风潮和社会动荡。贾平凹在《废都》里通过那个半癫半痴捡破烂老头之口来念叨一首首民谣,就是90年代至今社会公众蔑视、嘲讽、消减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典型方式。古语云:“神和乃润,气厚则苍”。人们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从浮躁中走出来,这是一个进步,标志着人们的社会心态正在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标志着社会健康力量的逐渐成长和自信。这种社会心态,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难能可贵,值得珍惜,我们应该尽力促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继续发展和转化。

然而,世间事物均有两方面的属性,20世纪90年代至今社会心态的负面、消极状况也表现得非常突出。贾平凹创作出版于1993年的长篇小说《废都》,无疑是反映90年代至今负面社会心态的经典之作。相对于80年代的“浮躁”而言,人们在90年代至今的社会心态恰如《废都》所描写的那种情形,完全可以用“奢靡”、“空虚”和“怯懦”等词来形容。这种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首先是人们追求金钱的思想普遍蔓延、空前强烈,是否能赚钱,是否能赚大钱,已完全成为社会上衡量和评价事物的主体标准,旧社会“笑贫不笑娼”的腐朽观念甚至在相当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与此相呼应,人们对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追求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髦,消费品的档次迅速攀升,奢侈品的享用日益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和自我炫耀的资本,社会上各种奢华型的娱乐方式、消费设施和场所更是经常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各个城市和城镇的不少高档宾馆、沐浴按摩中心,实际上成了嫖娼卖淫、藏污纳垢的代名词。其次,各地党政机关办公大楼越盖越豪华,办公设施越来越现代化,给各级官员配备小轿车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化,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负面时尚,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索贿受贿、卖官卖官、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在相当一些地方和领域更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不少官员还以私下拥有情人和“二奶”为荣,被揭露出来贪官几乎都有这方面的问题。再次,对于社会上愈益流行、难以遏制的奢靡颓废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对于某些权贵有恃无恐、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的违法违纪行为,许多人越来越表现出了无奈、麻木乃至怯懦、畏缩和退让的态度。决策层在从根本上防治消极腐败现象的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犹豫徘徊、踟蹰不前,一般民众在法定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委曲求全、忍辱自保,即使在公共场所遇到歹徒行凶也大都是视而不见、退避三舍。而这种麻木、怯懦的社会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又进一步滋长、纵容了社会上的奢靡颓废风气和违法违纪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十几年时间里,社会整体很缺乏一种浩然的正气、大气和阳刚之气,而奢靡、萎靡、委琐之气乃至邪歪之气久盛不衰,这不能不使众多热切企盼中华崛起、民族振兴的正义之士感到忧虑和愤懑。现在,时序年轮已经碾进了21世纪,综观时下负面的社会风气,无庸讳言,较之于贾平凹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废都》里的描述显然早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相对于近几年频频曝光的那些拥有几十个、上百个“情人”的贪官,《废都》所描写的文人庄之蝶的一桩桩分流韵事实在是小菜一碟。难怪有人在2005年又创作出版了一本《废都纪事》,补述了庄之蝶、周敏等人后来更萎靡、更荒诞的新作派和新见闻。

社会心态是决定公众行为和社会发展趋向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奢靡、怯懦的社会心态严重地阻滞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进步伐,迫切需要尽快予以改变。不过,社会心态属于思想意识范畴,主要是由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的。要改变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们愈益奢靡、怯懦的社会心态,既需要当政者以开阔的胸怀大无畏地引进和借鉴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形态,促使我国的“主旋律”文化尽快回归到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潮流中去,努力给国人的社会心理注入科学、民主的阳光雨露,更需要在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敦促根本性、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体制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也是社会心态的向导和母体。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协调推进,随着因“跛足改革”而造成的近十几年来社会发展畸形状态的逐步改变,时下奢靡、怯懦的社会心态必定能够得到相应地改变。阴霾的云层决不会久聚不散,迎接我们的势必是阳光普照的艳阳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