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臉書)
上一篇文章貼出後,有網友指正我的說法,一是2046是指香港開埠的時間,二是奧威爾名著不是1841,是1984。我本想修改,但改無可改,只好刪掉錯誤的部份。
動筆前我曾嘗試找這兩家出版社取名的來歷,可惜都沒找到,我缺乏耐性,加上時間也有限,就自作聰明去推測,對2046,還算有自己的思路,到1841,簡直就不知所謂了。
不得不承認,年紀始終是一個過不去的「坎」,年過七十,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最明顯的是記不住人名,有些熟悉的親友和社會上的名人,分明記得那個人的五官形象,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最後根據某些線索去谷歌一下,找到答案了,就只有仰天長歎。
要寫文章,有幾種基本的能力不可或缺,一是記憶能力,二是分析能力,三是表達能力,而最基本最重要的,無過於記憶,沒有記憶,其他都免談。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都是後天養成的,唯有記憶有先天的成份,記憶力明顯衰退,也就意味著錯誤會越來越多。
我寫文章與網友分享,不是為博流量,也不是為顯耀自己,更多的是為我自己著想。年紀大了,最不好的是思想的停滯,生命重在實感,而生命的實感,是你對周遭事物保持足夠的興趣,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很早以前,和一位朋友閒談,我就說過,人年紀大了,有三種特質要盡力維持,一是好奇,二是敏感,三是激情,年紀大最容易消失的,就是這三樣東西。好奇是認識層面的,敏感是感受層面的,激情是情感層面的,都是生命力旺盛的徵象,一旦喪失,生命就打折扣。
因此我每日從不同渠道吸收資訊,對世界上發生的事保持高度關注,有空就胡思亂想,打開思路,不受拘管,其目的,也在於盡量維持自己的好奇﹑敏感與激情。至今我看到邪惡的事會憤怒,看到悲慘的人生會內心酸楚,盡量嘗試去理解年輕一代的想法,所有這一切,都不是為他人,主要是為我自己。
我歡迎網友指正我的錯誤,人要有自信,但也不能太自信,要保持謙遜之心,但也不能故作謙卑。我一生都在質疑他人,在質疑他人的過程中堅定自己的信念與看法;我也歡迎別人質疑我,因為那也是我對自己的質疑,在對自己質疑的過程中,我才有機會完善自己。
我平常寫文章,最大的煩惱是資料,我閱讀範圍有限,有些事知頭唔知尾,有朋友時常提供資料給我,提醒我落實資料的重要性,指正我引用和剖析資料時的錯誤,甚至寫錯了字用錯了詞語。我感謝大家的幫助,也深感一個人在認知上存在永遠無法克服的局限性。
我平常只看幾個新聞性比較強的平台,目的是用最少的時間得知最多的資訊,大部份資訊個別來看都未必有大用,但合起來形成的大背景,對分析卻有關鍵性的影響。我盡量少看一些評論節目,因為看多了別人的評論,可能影響自己的判斷。我需要掌握盡可能全面的資訊,然後用自己的思維習慣去消化它們,把它們變成「一家之言」,那就足夠了。
日後要避免犯類似的低級錯誤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提醒自己,警惕隨時會冒出來的腦細胞的「罷工」,既是為愛護我的網友,也是為我自己。
有網友希望我把文章寫短一點,只羅列主要觀點就可以。我完稿一篇文章後做大量修改,就包括不斷刪減文章。人老了難免嘮叨,但你要把事情講透,讓觀點站得住腳,就需要層層剖析,不能把觀點拋出來了事。我要說服你,先要說服我自己,要說清楚一件事,先要想清楚那件事,寫文章就是將我事先想清楚的事,盡量有條理地說出來。因此,我只能盡量言簡意賅,但我不能空口說大話。
有網友對我讚賞沈旭暉先生不以為然,說他靠不住,我想說,我只看他現在做的事,做好了就讚賞,做得不好另計。至於他的背景﹑做過什麼﹑說過什麼﹑和什麼人接近,那都是歷史。我曾經在左派機構做過事,與很多左派人士交往,我也不認為自己的歷史有什麼問題。我的原則是,在沒有確切證據前,不要隨便對人下結論,也不要只看一些表面現象,去輕易判斷一個人的人格。
在這樣詭譎愁慘的時代,天災人禍成常態,戰爭在咫尺之間頃刻之際,我們唯一可做的,便是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支點,其餘的都是小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