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冉云飞博客:伟哉张公元济
我读过有关张元济先生的多种传记,也知道他一生的事功,如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出四部丛刊影印本,读过他的《校史随笔》,深为仰佩。更知道他 亲自编纂或主持编纂的多种教科书,其普及近现代中国教育,绝非浅鲜。看民国时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功品德,真是让人心追慕影。每每掩卷之时,常有恨己晚 出,不能追随左右之叹。
吾友蓝紫木瑾,仅是网上往还相识,然隆情高谊不下于多年至交。渠知我喜欢研阅与胡适先生有关的著述,藉以学习先辈的为 人为学风范,俾免堕溷尘世而甘之如饴,仍留存有做人底线。我曾读过李又宁教授主编的《胡适与国民党》(纽约天边外出版社),留有良好之印象。然此种书籍印 数不多,困居大陆,不易寻找。蓝紫MM即以其所见到的李又宁先生所主编之《胡适与他的朋友》七种,概然复印相赠,真有久旱来甘霖之感。长假无事,不欲外出 扰人,安居家中,读书看碟,其效倍于日常远甚。检读《胡适与他的朋友》(二)毕,我曾在日记中说,此集对我最有启迪者为周明之《胡适与王国维的学术思想交 谊》,最有同情之解人态度者则为周质平《胡适与冯友兰》(此文我曾在周先生有关胡适专著读到过,今重读,亦有收获。关于周先生的“胡著”,可在敝博读书栏 里见到),其余文章亦不错。惟此中最不堪者为李侃所写之《胡适与张元济》,多悬揣语,多臆断话,受官方意识形态桎梏而不知(当然或许是认可官方的判断 吧)。李侃曾作过中华书局总编辑,现在仍为研究近代史的教授,但其为文风度、所讲之道理远逊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特别助理张子文的《张元济和胡适》一文, 于此亦不难见出大陆台湾教育之差距也。
今据张子文《张元济和胡适——〈对中华民族的人格〉之讨论及其他》所引张菊生先生哲嗣张树年所编的《张 元济年谱》中,所载张菊生先生一九五二年八月为华东军政委员会人事部《干部履历表》的“社会关系”一栏的内容,其中有关胡适的篇什,至今读来,依旧动人。 1949年5月11日从胡适好友陈垣先生在《人民日报》与胡适的公开信以来,很多人都能体会到其非陈垣一个人之“伟力”,公开信后面有铁幕政权的强权高 压,号召知识界与胡适划清界限,不谓言之不预也。然久历宦海世情,人间波澜的张元济先生似乎不晓世事之翻天覆地,铁扫帚之掩毙知识界犹如秋风之扫落叶,依 旧如此深情忆念与胡适先生之旧交。恕我孤陋,大陆易鼎而未解封前,我还从未读到过有人如此深情忆念胡适先生者。虽短短几行文字,真不可寻常视之,此中内涵 多少真正知识分子风范,其所透露的消息,难道不值得今之逐利务名而不知底线何在的所谓知识分子脸红?
安徽人胡适,初见其文字,勇于提倡白话文,居亲丧不为习俗所诱。余颇重其为人,在上海居里弄,衡宇相望,时相过丛。后入京任北京大学校长,音书断绝。解放前将去美,曾劝以研究学术,异日回国,仍可有所匡助。自出国后,遂隔绝矣。(见《年谱》而五六四)
张元济在用较多的篇幅推出胡适后,才再用较轻之笔墨将其他旧交一笔带过,接着说道:“故交零落,今在北京政界者如郭沫若、黄炎培、郑振铎、沈衡山、马寅 初,均有交谊,偶通函札,来沪时亦尝晤谈。”张子文阐发道:“对当朝的新贵(也是旧交),他只轻轻一笔带过,对胡适却用力描写,可见张氏对胡适之推崇,感 情之深厚,并不因身处两个世界、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不同而加以诋毁贬抑。两年后,大陆上掀起批判胡适哲学思想的狂飙,要‘活捉胡适的幽灵’,几乎整个大陆 的学术文化界曾波及,其时张氏早已中风,卧病在闲,他有无表明立场,也加以批判?我手边缺少这些论集资料,就不得而知了。”我曾将一大堆批胡书籍泛览一 过,似乎未见到过张先生的文章,一来端赖病躯之赐,二来有骨气的张元济先生,恐怕不会见风使舵到没有底线吧。2007年10月6日8:23分于成都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